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分析

2019-02-12姜云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农村金融

姜云宏

[摘要]自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提出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核心。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农村金融是服务“三农”,助力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务环节中的薄弱力量。现阶段农村金融对“三农”领域的资金支持乏力,在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及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等问题,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质量的变化同时也赋予了我国农村新的起点和使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大型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地区,我国农村地区资金供给主力主要是由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承担。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有限的金融资源难以满足“三农”领域的多样化需求。一方面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且分散,对金融机构征信问题带来极大的挑战,导致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如客户教育成本、营销成本等带来的隐性管理成本,由于政策限制的原因这些管理成本并不一定会为金融机构带来高的定价。另外,由于农民收入具有季节性特点,资金流动性较差,一些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充足现金流的需求,导致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动力在农村地区经营。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有限资金并未精准投放于农村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逆向资金流动现象比较明显。

1.2 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失衡

随着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较高要求。从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来看,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主要聚集在中心城市,而在中心城市边缘地区设置的金融机构或网点较少。尽管政策性银行有一定的金融资源辐射作用,但不足以应对农村地区近些年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另外,只有如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會在农村地区设置物理网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仍然是以间接融资手段为主,如以银行和农信社贷款为主,农业担保、基金、保险、资产管理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很少甚至没有,而直接融资方式还未渗透到农村地区,类似互联网金融这样的线上金融服务也还未在农村地区普及。

1.3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是支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自我国2008年10月开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之后,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服务方面有所升级。但现阶段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看,仍存在服务方式较为单一、产品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领域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究其主要原因农民的自有资产抵质押问题复杂,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目前,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在经营过程中主要以储蓄和信贷业务为主,而可提供的储蓄和信贷产品结构也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并未开发出可以满足农村现代化全产业链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对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投入较小。

1.4 农村金融涉农信用体系建设不足

金融活动的基础是信用,农村金融活动主要的问题来源是没有一个完善评估信用的体系。银行方面很难获取有效信息对农村经济实体进行风险评估,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人口流动也比较大,缺乏丰富的第三方数据,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征信调查较为困难,多数农民在出现融资需求时会寻求民间借贷组织,满足及时资金需求,很少主动去寻问金融常识性问题,往往也会产生较大信用风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发展,甚至会出现挤兑效应,不助于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涉农信用信息调查过程中,由于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还需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征信问题。这就需要在线下铺设工作人员完成征信、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常态。

2 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策略

2.1 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从农村金融供给的组织结构来看是比较单一的,缺少可以提供金融资源的其他组织,如保险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合作性金融组织等。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不足问题需要政府、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规范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监管,同时也应对农村金融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农村地区增加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实体数量,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且分散,建立微型金融服务网点可以有效减少运作成本,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村金融资源覆盖面。除此之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本身在提供金融服务时缺乏动力,与其他部门合作,共同开展业务,会带来双赢效益。因此,政府应积极与银行、担保公司紧密分工协作,对一些符合条件的农业信贷项目提供担保,银行再准备对其放贷,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资本落地,担保公司的加入,缩小了供求双方的距离,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最后,形成以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为金融供给的主要力量,保险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和合作性金融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之政府全面统筹优化银行、保险、资本三大资源配置,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

2.2 搭建“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服务”合作模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以“三农”领域问题为重要关注点,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目前各类创新及模式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贡献有限,较为突出的是网贷P2P、移动支付等,整体的创新发展非常不充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被其强行打开市场之后,农村金融领域的蓝海属性也越来越受到互联网创业者的青睐。农村电子商务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也愈发明显。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农村电商平台与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搭建在一起将会进一步为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加精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为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该模式主要是基于涉农电商平台长时间沉淀的大量的关于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大数据信息,然后农村电商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彼此建立共享机制,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给予涉农主体一定的授信额度,从而满足涉农主体的信贷需求。类似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首先依托自己电商平台优势累积农村数据,随后再利用长时间沉淀的数据信息建立信用风控模型,进一步提供农村金融服务。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贷款金额受信用限制、放贷快,使用不灵活,专款专用,仅限农资的购买。无需抵押物,能快速解决生产环节中的农资购买问题。

2.3 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投入力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达5.64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40%之多,可以见得农村金融市场可开拓空间巨大,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但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局限,并不能满足“三农”领域在新时代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力度,不仅会提高银行的利润点,同时也会提高农民的满意度和收入。一方面,政府在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时应该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如研发金融产品费用补贴。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金融产品创新的监管力度,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保障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银行自身也应该扩大金融产品服务面,紧密结合农村地区农产品季节性资金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设计,充分做到产品服务对象精准。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也应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方式,减少线下人力成本,综合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为农村地区人民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服务。最后,国家也应鼓励市场资本涌入农村地区,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主体大胆尝试直接融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2.4 大力推进涉农信用信息大数据建设

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金融业务在开展过程中需要辅设大量的人力去解决客户信任、农户征信和信贷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将是常态。2017年2月,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为涉农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征信服务大数据系统、支付结算、理财产品和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而解决农村经营主体一直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的前提是要解决农村经营主体的征信问题。政府部门应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三农”领域实际发展需要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用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涉农主体信用信息及信用监管服务,还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用数据,推动涉农企业信用建设步入大数据时代。建立农业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平台内可以集聚农产品全产业链条下的业务,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投入品监管、农产品价格等数据功能模块。建立涉农信息数据库不仅可以为银行征信降低成本,同时也可以为涉农企业带来福祉。如三农服务商大北农公司可以依托平台交易数据,对养殖户和经销商的信用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大数据平台的好处是涉农企业无需抵押,围绕农业产业链业务就可以争取到贷款额度。同时平台可以运用多年积累大数据资源减少信用评估成本,降低运营风险。

3 结语

面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以及涉农信用体系建设不足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涉农企业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平衡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搭建“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服务”合作模式,充分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涉农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 盛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改革要点[J].中国农业会计,2019(03):72-74.

[2] 董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村金融工作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3):81-83.

[3] 王晶,韩小琼,冯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村金融支持路径探究[J].当代经济,2017(30):54-55.

[4] 蘇红.以农村金融创新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8):78-79.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农村金融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农村金融大变身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农村金融效率的界定与测度:文献综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