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较两不厌 各自显高妙

2019-02-12谢烨

求知导刊 2019年41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摘 要: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而比较阅读的题型也是近几年的热门题型。学生如何高效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呢?笔者就此话题,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几个实例略陈鄙见。笔者认为,学生大致可以从风格流派、构思结构、语言艺术和情感哲理等角度出发,逐步展开比较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1-0006-02

引言

提起诗歌鉴赏,学生真是又爱又恨,爱诗词的优美动人,恨鉴赏的无从下手。但诗歌鉴赏又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而比较阅读的题型也是近几年的热门题型。那么,如何高效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呢?笔者就此话题,结合平时教学中的几个实例略陈鄙见。

一、风格流派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各自有不同的风格,也会选择不同的诗体[1]。

例如,阅读李白的《登高而望远》和杜甫的《登高》时,我们可以以诗体为出发点进行比较鉴赏。同为登临诗,为何李白选用古风,杜甫选用格律?

众所周知,李白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辅以儒士精神,生性豪放不拘。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应不会愿意被格律所束缚,他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作诗多用比喻、夸张,极尽想象,因此,选择篇幅不限、格律自由、不拘形式的古体诗更便利发挥其特长。

杜甫的主要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一生忧国忧民、博爱悲悯,像圣人一样关心着天下苍生,故被尊为“诗圣”。杜甫性格严肃而深沉,重情重义却不苟言笑,整天拉着一张“苦瓜脸”。其实,年轻时的杜甫也跟李白一样,狂放不羁,是个热血青年,如《望岳》就写得大气磅礴,不输李白。但时世艰难,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转衰,让杜甫的悲悯情怀和沉郁性格更加突出。而律诗的对仗形成的气势、押韵带来的沉郁顿挫的美感,可以更艺术地展现其心忧天下、时刻关心百姓疾苦的悲悯情怀。因此,杜甫选择写格律诗及其现实主义诗风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我们不能简单地误解其不懂古体诗。

而李白所处的时代——盛唐,是中国古代最繁荣昌盛的时代,李白的性格也只有在这样开放大气的盛唐才得以展现得酣畅淋漓,使其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从诗体的发展来看,盛唐仍流行古体诗,李白的诗,形式自由,便于无拘无束地表达感情,而发展到中唐,整齐划一的格律诗才达到巅峰状态,其代表诗人便是杜甫。

二、构思结构

要读懂诗歌,必须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写作构思,也包括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

例如,阅读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两首访道诗时,我们便可以以构思结构为出发点进行比较鉴赏。

李白诗的最大特色是浪漫飘逸、构思奇特,即使写愁也不落窠臼,正如这首访道诗,李白以乐景衬哀情的方法写愁,且愁姿优雅,无愧“诗仙”!

乍一看,诗歌前六句重在写景,而且“犬吠、桃花、麋鹿、野竹、飞泉”,尽是世外桃源的美景,美不胜收,何来的“愁”?直到最后两句才托出访道士不遇的愁情,叫人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乐景只是陪衬啊!虽说构思甚妙,但是不是有些突兀呢?细细读来,其实很自然,因前文早有伏笔。首联犬吠、花露暗点早春和清晨,两者暗合了山中道士的脱俗。颔联林木深深,能见到胆小的鹿,可见要访的是幽深之处,到了中午都听不到钟声,明显道士不在院中。颈联“分”“挂”把青苍山色、碧峰飞泉写得具体细腻,已到道院前,怎会有这闲情细品山景?原因是道士不在。待这三联蓄足势后,诗仙才缓缓道出“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如此高雅的得道高士,访而不遇岂能不无限惆怅呢?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一首问答诗,却寓问于答,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但白描无华,在答句中启发读者去推敲问句,勾起读者无限想象。

“松下问童子”,问什么省略了,只从童子“采药去”的回答中推出问题是“师父去哪了”。又根据“只在此山中”推断出“到何处采药”的问题。最后“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又隐含了“在山的何处”的问题。

然而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它的构思,还贵在其抒情的层次。一般访友,知道他不在也就扫兴而归了,但贾岛并不罢休,一连三问,且逐层深入,感情也随之起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愉快,是满怀希望的;“言师采药去”从希望转为失落;“只在此山中”又带来了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又陷入无限怅惘中了。诗人对隐者的钦慕之情在层层的情感变化中足以显现。

三、语言艺术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字的真善美,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点考查方向。

例如,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怀古诗时,我们可以从语言艺术角度出发进行比较鉴赏。

一般认为,辛弃疾“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继承并发扬了苏轼的豪放风格,但同为豪放派,同是怀古词,两者还是有些差异。

词的开篇写古代英雄随岁月而消逝,苏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借长江奔流东去显豪放;而辛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直接感叹“无觅英雄”,透出感伤。词的结尾都表达英雄老去、壮志难酬的感慨,苏词“多情”“华发”“人生如梦”,以老庄思想自我开解,显得豪迈乐观;辛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达老当益壮却报国无门的心情,沉郁悲壮。

表现手法上,苏词主要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险怪的山崖直插云霄,汹涌的波涛搏击着江岸,卷起千堆澎湃的雪浪,绘形、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赤壁古战场的雄奇壮丽,为周瑜的出场蓄势。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又直抒胸臆,用自嘲乐观面对窘境。

辛词用典颇多,借典抒情,含蓄蕴藉。辛词连用五个典故,提到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众多历史人物,委婉地表达对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及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沉郁愤慨。

四、情感哲理

情感对于诗歌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是诗歌的生命。比较阅读诗词,必须结合它们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或诗中蕴含的哲理。

例如,在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郑愁予的《错误》时,我们可以通过它们同为闺怨诗,表达的情理却迥然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鉴赏。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一轮明月将景、理、情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郑愁予的《错误》胜在巧用倒装,更胜在情之深沉。

两首诗都选取了代表春天的传统意象,刻画了诗情画意的唯美春景,塑造了思妇寂寞怀人的形象。但《错误》凄美而感伤,道出对爱人或者母亲甚至是祖国母亲的深情眷恋,而《春江花月夜》美而不凄,哀而不伤,既发出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体悟,也唱出古今离人的共同心声。

结语

总之,诗人或因时代背景,或因个人遭遇,或因思想性格,抑或因所侧重表现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同一类作品比较阅读却各具个性、各放异彩、各显高妙,我们有幸读到前辈们的呕心之作,真应倍加珍惜、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王玉.讀韵寻眼 体境悟情——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9):14.

作者简介:谢烨(1983.11—),女,江苏吴江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