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能重装:打造企业智慧生命体

2019-02-14通讯员朱凤姣

山东国资 2019年21期
关键词:重装车站智能化

□ 通讯员 朱凤姣

10月30日~11月2日,山东能源重装集团50余种产品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上大放异彩,受到业内外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特别是A类液压支架、90度转弯刮板机、智能无人值守装车站等产品更是深受国内外众多客商“追捧”,展会期间现场达成具有实质性进展的意向交易订单达5.6亿元。

“这得益于我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不断突破。”山能重装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圣国表示。

近年来,山能重装集团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瞄准中高端、提智能、创品牌,以产品智能化、装备轻量化、生产自动化、再制造高端化、激光产品产业化为抓手,把科技创新贯穿于企业改革发展全过程,不断加快实施企业智慧化建设及智能化改造,探索出智能化发展新模式,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树立了新标杆。

山能重装连续4年位列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第2位,建有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4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科研技术人员达1200名;制定千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等国家标准3项;拥有专利500余项,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智能化生产,把更多活交给机器人干

近日,在山能重装塔高公司智能焊接生产线,笔者看到,50台焊接机器人正挥动着手臂上下翻飞。不一会儿,10个液压支架底座就焊接完毕,自动上下料装置将其从生产线运送到成品区。据塔高公司负责人袁晓波介绍,塔高公司对智能焊接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开机时长由每天10小时提高到18小时,不仅把职工从艰苦的焊接岗位上解放出来,还大大提高了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

智能焊接生产线

在山能重装,像这样通过机械换人的优化改造项目还有很多。

“智能制造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劳动力的过程。”张圣国说,“我们不断推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工作模式,把更多的活交给机器人干,推动产品制造由‘人控’向‘机控’转变,提高产品制造智能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质量和效率的影响。”

“机械换人”,并不是简单盲目地用机器替代人工。山能重装通过对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全过程工作写实,建立大数据库,分析找出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核心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攻关,通过研究制定专用智能加工平台,促进设备一次性加工成型,实现“职工不动手、工件不落地、产品自成型”,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能耗大、效率低及产品质量问题,产品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改造。

通过持续创新、大力推广,智能生产在山能重装已形成规模效应。塔高公司数控下料自动清渣装置,使用时只需按下按钮,不仅快捷,而且清理得非常干净;应用“同模通配”工艺,实现结构件互换;乾泰公司锻造件智能运输和智能加料系统,实现日产由24吨提高到35吨,效率提升46%以上;新汶分公司液压支架实现再制造结构件100%互换,产品性能达到新机标准。

当然,这仅仅是山能重装“智能制造”革命的开始。“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张圣国说,“生产设备是智能制造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快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先后投入各类高精尖设备6000多台套,为下一步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山能重装累计投资4亿元,先后引进千斤顶油缸自动生产线、盘套类零部件生产线、智能焊接机器人等一大批国内或国际顶尖高端智能设备和生产线,从设计、工艺、设备到物流管理一步到位,全部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生产智能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能化产品,靠核心技术站稳市场脚跟

“煤炭从井下开采出来,通过皮带进入智能化装车系统,智能化装车系统对车厢重量进行判别,自动进行装车配料,装车系统只需要2~3名巡检人员进行不定期巡检,整个装车系统可以实现无人化操作。”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及设备展览会现场,山能重装泰安煤机电液装备事业部负责人崔冰向央视《朝闻天下》记者介绍无人值守智能装车站产品。据泰安煤机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军介绍,该装车站是国内首套无人值守智能装车站,标志着装车系统正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无人值守智能装车站的成功研制,只是山能重装在产品智能制造方面的一项新突破。近年来,山能重装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研究,积极推进产品智能化设计,努力提高产品“卖点”,着力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稳定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产品,产业链不断由低端迈向中高端,各项工作都有了全新突破。

正在建设中的三联体装车站

“改进产品工艺和生产流程只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真正走好智能化升级这条路,必须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智能制造核心技术,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谁掌握了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谁就能引领时代潮流。”张圣国说,“智能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创新,真正拿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山能重装先后与1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立足煤矿井下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成立智能开采研究中心,整合优势研发资源,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加大“外脑”引进力度,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先后开展智能开采技术研究,实现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机、皮带机集中控制,重点突破液压支架电液阀、刮板机变频控制、采煤机自动化控制、自动化供液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展“千米深井智能无人化掘采运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研究,推进煤矿井下由“少人化”走向“无人化”。

随着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和智能产品的不断创新发展,山能重装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提高。该集团掌握了生产高端电液控制产品和智能矿用装备的核心技术;煤矿综采自动化开采具备井下工业性试验条件,远程监控和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等,推动矿井在真正实现少人化、无人化开采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90度转弯刮板机、三站连体智能无人值守装车站、智能加压过滤机等产品实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

智能化服务,“让客户真正离不开我们”

711皮带瞬间流量每小时1411吨;730皮带瞬间流量每小时1270吨;1号装车线已装车厢53节……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煤业公司的智能装车站,皮带、料仓、液压泵站的实时运行情况,设备故障预警与原因分析等,在山能重装泰安煤机远程监控中心大屏上一目了然。

“过去,我们的装车站售后服务都是奔赴现场维修,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由于缺乏对现场故障的直观认识,无法清晰地辨别故障原因,造成事倍功半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如今,系统故障动动手指便可轻松解决,真正实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冯军说,“监控系统每次检测到的故障记录,都会自动保存下来,我们会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专家会诊’,对故障高发位置进行‘病情诊断’,确保装车站健康运行。”

工业4.0时代,企业竞争不仅仅是生产制造的较量,更是市场服务的比拼。谁占领了服务这个“阵地”,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近年来,山能重装牢固树立“用户至上、服务就是效益、服务就是品牌”的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建立全流程、全要素服务体系,实行“一客户一方案”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模式,推进由售后服务向超前服务、由卖产品向卖服务方案转变,通过对产品的智能化和差异化设计,全力保障产品的安全高效实用,着力为市场提供更优质、快捷、贴心的服务。

同时,为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真正解除客户的后顾之忧,山能重装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用户提出的意见点、建议点和需求点,结合现场服务发现的各类问题,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智慧”,指导新品制造和服务改进,为客户设备选型配套提供指导性意见,实现了产品性能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下一步我们还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面向客户的大数据库,真正把优质服务打造成‘重装品牌’的‘硬招牌’,让客户真正离不开我们!”张圣国表示。

智能化服务的不断改进,不仅有效提升了集团品牌,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1~9月份,山能重装实现销售收入77.33亿元,各类产品在央企市场站稳脚跟,并远销俄罗斯、澳大利亚、越南等多个国家,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莱芜高端装备制造园区等高精尖项目快速推进,陆续具备生产条件,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稳健。

猜你喜欢

重装车站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重装出击:现代坦克战术(4)
重装出击:现代坦克战术(2)
车站一角
重装出击:现代坦克战术(9)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光伏领跑者”重装上阵?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