APP下载

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9-02-15梁正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引流术血肿微创

梁正业

近年来,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数量逐年递增, 已成为临床多发疾病之一[1]。传统临床治疗方式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但致残率以及病死率较高。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以及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均为现阶段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重要术式。本研究对选择的212例脑出血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治疗方式, 比较其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4例, 女88例;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62.50±4.17)岁;脑叶出血65例,基底节出血92例, 破入脑室5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106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全麻)插管, 配合CT扫描, 在患者耳尖上方约1 cm左右位置作直切口或者马蹄形切口, 行小骨窗开颅手术。在显微镜下, 针对皮质无血管区电凝切开皮质, 进入血肿腔, 缓慢抽出2/3血肿, 及时止血[2]。之后利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避免脑室外引流和后期发生继发性脑积水现象。术后即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注重呼吸道以及肺部护理, 避免并发症发生。

1.2.2 观察组 患者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采用局部与基础麻醉方式, 术前通过CT定位, 选择血肿相对较大的层面, 避让侧裂部位, 选取距离皮质最近的位置作为穿刺点。然后在头皮处取直切口, 于颅骨内钻孔, 剪开硬膜之后将带有导芯的脑室外引流管植入血肿的中心区域。然后将导芯拔出,缓慢将血肿腔内血肿吸出。首次抽出的血肿量应不可以超过总量的30%, 避免因血肿腔内压力骤降引发再次出血。术后要求患者接受CT复查, 并且确定残余的血肿量以及引流管所在位置, 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处理, 直至血肿完全清除。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周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恢复越好。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91%~100%, 病残程度评定为0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18%~90%, 病残程度评级在1~3级;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18%;死亡:患者死亡。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术前,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3.2±4.5)分, 对照组为(33.5±5.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9, P>0.05)。术后1周,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9.1±5.5)分, 对照组为(29.6±6.4)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0, P>0.05)。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6.6±5.6)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6)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1, 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 再次出血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77%(4/106);对照组发生颅内感染4例, 肺部感染5例, 再次出血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32%(12/10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7,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3]。该疾病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此类疾病传统治疗大多采用保守模式。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 其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普遍认同[4-6]。

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以及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均是比较常见的手术模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相较于大骨窗开颅而言,其操作更加简便并且切口和损伤相对较小, 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 也尽可能帮助患者提高术后康复效果。而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则是针对脑出血患者比较有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 其简便安全, 疗效确实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手术本身的创伤相对较小, 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对于脑皮质的损伤相对较轻, 手术可以采用局部麻醉或者是基础麻醉的方式,进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在于微创穿刺术操作较为简便, 穿刺成功的基础是定位精准、角度合理且穿刺过程中头皮同颅骨始终保持一致。针对基底核区出血的患者, 靶点应设置在血肿最大层面外部1/3以及后1/3交叉部分更为合理。针对破入脑室的脑出血问题以及侧裂区颞叶出血问题,凝固血块相对其余区域而言更为容易发生液化现象, 行血肿穿刺配合尿激酶治疗可于早期便可实现清除血肿的目标。可见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可以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 采用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安全性高, 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引流术血肿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无痛微创拔牙技术在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