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湖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02-12宋其然董妙璐郭宇晨吴旋朱璐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湖州

宋其然 董妙璐 郭宇晨 吴旋 朱璐瑶

[摘要]湖州的是世界丝绸之源,丝绸文化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却出现了没落的趋势。这揭示了在传统丝织业走弱的环境中,丝绸文化才是复兴湖州丝绸的钥匙。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发现,在融通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丝绸主题遗址公园可担当活态展示和群众参与的多元载体,满足村民、市民和游客的精神需求与符号消费需求,进而为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模式。

[关键词]丝绸文化;湖州;主题遗址公园

[中图分类号]F426.81[文献标识码]B

“丝绸之路”有很强的符号意义,是人类活动全球化过程的重要标识。新时代的战略构想赋予了这一文化符号新的意义:以文化传承推动社会经济建设,以创新创意激发民间创造活力。作为“世界丝绸之源”的湖州,得天时与地利,可因地制宜、融古通今、博采众长,以“丝绸”为载体,通过构筑主题遗址公园等方式,再造丝绸文化,带动丝织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钱山漾、菱湖丝厂、南浔古镇等具象丝绸文化元素,很好地体现了丝绸之源和丝织业发展,能还原明清以来湖州丝绸的兴衰历程。时至今日,如何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进程中,充分利用区域的历史资源,通过文旅产业传承历史、振兴经济,是本课题设计之旨要。鉴于目前丝织业的衰落格局,我们需要关注丝绸文化所承载的文化乡愁、世界精神和符号意义,寻找丝绸文化同湖州非丝产业、城乡及社会建设的结合点,推动新时代背景下丝绸文化与湖州城乡的复兴。

1 湖州丝绸产业发展历程

自上古钱山漾遗址中那片轻薄如羽,又重若泰山的史上第一片丝绸起,湖丝便在漫长的岁月里细细地打磨自己,将那自然、纯粹的光泽洒向人间。归功于代代先民矢志不渝的努力,至明季中叶,湖州的蚕丝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随之而来的,是“湖丝冠绝海内,归安为最”,“蚕丝之贡,湖郡独良”,以及“辑里湖丝甲天下”等溢美之词。无论是桑叶,还是蚕茧、丝织物的产量,湖州在明清时期都已达到十分可观的规模。譬如在桑树种植上,湖州精密细致的园林式栽培法有力地推动了桑叶产量的提高,进而促进了蚕丝业的发展。在蚕丝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原料——桑叶上,湖州的产量长期在江南各产桑区中居于前列(见表1)。

在丝绸纺织方面,湖州在明朝又创新了打线工艺,使得丝织物呈现出绉纹,遂成就享有盛誉的湖绉。下游的丝织业与上游的缫丝叶、蚕桑业构成了一条漫长而完备的产业链,促成了湖州“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的现象。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开埠,湖州生丝出口日益兴盛,这意味着湖州的丝绸产业以生丝为突破口,开始同世界市场发生密切联系。从表2中我们可见一斑:

随着晚清湖州生丝出口量的激增,湖州丝商获利颇丰。与许多传统商人不同,他们注重品牌建设,并将较大的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扩大再生产,进而促进了湖州丝绸及其它产业的发展。譬如南浔刘氏,设立浔震电灯公司,参与浙江兴业银行的组建,还发起创办浙江铁路公司,这些举措无疑催生了湖州的近代工业。不少丝商在致富后相当重视家乡的公益事业,或兴办学校,或募捐济贫,或筑楼藏书。由此,湖州也堪称“因丝而兴”的典范。湖州也因丝绸产业的外向性而较早地接触了世界。1857年南浔的丝商就接待了前來考察蚕丝生产的英商代表。而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则是在1923年,美国商团到访并与丝商研讨辑里丝的改良问题。双林的丝商蔡声白则率先启用模特推广湖州丝绸,并拍摄商业电影、开办时装巡展,大步走向国际市场。蔡声白的美亚公司还形成了一条囊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环节的产业链,促进了湖州丝绸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湖州丝商还将丝厂扩建至上海,加强了与在沪丝行和洋商的联系。

上述现象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现象:伴随着经济上的世界化、开放化,湖州的丝绸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呈现出包容、开放、进取的气象。与此同时,湖州也因丝绸成为近代江南欣欣向荣的一方创业乐土。笔者认为,湖州丝绸文化在近代所显现的拥抱世界的新气象与新时代背景下湖丝文化和湖州城乡的复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当代湖州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辉煌历史的敬重,还应有对于湖州丝商和丝工那份开拓进取精神的肯定和发扬。

辉煌之后的湖州丝绸业却遭遇了严酷的寒冬。日本侵华战火、“大萧条”的冲击,被称作“白老虎”的蚕害,加之19世纪末伊始日本丝、人造丝的竞争, 20世纪30年代起湖州的丝绸产业趋于衰微。从1930~1933年,由于茧价、丝价持续下跌,湖州的蚕茧及生丝产量随之大减(见表3、表4)。

1932年湖州厂丝出口量也已从1930年的约100万kg下降到约40万kg,1934年更是仅有1.5万kg的生丝从上海出关。而战时湖州桑树的6/10,丝织品的5/10,以及育蚕缫丝工具的5/10都被日军毁坏。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面对满目疮痍的桑田、丝厂,民族实业家章荣初邀专家为湖州蚕丝业重镇菱湖拟订了“菱湖建设计划”,并设菱湖建设协会推广蚕桑良种、兴修桑田水利、兴办文教卫生等公共事业,力图实现“促进农村进步繁荣,建立新型田园都市”的目标。田园都市的目标合乎高质量城镇化的理念,而丝厂的社会功能则与我们提倡的服务地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诉求一脉相承。

建国之后,湖州丝绸有了新的发展,在1989年已达38227t,较1949年激增13.8倍;丝绸工业企业共314家,1989年产值达94.14亿元,占湖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8%。但1992年后,丝绸产业总体需求疲软,产值滑坡,到目前为止湖州丝绸产业对地方经济总量的贡献已微乎其微。进入新千年以来,由于传统优势产业不振,新兴产业比例不足,湖州的经济发展总体上不温不火。

在笔者看来,湖州既是因丝而兴,亦是因丝而衰,湖州城的繁荣与否在某种程度上与丝绸产业的兴衰相映照。丝绸文化作为长期根植于湖州地方经济中的血脉,经历了数次衰落,一次是20世纪初至抗战结束,本土丝织业受到战乱与外国生丝及其制品的冲击;一次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极大改变,而本土丝织业尚未与时俱进,偏安一隅,加之纺织原料的变动带来了物美价廉的替代品,丝织品的消费需求大大下降而式微。在这个已经难以凭借纯粹作为纺织物的丝绸而单打独斗的时代里,现今湖州丝绸文化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然而,能肯定的是,在某一特定产业的没落之际,唯有其所蕴含的文化有可能经久不衰、深入人心。那么我们究竟要采取哪种方式来传承和创新湖州的丝绸文化呢?

2 破茧:一种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模式

在相当程度上,当下的遗址公园在理念设计方面趋向于精英风格,运营中则呈现出明显的商业化取向。这意味着关乎遗址公园的看法很大程度上会集中于后期考古工作、文物保护的手段与设备、建设开支或潜在的经济效益等宏观问题,进而忽略遗址公园真正的受众——公众。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群众的需求的确与遗址保护及公园开发中的学术性需求、专业性需求格格不入,因此专业知识的壁垒使很多普通人都难以参与关乎遗址公园的讨论。这显然会对一个日益关注公众参与的社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已指出: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但是,我们又应如何处理遗址公园营设过程中公众同专家之间、现实需求与精英文化之间的沟壑,使遗址公园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呢?

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认为,“主题遗址公园”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它借助遗址本身可造的文化及其符号扩充遗址公园的概念,可为公众提供一方门槛低而参与度高的文化场域。当然,“主题遗址公园”的目的并非使遗址的文化一味地去迎合公众的各种需求,而是以“主题”为引子,以遗址公园为载体,帮助公众了解其所在地的文化、认识遗址“主题”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公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近距离感受陌生又令人好奇的考古职业,并在身临其境中制作和消费与“主题”相关的现实符号。

根据湖州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本文将丝绸文化作为“主题遗址公园”概念里的“主题”,生成了关于丝绸遗址主题公园的思路。

首先,丝绸主题遗址公园是丝绸文化这一符号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是丝绸文化形式与内涵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主题”便指向丝绸文化,而且是广义的丝绸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丝绸本身。广义的丝绸文化能分为物质维度、精神维度两方面,也可分为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就物质维度而言,广义的丝绸文化覆盖了出产蚕丝的桑田、出土丝绸残片的遗址、制造丝绸成品的工厂、陈列丝绸精品的博物馆,以及作为纺织物的丝绸。就精神维度而论,它囊括春蚕吐丝所象征的“天人合一”观念、丝绸之柔所潜藏的 “以柔克刚”哲理、丝绸商业所蕴含的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若从历史维度加以考虑,广义的丝绸文化不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还包括与丝绸相关的地方文化、群体文化、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若基于现实维度,它融入了由丝绸引申而来的服饰文化、消费文化。其次,丝绸主题遗址公园也是符号消费者身临其境获得满足感的文化场域。所以,湖州现有的丝绸文化遗址如钱山漾、菱湖丝厂便是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载体,可满足符合消费者的精神满足感;而浙江制丝二厂、织里服装产业基地、一体化的定制工坊则是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外延,满足符合消费者的物质满足感,即消费欲。

基于上述分析,丝绸文化主题公园的具体构想将围绕钱山漾、菱湖丝厂这两处载体,以及浙江制丝二厂、织里服装产业基地、一体化定制工坊和源头体验型店铺等概念外延展开,凸显丝绸文化这一主题,探讨切实有效的传承与创新模式。

2.1 遺址现状

钱山漾遗址保护区控制范围约23.4万m2,周边地形开阔,水系发达。所在地交通通达度高,方便上海等地游客抵达遗址,但内部路网不完善,不利于深入参观。另外,既有的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但据原址较远。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但多被异地收藏。总之,钱山漾遗址在区位条件上具备建设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条件,但由于遗址主要的历史遗存同其本身相互分离,导致遗址出现了荒芜的问题。此外,钱山漾存在着丝绸文化特色不鲜明、潜力欠挖掘的问题。就此,我们不妨以钱山漾为个案制订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设计方案。

2.2 设计方案

首先,钱山漾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设计应注意协调“遗址”与“公园”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即在布局公园的旅游设施、商业设施等时,绝不能侵占遗址保护的控制区。钱山漾遗址的东翼、北翼和西侧水域可作为公园的主要开发范围。

其次,笔者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对钱山漾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功能进行分区。总体上,我们将该主题遗址公园分为控制区、观赏农业用地、桑基鱼塘垂钓区、采桑与果树区、养蚕体验区、丝织体验区、博物馆区、内部水路、蚕宝宝码头、手摇船训练营、考古实训营等十一个功能区。见图2。

控制区是禁止一切商业开发的考古探方回填区。它是主题遗址公园的灵魂所在,有环状水路萦绕。

观赏农业用地则接近公园的东入口,营造出迎宾效果,可满足当下游客自拍的需求。观赏农业用地在春季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夏季是明媚的向日葵,秋冬季节则是宛若满天星的荞麦花。

与观赏农业用地接壤的桑基鱼塘垂钓区由原先的私人鱼塘改造而来,作为公园内部一处较宽广的水域,可以在景观上达到与园内复古建筑相映生辉的效果。我们还建议在公园外围建设令游客放心的有机农场,提供优质的采摘、垂钓、自助餐和农家乐服务,创设淳朴温馨的田园氛围。

图2 湖州丝绸主题遗址公园(钱山漾)设计图

采桑与果树区是亲子互动的场所之一,在传统造纸工艺的活态展示中可发挥作用。该区兼具运动休闲、教育和商业功能,游客可以在攀树采摘桑叶、桑果中锻炼生存技能,在参与桑皮纸制作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有机桑果和“文房四宝”系列文创产品的消费中收获满足感。

养蚕体验区是儿童生活教育的重要基地。蚕的生长史也是儿童生活教育的可贵素材,蚕吐丝、蜕变、化蝶的经历可以让儿童在与之年龄相应的“万物有灵”的心理状态下,形成对生命、对历练、对奉献精神的最初体验。“蚕宝宝”等主题动画人物则会以亦师亦友的角色帮助儿童学会喂蚕、养蚕、清理蚕匾等技能,满足儿童动手操作、参与活动的兴趣。

丝织体验区是丝绸文化的活态展示中心,也是文创产品的上游消费地。游客可在丝织工匠们的陪伴下体验缫丝机、花楼机、手工或水力纺织机的操作,领略织绢工匠抛梭、翻丝、练染、雕花割绒、手工上矾等典型动作的风采;除传统的丝织工具外,丝织体验区可配备现代化的数码喷绘、塑形设备,以便游客参与心仪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使该功能区成为文创产品的上游消费地。

博物馆区是出土文物的保管与陈列处,鉴于文物异地保存会带来文化与文化实体之间脱离的问题,笔者认为钱山漾遗址的出土文物宜就地展陈。而且,鉴于各综合型博物馆的史前文物展区普遍存在客流偏少、参观者兴致不高的问题,钱山漾博物馆不妨通过借调等方式集中浙北的史前文物,着力挖掘史前文物的内涵、营设沉浸式的观展环境,打造区域性的史前文物专题博物馆。我们还可以把主题遗址公园周边的八里店乡镇社区纳入博物馆及整个公园的设计方案中。在国际生态博物馆领域有着著名的“六枝原则”,它指出“村民是其文化的拥有者,有权认同并解释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核心是公众参与,须以民主方式管理”。在主题遗址公园及其博物馆的设计上,强调公众参与、关注村民福祉的 “六枝原则”存在一定的迁移价值。长期以来,遗址的原住民和周边村民往往被视为“守门人”,甚至是遗址的“活展品”。此类刻板印象既没有体现对作为文化的拥有者的村民应有的尊重,也没有给予村民真正融入遗址文化的机会。而博物馆的村民志愿者这一角色能够把村民放在平等的、受尊重的位置上,缩短“平民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距离。考虑到部分村民由于精神生活贫乏而易于陷入赌博等活动,城区内也有不少退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亟待满足,我们认为除了遗址博物馆的志愿者一职外,公园的售票、解说、展示等运营人员也可对村民和广大公众志愿者开放。我们可依据退休或在职城乡居民的专业、兴趣,将其分为多个分工明确小组。实际上,主题遗址公园博物馆这种关注公众福祉的设计理念与生态博物馆的“安吉模式”有共同追求。当然,博物馆区也是文创产品的下游消费地,可与菱湖丝厂和织里服装产业基地建立联系,将两地的设计与生产能力与主题遗址公园的消费能力紧密结合。

内部水路是公园的水上游览线路,担当着交通动脉的重任。游客可以从公园内的三处码头登船经由环状水路沟通公园内的几大功能区。此外,环形水路的东段位于遗址控制区和观赏农业用地之间,游客既可一览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远古遗址,又可徜徉浪漫的花海。

蚕宝宝码头是公园主题活动的举办地之一,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这里便会举行儿童复古游戏活动。如在上巳节,这里可借环形水道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并结合与主题遗址公园相关的桑皮纸、湖笔等物象开展书画交流会、露天音乐会。而更重要的活动是贯穿全年的蚕乐会,它作为主题遗址公园的常设主题活动,包括蚕花节、蚕花庙会、踏(轧)蚕花、蚕神游行等。

手摇船训练营是公众参与“蚕丝贩运”、体验先民生活的学习和体验区域。该功能区由于水面开阔,是园区船只的一处驻泊地,游客可以在乘船抵达此处后感受水上用餐的别样风情。

考古实训营模拟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实景,备有数个探方和洛阳铲等考古工具。考古实训营给予了游客参与考古知识学习的机会,拉近了游客与陌生又具有新鲜感的考古职业的距离,也有利于参观者在切身体验中增强文物保护观念。

3 结语

在丝绸纺织品已缺乏市场潜力的当下,我们需要关注丝绸文化所承载的城乡之愁、世界精神和符号意义,并就此寻找丝绸文化复兴的新起点。在寻觅新起点、探索新方案的时候,除了发掘、萃取湖州的地域元素,我们还要大胆地创新、小心地设计,巧妙地运用文化、艺术、技术诸手段以动态和静态的形式向游客呈现具有世界意义的湖州丝绸文化。丝绸主题遗址公园可以将抽象的精神产物与具象的观光体验结合,将先民的自然情怀与当代的生态文明融合,将地域文化同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聯系,突出丝绸文化的符号性、共通性。无论是春蚕吐丝象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抑或是丝滑柔顺的丝织品所寓意的和合、互容、以柔克刚,都是人类在体悟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精神财富,而它们会随着丝绸主题遗址公园的诸多主题活动走向你我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陈全之.蓬窗日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2] 陈霆.仙潭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3] 陆松平.湖州丝绸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 湖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湖州民国史料类纂与研究-报刊史料第一辑[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6.

[5] 嵇发根,陆松平.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

[6] 董惠民.近代浔商及其文化精神[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7] 何妮燕.民国时期南浔富商群体迅速衰微的原因探析[J].江南论坛,2004(12):57-60.

[8] 朱珏.试论近代"辑里湖丝"之兴衰[J].丝绸,2008(3):47-49.

[9] 李明珠著,徐秀丽译: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10] 刘爱华,吴峰.符号、消费与遗产建构:乡村振兴战略下海昏侯国遗址旅游业态发展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2(1):123-130.

[11] 李玉峰.湖州市蚕桑生产滑坡的原因分析及发展思考[J].中国蚕业,2009,30(3):48-50+53.

[12] Suzanne MacLeod,傅翼.服务于创意生活的博物馆设计[J].东南文化,2017(4):115-120.

[13] Riemer Knoop,Marjelle van Hoorn,张晖.探索中国的参与式博物馆原则[J].东南文化,2017(3):117-121.

[14] 孔达.试论博物馆对外展览建构国家形象的价值与路径[J].东南文化,2018(5):107-114.

[15] 张军昌.体验经济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6] 刘丹.大遗址保护与价值诠释体系的建立——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为例[J].南方文物,2018(1):287-290.

[17] 陆松平.湖州丝绸产品开发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丝绸,1992:6-8.

[18] 邵陆芸,温润.湖州绫绢文化创意开发路径研究[J].丝绸,2018(4):77-81.

[19] 刘孝斌.湖州丝绸产业衰落的原因探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6(6):3-9.

[20] 刘军民,李琳.文化生态圈关联发展视角下史前遗址的保护利用思路[J].东南文化,2018(5):13-18.

[21] 赵明莉.试析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要点[J].价值工程,2018,37(32):226-228.

[22]赵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创新思考[D].南京:东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百坦湖州
陈嘉文作品
吴琳轩作品
黄鹤手绘插图作品
“两山”理念湖州探路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
从《嘉泰吴兴志》看宋代湖州城的厢级区划及其管理
湖州练市小学
杜牧与《叹花》诗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