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技术

2019-02-12刘金红蒋玉峰

饲料博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流行性养猪场小肠

刘金红,张 冬,蒋玉峰

(1.长岭县新安镇畜牧工作站,吉林 松原 131500;2.长岭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松原 131500;3.长岭县长岭镇畜牧工作站,吉林 松原 131500)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提升的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其发病是冠状病毒所致,此病主要症状有呕吐、脱水和严重腹泻等,气温的异常变化是流行性腹泻的常见诱因。此病一旦发生,损害程度十分严重,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仔猪的流行性腹泻,死亡率高达30%,极大损失养猪场的生产效益。本文从多个方面对猪流行性腹泻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技术措施。

1 猪流行性腹泻

1.1 发病原因

猪流行性腹泻的致病原因不仅复杂,因素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寄生虫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营养性腹泻。养猪场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流行性腹泻病情,需要综合分析气候环境、饲料营养、发病年龄、发病时间等实际情况,才能够明确病因所在。

1.2 病学原理

猪的身体感染上病毒,经由小肠进入体内后,病毒侵染肠内淋巴结,接着侵入小肠上皮细胞,经过不间断的病毒繁殖和复制,逐渐从感染区扩散渗透到四周,最终病猪整个小肠全部被侵染,极大降低小肠黏膜电解能力和吸收水分能力,小肠绒毛开始能大量脱落,严重损坏小肠上皮细胞表面,由于新上皮细胞不具备正常的吸收功能,所以聚集大量肠液,导致病猪开始有水样粪便排出,情况严重的病猪会中毒导致死亡。

1.3 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流行性腹泻后,通常会发生食欲降低、精神不振的表现,虽然能够通过及时诊治增强康复程度,不过自身成长发育和身体素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难以提升饲料的转化率。病情发展加剧后,腹泻情况愈加严重,一般经过1 周的治疗能够很快恢复,危害不会特别严重,不过仔猪的治疗难度较大,自身抵抗力和身体素质较差,所以病死率相对较高。成年病猪发病症状不明显,具有较高抵抗能力,虽然存在严重水样腹泻,但是可以在3 d的治疗后,很快恢复健康。由于病毒作用在病猪小肠内,所以随着病情发展,伴有小肠水肿、充血和积聚大量黄色液体的现象,不同的病情程度会造成小肠不同坏死程度。

2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技术措施

2.1 做好消毒灭源

现代养猪场尤其是规模化养猪场,要定期、彻底的对饲喂工具及主场进行全面消毒,消毒程序如下:先清洗、接着开始消毒剂喷洒作业、然后进行熏蒸、继续火焰消毒、最后空舍干燥,严格按照以上灭污染的消毒程序执行,做好消毒灭源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产房的消毒和清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自仔猪开始断奶就要及时移除产房母猪,清洗消毒产房的环境个各种工具,保持空舍干燥消毒约1周。另外,注意清洗待产母猪,保证清洗彻底后,才能够让待产母猪进入产房。

2.2 科学饲养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采用封闭饲养的科学模式,按照健全可行的生物安全措施贯彻执行科学饲养管理工作,做好养猪场的换气通风和保暖御寒,为猪群提供均衡的营养饲料,注意猪群整体抗病力的提升,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方法,避免病毒流入,也禁止已发现的病猪病毒扩散出去。

2.3 加强生猪疫病综合防控

养猪场不仅要加大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控,也要对生猪常见疾病引起重视,加强常见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针对母猪的日粮,做好营养均衡配比,确保母猪哺乳期间能够给仔猪提供充足、优质的母乳,以便增强仔猪的身体素质和免疫能力,在促进其快速发育同时,避免仔猪感染流行性腹泻。

养殖场要科学减少日粮里蛋白质和能力的比例,适当增加维生素、电解质和多汁青绿饲料的比例,保证猪群饮水凉爽、清洁。

注意检查场内贮存的饲料原料,及时发现变质发霉的饲料,及时清除这些不良饲料,做好猪群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的免疫接种,减少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可能性。

仔猪发病后养殖场要将其肠内容物和粪便采集一部分,通过生理盐水使其沉降,把上清液提取出来,将其饲喂给妊娠阶段的母猪,以便获取最佳的预防流行性腹泻效果。针对已经病死的字仔猪,必须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不可乱抛、乱埋,而是要采用无公害处理技术措施,将传染源彻底消灭。

2.4 加强学习

养猪场经营者和工作人员,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了解和学习先进的生猪饲养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掌握新型的猪流行性腹泻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疾病防控水平和生产能力,力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接轨。

猜你喜欢

流行性养猪场小肠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根小肠一头猪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治污关停养猪场这可不是开玩笑
养好女人小肠经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