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研究

2019-02-12杨晓晓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机制发展

杨晓晓

[摘要]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全国较为滞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现阶段也不充分。公建民营幼儿园是国家引导支持学前教育的一种办园形式,探索甘肃省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有助于把握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改革的思路,促进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9.2[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甘肃省地处我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全国较为滞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在现阶段也不充分。在甘肃省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公建民营幼儿园是国家引导支持学前教育的一种办园形式,有效的改善了现阶段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现状。因此,探索甘肃省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有助于把握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改革的思路,促进公建民营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1 甘肃省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现状

公建民营幼儿园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园模式,一方面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可以补充园所数量、提供园位,增大入园率;另一方面,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补充了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降低了政府的成本投入。

学前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系统的第一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的质量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现阶段,幼儿园是我国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充分,尤其是在贫困农村地区,受经济落后和人数不足等因素限制“一村一园”的发展规划还没有完全达成,公办性质的园所数量不足。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要求各地要推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多种形式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甘肃省两期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按照“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的总要求,努力调动、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创新管理机制,采用“公建民营”等模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甘肃省全省幼儿园达到6441所,在园幼儿89.2万人,幼儿园教职工5.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94万人,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以上数据说明我省学前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城镇化发展和二孩政策的实施,县城和城乡结合部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愈加紧缺。甘肃经济发展落后,各市县财力有限,学前教育投入有限,尤其是广大农村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数量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师缺口大、待遇偏低、专业水平亟待提升,保教质量参差不齐。这些矛盾和困难,仍然制约我省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当前的现状,在偏远的农村贫困地区创建一批公建民营性质的小微园就很有优势,即可以节约国家的教育投入,又可以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创建公建民营性质的小微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教育生态环境,个性化解决当地的学前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要研究不同村镇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共性规律,创建创新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机制。

2 基于区域教育生态构建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发展机制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采取“以县为主”的方式,因此,各区域发展学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农村。研究县域农村学前教育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县域学前教育质量为导向构建与创新县域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各机构分级负责、共同实施的合作机制,能推动县域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chane”,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将“机制”一词引申到教育领域就产生了教育机制。教育机制指的就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研究公建民营幼儿园发展机制,有助于理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本文以甘肃省陇南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探索甘肃省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与区域教育生态协调发展的机制。

2.1陇南市教育生态分析

构建农村公建民营幼儿园与区域教育生态协调发展互动的机制,需在把握区域生态基础上,构建适应区域生态实情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服务地方学前教育的、满足区域重大教育需求的、促进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性创新机制。

2.2陇南市学前教育现状

陇南市地处甘肃省东南端,东与陕西接壤,南与四川接壤,下辖武都区、成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康县、宕昌县、文县、两当县1区8县,面积279km2,总人口287.81万人(2016年)。至2017年底,全市幼儿园达到664所(公办独立园283所,公办附设园147所,民办园234所);在园幼儿110669人,幼儿园教职工5242人,其中专任教师4194人,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74%。数据显示,虽然在近几年,通过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陇南市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投入大幅增长,园位迅速增加,“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陇南市的学前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未来几年,受二胎政策等因素影响陇南市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将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人民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将继续增大。国家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学前教育方针定位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这标志着政府将主导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致力于科学规划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与普惠性。为了践行国家的这一方针,推进各项学前教育政策和规划的落实与实施,全国各省、市都在探索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办园模式,甘肃省也在积极探索实践。“公建民营”幼儿园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并按照国家幼儿园建设标准出资兴建,再委托具有办园资质的社会团体、机构或者个人管理运营的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幼儿园。公建民营幼儿园实行“管办分离”的办园模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按照民办幼儿园对其进行管理。“管办分离”的办园模式,一方面通过免收租金降低了举办者的办园成本,从而降低幼儿园收费,让社区的适龄儿童可以以公办幼儿園的收费水平进入民办幼儿园,保证了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机构管理,保障了教育质量。

2.3 当前陇南市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陇南市各县区学前教育依然存在资源总量总体不足且分布不均,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师补充渠道不畅、经费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总体教育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尤其是陇南市各县区城乡结合部及村镇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极为紧缺,幼儿园覆盖率低,普惠性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这些现状也恰恰反映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共性矛盾,例如城市与农村、规模与质量以及体制与机制之间的矛盾等。要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就要根据陇南各县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流动人口走向,科学调整布局,将城乡结合高人口密集地区与农村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发展重点,以增加、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为前提,以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要解决以上矛盾,公建民营幼儿园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 陇南市公建民营幼儿园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具体策略

3.1 合理调整园所布局

当前,陇南市各区县城镇的园所覆盖率较高,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城镇化与农村务工人口的流动,城乡结合部已然成为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这里普惠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却相对较为短缺。与此同时,有的乡镇新建幼儿园却存在着招生数普遍低于幼儿园建设规模、部分活动室闲置的现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面对这样的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合理调整园所布局,在城乡结合引导社会力量与名园参与举办一批小微型的公建民营幼儿园,既能补充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区域学前教育需求,又能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同步、协调发展。

3.2 创新“公建民营”办园模式

当前,小村镇三年制幼儿园覆盖率较低,学前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陇南市农村地区的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城市务工,小村镇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数量较大。由于小村镇三年制幼儿园覆盖率较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不能在家庭所在地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入园率较低。在小村镇举办小微规模的三年制“公建民营”幼儿园,满足适龄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是解决小村镇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绝佳方式。

3.3 投入向部分地区倾斜

随着城市发展和流动人口流向调整学前教育投入,向部分地区倾斜。例如,武都区的新开发区东江区,近年来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增长较快,学前教育资源及投入也相应有所倾斜,这就使得区域学前教育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接下来,政府应将投入倾斜到农村连片特困地区及城乡结合部高人口密集区,多种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促进全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3.4 建立质量监管机制,促进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

只有科学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兼顾数量与质量,当前学前教育在园所数量上已经基本饱和,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学前教育下一步的发展重点就是提质增效。监管机制对学前教育的质量保证及提升发挥重要保障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对“公建民营”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与指导,具体有以下几方面:①指导监督“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不断督促举办者改善办园条件;②指导“公建民营”幼儿园贯彻幼儿保育、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规章制度,指导其做好幼小衔接工作;③督查“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安全、卫生工作以及周边环境治理;④营造社会、 “公建民营”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科学育儿氛围;⑤组织、指导“公建民营”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提高园所保教质量。

3.5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具体而言,探索政府主导决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幼儿园实施机制、社会和市场参与治理结构、教育改革决策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管理协商机制、监测与评估机制等运行机制,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公建民营幼儿园与区域教育生态协调发展机制的核心特点

从核心要素把握,公建民营幼儿园与区域教育生态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应体现 “全、特、专、实、协同”的特点。

4.1 全域视野

全域视野即从全地全区学前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去考察、规划、引导、举办、管理、监督 “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要考虑公建民营幼儿园与区域教育生态协调发展的问题,切实引导“公建民营”幼儿园解决本区域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促进全区学前教育生态化发展。

4.2 区域特色

受到区域经济、历史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每个小区域的教育发展现状都有其独特性。“公建民营”幼儿园服务于小区域的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党和政府各项重大教育政策导向,又要研究每个小区域的教育发展现状,形成独特的、因地制宜的、可操作的办园模式,真正服务于当地的学前教育发展,满足当地人民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需求。

4.3 专业支持

“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支持,要进一步提升办园质量,就要依托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和专业的教师队伍。因此,“公建民营”幼儿园要不断关注全球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研究专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4.4 实践导向

“公建民营”幼儿园的发展以实践为导向,着眼于办园小区域的学前教育生态,努力解决当地突出的学前教育难题,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服务于小区域的适龄儿童。

4.5 协同机制

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不一样,没有严格的服务区,教育部门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分归各举办方管理,与社区是分离的,难于深入家庭、切实满足社区民众多层次的学前教育需求。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社区与幼儿园三方的协同工作,只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把三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切实满足小社区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学前教育需求。这就要求“公建民营”幼儿园改革现有的社区组织建构,依托幼儿园成立相应的公共服务网络,构建“公建民营”幼儿园、家庭、社区多中心的分层社区学习小组,三方协同促进儿童发展。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82.

[2] 王长乐. 教育机制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29.

[3] 刘占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是入园率的意义前提[J].学前教育研究,2010(5):9-10.

[4] 呂苹.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制建构[J].教育研究,2014(7):63-68.

猜你喜欢

机制发展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