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空空导弹派生武器系统发展研究

2019-02-13刘晶晶周江阳

航空兵器 2019年6期
关键词:导引头空空导弹防空

刘晶晶,谢 翔, 沈 欣,董 新,周江阳

(1.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9;2.空装驻洛阳地区第一军事代表室,河南 洛阳 471009)

0 引 言

空空导弹由于受发射条件和使用环境的苛刻限制,以及打击高速、高机动目标的性能要求,是战术导弹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结构复杂的武器产品,一个新型号的研制通常需要很长的研制周期才能定型投产和装备部队,期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非常巨大。为最大限度地挖掘空空导弹的效能和潜力,各国军方和导弹研制生产部门常常将空空导弹派生成其他用途的导弹,使其具备对地打击能力,或用于地面或海上甚至水下的防空系统中,以缩短新武器的研制周期,节约研制成本,简化武器的维护与后勤保障任务,从而提高部队作战能力。国外的大多数空空导弹都发展了派生型,包括美国的AIM-120,AIM-7,AIM-9/9X空空导弹,欧洲的ASRAAM,MICA,IRIS-T空空导弹,以色列的Derby、“怪蛇”5空空导弹,俄罗斯的R-77空空导弹等[1-2]。

1 国外空空导弹派生面空武器系统发展情况

1.1 AMRAAM-ER

AMRAAM-ER导弹是雷神公司使用内部资金在AIM-120导弹基础上为“国家先进面空导弹系统”(NASAMS)研制的一种增程型导弹,如图1所示。该导弹将AIM-120C-7 AMRAAM导弹的前部(雷达制导舱段和战斗部)与RIM-162 ESSM的后部(火箭发动机和控制舱)结合在一起,仅增加了一块用于将AMRAAM的命令进行转化并传回ESSM控制舵的电路板,以及一个用于连接火箭发动机的机械转接器。由于ESSM的推进系统还不能承受战机挂载的压力,因此AMRAAM-ER导弹仅能由地面发射[2-3]。

图1 AMRAAM-ER导弹

Fig.1 AMRAAM-ER missile

NASAMS是由美国雷神公司和挪威康斯伯格公司联合研制的一种分布式、网络化陆基防空系统,主要采用雷神公司的AIM-120 AMRAAM导弹作为拦截弹。AMRAAM导弹无需改动即可用于NASAMS系统实现地对空打击,可使用的最新型号为AIM-120C-7,射程约20 km[1]。AMRAAM-ER导弹由于采用了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和更智能的飞行控制算法,与AMRAAM导弹相比,射程增加50%,射高增加70%,具有更高的峰值速度和更大的不可逃逸区。为使NASAMS系统适应AMRAAM-ER导弹,对NASAMS系统的导弹发射筒和导轨发射架进行了细微的结构和机械调整,并对导弹接口单元和火力分配中心的软件进行了细微的修改。目前AMRAAM-ER导弹已经成功完成了1 700多次严格的风洞试验,经受了所有可能的飞行条件,验证了导弹未来的战场性能。风洞试验数据将用于证实和升级AMRAAM-ER导弹的气动模型,以使导弹性能达到最佳。AMRAAM-ER导弹预计于2020年服役,届时将有效增强NASAMS系统的防空能力[3-4]。

一个标准的NASAMS火力单元包含3套导弹发射装置(每个发射装置配有6枚导弹)、空中监视和跟踪雷达、光电传感器以及火力分配中心(FDC)。通常,一个营队网络中有4个NASAMS火力单元。多个雷达和相应的火力分配中心通过无线电数据链连接在一起,产生一幅共同的实时空中图像,以便开展统一行动。

NASAMS系统的发射装置可以部署到距离火力分配中心25 km的地方,火力分配中心通过无线电和(或)被覆线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为使NASAMS导弹发射装置能运输、瞄准和发射具有不同特性的导弹(射频、半主动射频和红外),康斯伯格公司研制了多导弹发射装置(MML),可使所有导弹都安装在发射筒内的同一种发射导轨上。发射装置可以在几秒钟内对6个不同的目标发射6枚导弹,确保同时交战[2-3]。

NASAMS系统的火力分配中心可进行数据链管理、传感器控制、空中图像制作、航迹识别和分类、友方保护、威胁排序、武器分配、武器与作战控制,以及杀伤评估。目前,该火力分配中心已经验证了对多种不同防空拦截弹的实弹发射控制,包括HAWK,ESSM,IRIS-T SLS,AMRAAM AIM-120B/C5/C7,AIM-9X和AMRAAM-ER。康斯伯格公司也在为NASAMS系统评估其他的导弹,一种暂时名为“模块化空中防御导弹”(MADM)的拦截弹射程更远、射高更高,其可用于近程弹道导弹防御[2-3]。

NASAMS系统的开放式模块化设计使该系统能够集成或利用未来可用的新技术,如未来的主动或被动雷达、感知和告警能力、多种远距或近距的拦截弹、反火箭弹、火炮及迫击炮(C-RAM)能力等。康斯伯格公司正在考虑为NASAMS系统集成反无人机系统(CUAS)能力,包括基本的枪炮系统解决方案(弹径从7.62 mm、12.7 mm、30 mm到40 mm),以及反无人机系统领域中尚未成熟的新技术,如定向能武器[3]。

1.2 ESSM

RIM-162“改进型海麻雀”(ESSM)导弹是由RIM-7“海麻雀”导弹改进而来,采用了“麻雀”空空导弹原有的制导和火控系统。ESSM导弹射程可达50 km,设计用来对抗超声速机动反舰导弹[1]。ESSM导弹有四种型号:RIM-162A可使用Mk41垂直发射装置,单个发射筒内最多可携带4枚;RIM-162B与其他作战系统结合使用;RIM-162C使用Mk48垂直发射装置;RIM-162D使用Mk29倾斜发射装置。

ESSM导弹已在实战中验证了自身的性能。2016年10月,“梅森”号导弹驱逐舰发射了1枚ESSM导弹和2枚“标准”-2导弹,拦截了胡塞武装在也门发射的反舰巡航导弹。2017年秋季,美国海军及其北约盟友还验证了ESSM导弹在大规模集体自卫演习中的作用,在“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唐纳德库克”号上成功使用1枚“标准”-3 Block 1B导弹探测、跟踪和拦截了1枚中距弹道导弹目标的同时,西班牙护卫舰发射了1枚ESSM导弹拦截了来袭的反舰巡航导弹,而荷兰护卫舰发射ESSM导弹拦截了2枚同时来袭的反舰巡航导弹[5]。

ESSM Block 2导弹在现有Block 1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导弹前段直径增加到254 mm,使用双模主动/半主动X波段雷达导引头替换了Block 1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因此不再需要舰船对目标进行照射,增加了机动性。Block 2导弹还进行了战斗部的改进和制导控制段的升级,并使用新的双波段收发器(S波段和X波段)用于飞行数据通信,以实现导弹在飞行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5]。

2017年6月,ESSM Block 2导弹在穆古角成功进行了2次程控弹发射试验。CTV-1飞行试验模拟了垂直发射系统的高仰角发射(对应高飞行剖面),CTV-2飞行试验模拟了回转式发射器发射(对应低飞行剖面)。试验验证了ESSM Block 2导弹弹体的安全性、控制性以及结构完整性[6]。

2018年5月,雷神公司开始将ESSM Block 2导弹从工程制造阶段转向小批量制造和生产阶段[5]。2018年6月,雷神公司和美国海军在穆古角成功进行了ESSM Block 2导弹的首次制导发射试验(GTV-1),从Mk41发射装置上垂直发射了1枚ESSM Block 2遥测弹,导弹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模式成功拦截了空中目标BQM-74E,验证了新型雷达导引头性能,如图2所示。Block 2具有主动和半主动两种制导模式。主动雷达导引头模式是Block 2区别于ESSM导弹半主动雷达导引的主要技术。第二次制导飞行试验(GTV-2)于2018年11月进行,主要用于验证导弹在固有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模式下的性能。之后开始进行小批量初始生产。在进入正式生产前,Block 2还要再进行两次制导发射试验,预计GTV-3将在主动/半主动模式下测试导弹,以验证导弹制导方式的功能和性能。ESSM Block 2计划于2020年在美国海军达到初始作战能力[6]。

图2 ESSM Block 2导弹的第一次制导飞行试验

Fig.2 The first guided flight test of the ESSM Block 2 missile

1.3 CAMM

“通用防空模块化导弹”(CAMM)由ASRAAM导弹派生而来,可从陆基、海基和空基多种平台进行发射,用于打击飞机、直升机、超声速巡航导弹和掠海反舰导弹等多种目标,包括处于高级别干扰环境下的高速、机动、低信号特性目标。其采用了新一代固态主动雷达导引头、双向数据链、大杀伤力的战斗部和先进的引信组件、低目标特征火箭发动机及360°软垂直发射(SVL)系统,是一种具有真正360°防空能力、更易隐蔽、快速部署且不需要专用搜索雷达的高性能武器系统,能够快速拦截更具挑战性和危险性的目标,包括来自精确制导弹药的饱和攻击以及从低空和同时从多个方向出现的高速机动导弹,杀伤概率高[7]。

CAMM导弹还发展了增程型CAMM-ER导弹,加长了推进系统舱段来增加固体燃料装载量并提高射程,如表1所示。为克服弹体增长带来的机动性和升力下降问题,CAMM-ER导弹在弹翼前的弹体中后部位置增加了矩形边条翼,有效改善了弹体的气动性能[7-9],如图3所示。

表1 CAMM导弹和CAMM-ER导弹的性能参数

Table 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CAMM and CAMM-ER

CAMMCAMM-ER弹长/m3.24.2弹径/mm166190弹重/kg99160射程/km25+40+

图3 CAMM导弹和CAMM-ER导弹的外形对比图

Fig.3 Configurations of CAMM and CAMM-ER

1.3.1 “陆上拦截者”防空系统

“陆上拦截者”(Land Ceptor)是以CAMM导弹为拦截弹的一种陆基防空武器系统,计划取代英国现役的“长剑”陆基防空系统,“陆上拦截者”系统的射程超过25 km,是“长剑”系统的三倍;基于CAMM-ER导弹的武器系统将取代意大利现役的SPADA防空系统,射程超过40 km[7-8]。

“陆上拦截者”防空系统包括一辆导弹发射车和两辆火力支援车,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可在具有挑战性的地形中快速部署,快速连续发射CAMM导弹同时攻击多达八种不同的威胁,能够提供从低于1 km的超近距防空到超过25 km的中程防空层级的非凡能力。作为英国“天空佩剑”防空体系的一部分,“陆上拦截者”目前正在进行系统的集成和试验,将于2020年初进入服役[9-10]。

2018年5月,“陆上拦截者”防空系统在瑞典的Vidsel试验靶场进行了一次从头到尾的系统演示发射试验,如图4所示,展示了系统在整个交战次序中的成熟度,包括:发射装置部署;弹药装填;从“长颈鹿”雷达接收空中跟踪信息;“陆上拦截者”的车载指挥与控制系统处理空中跟踪信息;整个作战过程的执行,包括在导弹飞行中段与导弹进行双向数据交换,在末段利用导弹导引头成功拦截并摧毁目标。这是该项目在正式列装英国陆军之前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事件[9]。

图4 “陆上拦截者”系统发射CAMM导弹和CAMM-ER导弹

Fig.4 CAMM and CAMM-ER fired from Land Ceptor air defence system

1.3.2 “海上拦截者”防空系统

使用CAMM导弹的“海上拦截者”(Sea Ceptor)防空系统是最新一代舰载全天候防空系统,已于2018年5月宣布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替代23型护卫舰上的“海狼”(Seawolf)防空系统,可提供两倍于“海狼”系统的射程,未来还会装备英国皇家海军的26型全球战斗舰。“海上拦截者”防空系统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提供对抗所有现有和未来空中目标的完全防护能力,包括战斗机和新一代超声速反舰导弹等高等级干扰环境中的高速、机动、低特征目标,凭借多通道发射能力,也可抵御饱和攻击[11]。

“海上拦截者”系统能够方便地用于多型平台的装备翻新,包括50 m的作战舰船到大型的护卫舰、驱逐舰。使用软垂直发射技术的高可缩放紧凑型发射系统,且可利用舰船上现成监视雷达数据进行目标指示的能力,具有灵活性[7,11]。

“海上拦截者”系统可从“席尔瓦”(Sylver)和Mk41垂直发射系统上进行作战使用,利用一箱四弹的结构以及可缩放的发射箱构型,可使CAMM导弹的装填密度最大化,如图5所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利用经过验证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设计方案和电子设备,为CAMM导弹研制了“可扩展发射系统”(ExLS)。紧凑型3箱ExLS垂直发射系统是专为那些不能容纳8箱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较小舰船设计的。另外,ExLS发射装置也可装进Mk41发射装置的内部,为大型舰船提供灵活的可适应性安装解决方案,以实现在较小舰上空间内的高战斗量级,并可降低超过50%的集成费用。2017年CAMM导弹在3箱ExLS发射装置和Mk41发射装置上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并于2018年4月完成了在3箱独立ExLS发射装置上的鉴定,验证了CAMM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的成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11-12]。

2017年9月“海上拦截者”系统成功在英国皇家海军“阿尔盖”23型护卫舰上进行了CAMM导弹的首次发射试验,10月到12月该系统开展了多次发射试验,以验证对抗更复杂场景的能力,包括快速攻击多个同时存在的威胁。前后三组发射试验的作战想定分别为:第一组包括三次分离发射,每一次均为1枚CAMM导弹攻击1个Mirach100/5靶机;第二组试验是2枚CAMM导弹齐射攻击1个Mirach靶机;最后一组是2枚CAMM导弹齐射分别攻击2个Mirach靶机[13-16]。

图5 CAMM导弹的一箱四弹结构和可缩放的发射箱构型

Fig.5 Quad-pack arrangement and flexible launcher solution of Sea Ceptor/CAMM

在对“阿尔盖”舰所开展的首舰发射试验中收集的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2018年5月“海上拦截者”系统正式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海基型CAMM导弹成为第一种进入服役的CAMM导弹。其余12艘23型舰的“海上拦截者”系统安装工作计划于2020年底完成。未来,使用CAMM导弹的“海上拦截者”系统还将装备英国海军的26型护卫舰,不同的是23型舰可携带32枚CAMM导弹,而26型舰则可携带多达48枚CAMM导弹[15-16]。

1.4 VL MICA

“垂直发射型麦卡”(VL MICA)导弹由MICA空空导弹派生而来,可用于陆基或舰载防空系统,提供全天候防御能力。此外据称还发展了潜射型VL MICA导弹。VL MICA导弹与MICA空空导弹一样可换装红外成像导引头(VL MICA IR)或主动雷达导引头(VL MICA RF),这样即使在严重的红外干扰-电子干扰环境下导弹也具有很高的杀伤概率[17-18]。

VL MICA RF导弹采用可编程J波段(10~20 GHz)AD4A多普勒雷达导引头,VL MICA IR导弹使用被动双波段红外成像导引头,采用封闭式循环制冷。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使VL MICA导弹在发射后能够进行快速转弯机动,可满足超近距交战的需要。VL MICA导弹与MICA空空导弹的唯一区别是用于雷达导引头、近炸引信和武器控制器的软件加载不同,新的逻辑算法优化了导弹打击低空目标的性能。另外,VL MICA导弹垂直发射作战的快速响应、快速的发射速率(发射间隔小于1 s)和出色的导弹运动学能力(在7 km远能够执行高达50g的机动、在12 km远的机动能力达30g,导弹交战包线的最小和最大限制分别为小于1 km和大于20 km),以及将武器系统能力与平台集成的简便性都是其重要的特色[17]。

所有MICA导弹的装配和试验活动以及VL MICA导弹与发射箱的集成工作都在MBDA法国公司的瑟莱圣德尼工厂进行。完整的战术VL MICA弹药是将单枚整弹与一个一次性使用的自主发射和贮存箱(CLA)结合在一起,其中CLA由成型铝合金真空焊接而成,截面为矩形,长3.8 m、空重368 kg,是一个设计成整体式“烟囱”管的密封加压双腔箱体,通过与发射井平行的通风井向上排导发射时的发动机燃气射流,如图6所示。CLA内含与MICA空空导弹相同的发射架、接口以及火工品装置。CLA底部的热保护要经受得住火箭发动机的“延迟点火”,MBDA公司通过计算机建模仿真以及试验,满足了高效热防护罩的要求。CLA的设计对于陆基和海基系统是通用的,不过,陆基使用的CLA具有一个通过压力吹开、易碎的堵盖,而海基使用的CLA有一个舱门,在导弹发射时打开,然后收回并锁住,以防止海水进入空腔内[18]。

图6 集成到CLA发射箱之前和期间的VL MICA IR导弹

Fig.6 VL MICA IR missiles shown before and during integration into the CLA canister

2018年10月,MBDA公司确认了研制“新一代垂直发射型麦卡”(VL MICA NG)导弹的计划,其将在MICA NG新一代空空导弹的基础上派生而来,预期这种新型拦截弹将提供两倍于现有VL MICA导弹的射程,达到40 km。在外形上VL MICA NG导弹与VL MICA导弹几乎一样,目前的舰船结构与新型的导弹是兼容的,这就意味着现在的VL MICA导弹用户通过对发射装置中的软件进行有限的修改就能使用VL MICA NG导弹。VL MICA NG导弹的问世将使MBDA公司更具市场竞争力,因为增大射程后,VL MICA NG导弹具备了与雷神公司RIM-162 ESSM导弹相竞争的能力。但同时,由于MBDA英国公司正在寻求使用CAMM导弹的“海上拦截者”系统的出口机会,VL MICA NG导弹也将使MBDA法国公司和英国公司产生新的内部竞争[19]。

2 国外空空导弹发展对地打击能力情况

2.1 AIM-9/9X

美国从2003年开始在AIM-9X空空导弹研制的过程中,同时着手发展其对地打击能力。目前,AIM-9X BlockⅠ通过变更软件就可实现空地打击能力,而AIM-9X BlockⅡ的软件待升级到OFS 9.4版本后就可具备对地打击能力。安装升级版本软件的BlockⅡ导弹将于2020年服役[20]。

2013年,德国迪尔BGT防务公司曾公开过一款基于AIM-9L空空导弹的空地武器方案,即“激光制导响尾蛇”(LaGS)导弹,以解决德国空军装备了先进IRIS-T空空导弹后,老旧AIM-9L导弹的使用问题。LaGS用新型半主动激光导引头和新型蓝宝石头罩替换了原有的红外导引头,其能接收10 km外激光光点的回波信号,可通过载机照射、其他飞机或地面装置的第三方激光指示进行发射。由于LaGS导弹的外形和接口均与标准“响尾蛇”导弹完全相同,所以可由携带AIM-9L导弹的所有平台和武器挂点携载。其保留了原导弹重9.5 kg的WDU-17/B环形连续杆高爆战斗部,因此只能有效对抗包括轻型装甲车和炮车、防空系统、小型海上船只和固定翼/旋转翼平台等在内的轻型目标,精度1 m,可提供全天候的时敏目标环境/城市近距离空中支援精确打击能力[21]。

2018年2月,伊朗公开了一款新型“闪电”(Azarakhsh)反坦克导弹,如图7所示。该弹弹长3.096 m,弹径127 mm,弹重70 kg,射程10 km,最大飞行速度550 m/s,装备了“热探测器”(可能是红外成像导引头),可锁定最大距离6 km处的目标,由伊朗“眼镜蛇”攻击直升机挂载,用于打击低空目标和地面目标。从外形来看,其长而窄的弹体、短粗的前舵和长一些的尾舵,和美国的AIM-9J“响尾蛇”非常相近,弹长相似,弹径相同,弹重也相当(AIM-9J导弹弹长3.07 m,弹径127 mm,弹重78 kg),如图8所示。据悉伊朗曾购买过“响尾蛇”导弹,用于装备其美制F-4、F-5和F-14战斗机[22]。

图7 伊朗的“闪电”导弹

图8 AIM-9J“响尾蛇”导弹

Fig.8 AIM-9J Sidewinder missile

2.2 IRIS-T

2016年,德国迪尔BGT防务公司宣布已为IRIS-T空空导弹开发了一种新的软件,可使该弹实现空面作战能力。据称在实战时,只要在飞行员的人-机界面上选择对地攻击选项,就可以使用预先加载了空面软件的IRIS-T导弹与地面目标进行交战。这种新的软件可以启动导弹的某些特定功能,并使导弹的另一些功能失效,从而改变导弹的末端对策。迪尔BGT防务公司称新软件已得到了充分验证,随时都可集成到IRIS-T导弹上[21]。

2.3 “流星”

2016年,有报道称MBDA公司正在考虑赋予“流星”导弹双任务(空空/空地)能力,计划在2020~2030年间的中后期开展“生命周期再续”活动,以使导弹的总体能力最大化。未来的新型“流星”导弹将集成新的导引头,其有可能来自于MBDA公司所评估的相控阵导引头技术。针对潜在的双任务能力,还将对“流星”导弹现有的杀伤组件进行调整。另外,导弹现有的推进系统也将进行改进,可能会采用自适应进气口或变几何形状进气口,以解决原有进气口在吸入空气的同时所产生的巨大阻力问题。变几何形状进气口可根据飞行状态调节进入的空气量,增大或减小阻力,并可优化在较大包线内的导弹性能[23]。

3 空空导弹派生武器系统发展特点分析

3.1 将空空导弹派生为空面打击武器,是实现一弹两用或“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

使空空导弹具备空面打击能力,可使战斗机在武器挂载量有限(特别是对于使用内埋弹舱的第五代战斗机)的情况下,具有更大的战术选择性,具备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从而体现导弹一弹多用化的重要意义。美国曾经提出的“联合双任务制空导弹”(JDRADM)和“三目标终结者”(T3)项目,就是直接研制同时具备空空与空地打击能力的空空导弹项目。而对于正在研制或已经服役的空空导弹,国外也开展了此类工作,仅通过软件的更改和升级,无需更改硬件即可增加空面打击能力。而对于型号较老、库存较大的空空导弹来说,通过更换某些部件改装为价格经济的空地导弹,也不失为一种变通的选择。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为空空导弹增加空面打击能力的,多为红外弹,这可能与其价格较低有关,毕竟用昂贵的雷达弹打击地面非高价值目标,有些“大材小用”。而所有的战斗机总是要挂载近距格斗导弹用于防身,倘若在紧急情况下红外空空导弹可以用于对地打击,则可使战斗机能更好地完成近距空中支援(CAS)任务。

3.2 发展增程型派生导弹系统,提高防空系统的作战能力

由空空导弹派生的防空导弹,由于没有了空对空作战时战斗机所赋予的初速度,导弹射程势必会减小。为了满足防空作战需求,发展增程型派生导弹,增大射程和射高,也是空空导弹派生武器的发展特点之一。如,雷神公司为NASAMS系统开发了基于AIM-120导弹AMRAAM-ER增程型防空导弹,由“海麻雀”导弹改进而来的ESSM导弹具有更大的射高和射程;迪尔BGT防务公司在IRIS-T导弹基础上研制了IRIS-T SL导弹,形成IRIS-T SLM中距防空系统,其比直接使用未加改动的IRIS-T空空导弹的IRIS-T SLS近距防空系统具有更远的射程;拉斐尔公司为Python-5导弹和I-Derby导弹加装助推器,形成了射程更远的SPYDER-MR中距防空系统;MBDA公司研制的VL MICA NG导弹,射程将增加一倍。

3.3 派生防空武器要满足防空系统分布式、开放式、模块化和网络化的要求,形成“即插即用”的能力

陆基防空系统普遍具有分布式、开放式、模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除作为单独的单元用作区域防空外,还要能集成到作战空间网络中进行作战。目前,各军事强国也都在构建多层防空体系,派生防空武器系统将作为低层防空系统融入其中,满足网络化作战需求。海基派生防空系统能否与舰船现有的探测系统和作战系统简便地集成在一起,是迅速形成战斗力的关键。要加强派生武器的模块化和网络化设计,符合防空系统的要求,更好更快与使用平台和系统相集成,这样才能形成“即插即用”能力,拓展空空导弹派生武器应用范围。目前国外的派生防空武器系统在此方面的发展趋势明显,如NASAMS系统可与“爱国者”形成高低搭配,“陆上拦截者”系统可作为英国“天空佩剑”防空体系的组成部分;ESSM导弹可配合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完成拦截任务,保护弹道导弹防御单元安全,VL MICA导弹和CAMM导弹都可由舰上现有的探测系统指示目标,而不再需要专用的照射跟踪系统。

3.4 空空导弹派生成防空武器时,发射技术是需要研究的关键之一

空空导弹派生为防空武器时,需要考虑采用适宜的发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派生武器的作战能力,来满足防空系统的作战需求。大多数防空导弹都采用箱式发射,其发射箱兼具了贮存、运输和发射功能。导弹与发射箱结合为一体具有以下好处:一方面,导弹在箱内处于良好的环境状态,减少了检查与维护程序,可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导弹可靠性;另一方面,导弹一直在发射箱中,处于随时待命状态,作战时省去了装弹时间,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提高了导弹武器的应急反应能力。发射箱在设计时要考虑箱体材料、箱体结构以及内含的发射架、各种机械装置、电气设备、接口等,还要考虑热防护。

ESSM导弹、CAMM导弹、VL MICA导弹、IRIS-T SL导弹、增程型I-Derby(I-Derby ER)导弹和增程型Python-5导弹都可采用垂直发射方式进行发射。垂直发射方式具有无发射盲区、空间紧凑、模块化装填等优点。对于VL MICA所采用的垂直热发射方式,需要对导弹发射时的燃气射流进行处理,其发射箱采用了同心筒式垂直发射装置(CCL)设计,利用设计成整体式“烟囱”管的密封加压双腔箱体,向上排出发射时的发动机燃气射流,实现燃气流排导,确保发射箱与发射平台的安全。而CAMM导弹采用了软垂直发射方式,利用燃气发生器将导弹从其发射箱中弹射出来,当达到一定高度时,导弹尾部安装的燃气助推器产生一个转弯机动,转向后才启动主发动机。这种发射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包括:通过节省导弹火箭发动机的能量进一步增加了射程、减小了最小拦截距离、减小了发射平台上的压力、极大降低了维护的要求和成本、实现了在舰船上更加紧凑的安装,并消除了对舰上热燃气射流管理的需要。

4 结 束 语

随着先进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环境的变化,面对美国提出的“穿透型制空”战斗机、无人机集群作战、海军“分布式杀伤”等概念,发展和增强“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构建强大的防空体系,取得战争中的不对称优势势在必行,以防空应用为主的空空导弹派生武器将会获得需求增长的空间。将空空导弹派生为其他武器是实现一弹多用、三军通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技术上、成本上和周期上的诸多优势,在军费持续削减的大趋势下这种优势尤为突出。对于空空导弹研制厂商而言,在空空导弹设计之初能够为派生发展留有余地,将会为增大导弹生产销售数量、摊薄成本、增加收益另辟蹊径。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掌握市场需求动向、开拓军贸合作项目是发展空空导弹派生武器需要关注和开展的重点工作,而从顶层做好发展规划,指明发展方向,把握住机遇,规避好风险则是做好空空导弹派生武器的前提。

猜你喜欢

导引头空空导弹防空
英国天剑防空系统
美173空降旅与克罗地亚防空团正在进行实战演练,发射FIM-92毒刺防空导弹
防空营打靶记
红外空空导弹抗干扰效能评估建模
LY-70:防空领域的“变形金刚”
拦截空空导弹成新趋势
动力陀螺式导引头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空地导弹复合制导模式设计及仿真技术研究
美国将为F—35战机增加内部武器挂载量
雷达导引头角闪烁抑制与处理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