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艳虹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证经验

2019-02-12刘姝妤秦艳虹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平喘津液陈皮

刘姝妤,秦艳虹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如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气管上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和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变态性炎症反应,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性反应增高,使易感者出现反复咳嗽、喘息、气急和胸闷等症状,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和喘证等范畴,古代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如下:《黄帝内经》中称其为“上气”“喘鸣”“喘呼”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记载“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仁斋直指方》中称其为“上气促急”;医籍《针灸资生经》中记载为:“凡有喘与哮者……令灸而愈”;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首次提出“哮喘”病名,并沿用至今。

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之一,目前该病的全球患病率为1%~18%[1]。结合各地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小儿哮喘的患病率目前在国内外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其发病率与构成我国现代社会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如过多地接触过敏物质,环境污染导致二氧化碳及臭氧含量的增加从而刺激机体反应,诱发哮喘[3]。目前临床中西医主要以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并且长期使用可抑制儿童生长发育等。秦艳虹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善于治疗肺系疾病,通过诊治大量支气管哮喘患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痰阻于肺

历代医家认为,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为痰饮内伏。如张仲景在《痰饮病脉证并治》中提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明确指出内有宿痰之说。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由此可见,痰可致病是哮喘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吾师同样认为“痰”为哮喘之夙根,临床中小儿哮喘发作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外感,因外邪所致,肺失宣降,气机受阻,津液不能畅达全身,聚液成痰,壅阻气道,诱发哮喘。

1.2 禀赋不足

历代医家将小儿生理特点归纳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吾师依据小儿的生理特点总结出:肺脾肾三脏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因肺脾肾常不足,导致津液的输布与代谢失常,使得痰饮内伏,诱发哮喘。正如《黄帝内经》中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藏,主津液”,以及“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明确指出了肺脾肾三脏与哮喘的关系。

肺常不足。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故六淫外邪最易犯肺,又因小儿肺系功能尚未完善,遇邪则不能通调水道,津液失于输布,浊液成痰,痰气交阻气道,导致气机升降不利,从而发生喉间痰鸣、气息喘促,甚者呼吸困难等症状。

脾常不足。脾虚为哮喘之“宿根”[4]。脾居中央以溉四脏,中土生金,小儿脾常不足,化生精微物质不足或相对不足,则无法充养肺脏,致使肺功能受限,每遇外邪侵袭,即可发为哮喘。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精、气、血、津液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被称为后天之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小儿嗜食肥甘厚味之物,超出脾胃的运化能力,极易损伤脾气,致使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而致痰浊内生,形成哮喘发病的病理产物。故脾虚为哮喘发病之关键。

肾常虚。小儿哮喘本脏在肾[5]。其一,肾主纳气,小儿肾气先天不足或相对不足,导致摄纳无权,致使肺气不降,出现气短喘促;其二,肾虚不能主水,水液代谢失常,水邪泛滥,津液上泛成饮化痰,阻于肺系,促使哮喘发生。

2 分期论治

临床中吾师将小儿支气管哮喘按发作期与缓解期分别施治。

2.1 发作期祛痰为先

小儿哮喘发作期多见咳嗽剧烈,喉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甚者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张口抬肩等症状,根据患儿发病情况及以上特征,明确痰是哮喘发病之夙根。小儿哮喘发作期,多以邪实为主,因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导致各脏腑功能受损,如肺失宣降,气机不畅;脾运化失常,脾气虚弱;肾气不足,不能蒸化水液,三脏互相影响,使得津液输布代谢紊乱,聚液成痰,痰气交阻于肺,哮喘发作。故吾师认为哮喘发作期应当以祛痰为主,痰消则气畅,气畅则喘平。临床中小儿哮喘发作期吾师常用自拟方——麻杏二三汤加减进行治疗。该方以炙麻黄 6~8 g,杏仁 6~8 g,姜半夏 6~8 g,陈皮 8~10 g,炒莱菔子 8~10 g,白芥子 6~8 g,苏子 8~10 g,桔梗 8~10 g,细辛 2~3 g 为基础方,临床中根据患儿全身症状及体重、年龄等综合因素进行加减应用。麻杏二三汤中炙麻黄辛温,为肺经之要药,具有外祛风寒,内平喘咳的功效;杏仁苦温,降气平喘、润肠通便,二者均归肺经,一宣一降,相互为用;陈皮理气、健脾和胃、祛湿化痰;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二者均入脾经,理气和中,健脾助运,祛湿化痰,使痰消喘平;紫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利气散结化痰;莱菔子下气祛痰消食,三药共用能够理气降逆、祛痰止咳,同时助半夏化痰平喘。三子配合细辛,温肺化痰、降逆止咳平喘。方中桔梗专走肺经,引药直达病所,内化痰饮,痰去饮消,肺气宣降功能恢复正常,则诸症自除。纵观全方,配伍严谨,既能燥湿健脾化痰,又能润肺止咳化痰,痰气俱调,肺脾兼顾。

2.2 缓解期顾护脾胃

哮喘缓解期,病情较发作期有所好转,诸症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哮喘缓解后,祛痰的同时应当顾护脾胃,以恢复正气,防止哮喘反复发作。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受纳,主降浊,脾胃共同作用于机体中消化、吸收、输布、化生气血、充养全身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主要脏器,使脏器功能得以正常发挥。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医认为正气充足,则外邪不得侵入,脾胃强健则正气旺盛,机体免疫功能强健,即可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复。故治疗哮喘当以调理脾胃为先。吾师认为小儿哮喘反复发作是因其脾胃虚弱、痰浊内生所致。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虚弱,导致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外邪易侵或体内津液不得输布反聚而成痰,导致哮喘发作。同时,在哮喘发作期的治疗中,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茶碱类药物,对脾胃有一定的刺激性,故缓解期应当调理脾胃。根据中医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扶助正气,以祛邪气,使小儿哮喘得以康复,以防复发。吾师在临床中以自拟的和脾方加减治疗哮喘缓解期患儿,以健脾益气祛痰,杜绝生痰之源。方药组成:陈皮8~10 g,姜半夏 6~8 g,白术 8~10 g,茯苓 8~10 g,砂仁 4~6 g,豆蔻 8~10 g,焦山楂 8~10 g,鸡内金 8~10 g,苍术8~10 g,藿香8~10 g。临床据患儿全身症状及体重、年龄等综合因素进行加减。陈皮辛散温和,随所配之药可升可降,善于行气、健脾和中、燥湿化痰;半夏辛温,和胃降逆止呕、温通散结,善祛脾胃湿痰,为治湿痰之要药。白术苦温燥湿,健脾补气益胃。佐以茯苓甘淡平,能补能渗,健脾渗湿,利湿而不伤气,苓术合用,健脾祛湿之功更为显著。砂仁辛散温通,通中焦与下焦之气机,化湿醒脾,为醒脾之要药。豆蔻辛温香燥,通上焦与中焦之气机,化湿消痞、健胃止呕;二者合用,宣通三焦气机,醒脾开胃,使气畅浊化。焦山楂消食健胃散瘀;炙鸡金为健脾胃之要药,消食化积、和胃降逆;苍术、藿香,醒脾助运、燥湿健脾,芳香化湿,为燥湿之要药,与陈皮、姜半夏共奏运脾之效。全方药性平和,芳香不燥,相互配伍,直达病所,共奏健脾化湿、温中和胃之效。除此之外,吾师在诊疗过程中,注重与患者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嘱咐患儿家长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加减衣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等防治措施。

3 病案举例

患儿,4岁,首诊日期:2017年8月9日,主诉:咳嗽伴气喘3 d。病史:3 d前,患儿因受凉出现咳嗽,流清涕,自行口服“急支糖浆”“利巴韦林”等药物后病情稍有好转,2017年8月8日下午开始发热,T:37.9 ℃,伴气喘,有痰,不易咳出,外用“小儿退热栓”后体温下降,刻下症:咳嗽剧烈,有痰,不易咯出,口腔黏膜见一点状溃疡,小便淋漓,大便调,纳差,眠可,精神可。查体: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咽峡部有滤泡。双肺可闻及痰鸣音,其余未见异常,舌红,苔白,脉数,指纹淡。诊断为哮喘。治以清肺化痰,降气平喘。处方:蜜麻黄6 g,杏仁 8 g,陈皮 10 g,姜半夏 8 g,炒莱菔子 10 g,炒紫苏子 10 g,白芥子 6 g,细辛 3 g,桔梗 10 g,牛蒡子10 g,射干 6 g,蜜紫菀 10 g,蜜款冬花 10 g,麸炒枳实10 g,百部10 g,白果6 g。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2017年8月13日,服药后咳嗽减轻,有痰,不易咳出,现无气喘,纳呆,大便可,眠可。查体:咽部淡红,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咽峡部无滤泡。双肺未闻及杂音,其余尚可,舌红,苔白,脉数,指纹淡。治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处方:上方去白果,加白术10 g,茯苓10 g,焦山楂10 g,炒鸡内金10 g,5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三诊:2017年8月20日,服药后诸症好转,家长代诉患儿咳嗽好转,未出现气喘现象,纳眠可,二便调。欲调理。处方:陈皮10 g,姜半夏8 g,白术 10 g,茯苓 10 g,砂仁 6 g,豆蔻 10 g,焦山楂10 g,炒鸡内金 10 g,苍术 10 g,藿香 10 g,7 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按语:上述案例患儿因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又因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肌肤娇嫩,卫外功能较弱,外邪侵袭伤肺,引动伏痰,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而致肺失宣降,诱发哮喘,故应祛痰平喘,方以麻杏二三汤酌情加减;二诊时,患儿未见气喘,纳呆,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薄弱,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津液输布异常,聚湿成痰,上阻于肺,肺失宣降,哮喘发作。故继续前方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顾护脾胃,遂加白术、茯苓、鸡内金、焦山楂健脾消食,温中和胃,其后患者诸症好转,处于稳定期,治疗重点在于健脾运脾,故以和脾方益气健脾。

猜你喜欢

平喘津液陈皮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平喘止咳汤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分析
卡西米罗·吉塞拉的诗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陈皮很养生 但不宜久服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蛇胆陈皮制剂中陈皮UPLC指纹图谱
地龙生姜平喘
孟鲁司特联合平喘汤治疗小儿哮喘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