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助力“访惠聚”工作的实践与成效

2019-02-12李亚杰郭忠军阿肯努尔·达那别克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三农大学生

李亚杰 郭忠军 阿肯努尔·达那别克

[摘要]“访惠聚”工作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针对当前的区情和形势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摆在突出位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通过大学生助力“访惠聚”工作,来研究“访惠聚”工作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成长规律,进一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访惠聚”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提供依据和经验。

[关键词]大学生;访惠聚;社会实践;三农

[中图分类号]D252[文献标识码]A

2014年2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深谋远虑,结合新疆实际,以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为重点,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活动开展五年多以来,“访惠聚”工作组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各级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真心融入群众,民族团结互信不断增强,反恐维稳基础更加巩固,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基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

目前,“访惠聚”工作开展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改善了基层面貌等。但是,依然有存在的问题,如:语言沟通障碍,对“访惠聚”工作组干部要求知识面广、学科领域深,村级文化阵地宣传力度不足,村宣传干事配备率偏低,甚至有的村根本没有宣传干事等问题。面对此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疆农业大学引导大学生了解“访惠聚”工作和宣传“访惠聚”工作,并积极参与“访惠聚”工作,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访惠聚”工作相结合的新模式。实践充分证明,开展大学生助力“访惠聚”驻村工作,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事关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而深远。

1 大学生助力“访惠聚”活动对“访惠聚”工作的影响

1.1 为基层农业输入力量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个年轻的群体是最有活力、最有担当、最有激情的队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及面对新疆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根据“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结合生产”的传统,要求广大学子深入农村基层第一线,立足“三农”服务发展,发挥农业学科优势,以“行前强化培训、行中动态跟踪、行后参与总结、全过程指导”为原则,围绕“访惠聚”工作、科技扶贫工作以及农业专业知识,如农作物高产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种子繁育与安全等方面工作,为基层农业“把脉治病”、“传经送宝”,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访惠聚”工作贡献力量。

1.2 为做好群众工作输入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与智慧的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的事业走向成功的法宝。深入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但开展中存在群众不配合,有抵触情绪,领导干部不接地气,沟通不畅等问题,而大学生是既有知识又有活力的群体,许多问题可通过学生进行沟通解决,进而把群众和工作组人员连接到一起,组织到一起,团结到一起,成为筑牢反恐维稳的铜墙铁壁、钢铁长城的枢纽。

1.3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输入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一位青年时刻要关注的重点,针对群众需求、利益诉求、群众满意来强化责任和主业意识。通过大学生摸清基层民众的财政收入,弄明群众的真实生活,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通过入户走访广泛了解社情民意,研究调研贫困内在原因,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为民办实事、解决基层矛盾和困难,与基层组织互相配合成为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的宣传队,帮助基层群众的服务队,带动基层干部的工作队,成为助力精准脱贫的战斗军,实现自上而下的帮助和带动,形成自下而上的指导和教育的良好局面。

1.4 为巩固文化阵地输入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文化阵地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细胞,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利用民族团结教育月和“五一”、“古尔邦节”、国庆节等节日,举办升国旗唱国歌、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联谊活动和有奖知识问答,使村民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接受现代文化,渲染文化氛围,树立现代文化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起到了聚人心、惠民情的作用。大学生在“访惠聚”工作组中组织参与活动,使活动不再是形式化、主义化,增添活动氛围的同时,也拉近了村干部与农民间的关系,使工作更有效更顺利地开展。多处工作组指出,以前大学生未来到工作组时,通知观看或参与活动,全村1000多人却叫不来几个人,现在参与率大大增加。

1.5 为国语教学提供优质教师

南疆四地州普遍国家通用语言运用水平低,汉族干部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时,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为尽快解决这种情况,“访惠聚”工作组大力办夜校,加强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而大学生则担任他们的教学老师,为“访惠聚”工作组成员减轻不少压力,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也由原来的一周两次增加为一周四次,由不同的大学生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现场教学,因材施教,双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目前,南疆少数民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日常用语已经基本掌握,尤其是小学生,已成为家庭里的“翻译官”。

2 大学生助力“访惠聚”活动对自身的影响

2.1 提升大学生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坚定不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基层建设是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的主阵地,大学生通过走入基层,走进“访惠聚”,了解访惠聚工作内涵,让学生认识上重视、思想上提高,去掉不良的现代社会风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形成較好的价值观念,同时,在这种环境下也让学生提前树立责任上的高标准、严要求。相比学校,大学生在基层开展活动更能培养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尤其在高压态势下,学生树立政治意识尤为突出,进而提高学生对当前维护稳定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协助“访惠聚”驻村工作抓好各项维稳措施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提高学生专业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通过助力“访惠聚”驻村工作,让大学生走入基层,走进乡村,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三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量学生反映,在基层中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会第一时间翻阅相关书籍或向专业教师进行请教,来解决相关专业问题。通过基层的社会实践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对未知问题的探索能力提高,从而使学生提高专业本领,锤炼知识欲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成一支“一懂两爱三有”的优秀人才队伍。

2.3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形势严峻的前提下,农村需要大学生提供智慧力量的同时,也迎来了大量的创业与就业机会。大学生通过与农民群众的接触,与基层干部的接触,通过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和各种不同角色的人交往,获得了社会经验,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本领,提高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问题的探究思考能力增加,培养了大学生适应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求知能力,这为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缩短了毕业后对社会的调适过程。据调查显示,参与“访惠聚”工作的学生,诸多毕业生想去基层工作,深入基层一线,打破去农村苦、农村累的想法,利用参与“访惠聚”工作实践经验,继续从事基层工作,服务基层,为基层建设输送大量青春活力。

3 大学生助力“访惠聚”活动的思考

大学生参与“访惠聚”工作,对于学校来说,这种实践模式的最大功能是架起了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桥梁,可以把大学生“访惠聚”工作实践活动纳入校地共建项目,实现高校与新农村建設在人才、科技、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全面对接,而不是仅仅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通过调研并结合地方政府开出的菜单,实实在在地为科技扶贫工作献计献策。

对于学生来说,在校学生并不了解当地农民及农村社会环境,即使经过努力进行入村访民,但往往刚刚熟悉业务恰要发挥作用之时,又到了服务期限而离开了,同时也缺乏对农民科技服务工作的经验,个别大学生不能够创新创业而带动农民致富,没有发挥出较好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彦杰.新疆“访惠聚”活动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事求是,2015(6).

[2] 高世刚.“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实践与成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9).

[3] 梁佳.关于建立“访惠聚”活动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9(1).

[4] 倪海滨.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2).

[5] 姜雪梅.大学生农村基层创业能力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8(1).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三农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赞分盐镇裕牛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