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20世纪与当今高等书法教育嬗变的反思——兼论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得失

2019-02-12薛垲睿

大学书法 2019年2期
关键词: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书法

⊙ 薛垲睿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自李瑞清教授书法以来,在蔡元培、胡光炜、祝嘉、陆维钊、沙孟海等前辈的努力下,逐步走向完善。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书法专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招收硕、博研究生的高校已有20余所,部分学校甚至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招生模式。可以说,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蔚为大观。自2015年国家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提出“双一流”战略以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学科建设成为各高校发展的中心任务,学科等级与学科归属问题制约着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目前,不同学校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尽相同,这直接导致了书法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类的混乱。对于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评论它的优劣,但可从书法专业学位论文的得失中反思当今书法学科的归属与构建,对书法学科进行重新定位,分析当今高等书法教育存在的生态环境。

一、20世纪与当今高等书法教育的课程设置

20世纪书法教育在不同层次的发展各具特点,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高校书法专业建立,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教学体系。书法在20世纪是美术学的分支,在发展上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回溯20世纪的高等书法教育,重新审视当今高等书法教育的得失,对当今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提及20世纪的高等书法教育,李瑞清是绕不开的人物。两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设立“图画手工科”的学堂,后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置艺术科,书法、篆刻成为中国画专业的五大必修课之一。李瑞清是主要的书法教师,教授书写技巧、书法史、书法理论等。他不仅引经据典,还详细讲述书法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地域文化特点等。在李瑞清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书法教育家,如胡光炜、游寿、吕凤子、张大千等人。他们在继承民国书法教育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近代以降,学校教育的发展打乱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师徒授受,形成了现代新型的“班级教学”模式。书法教育也由泛化的文字书写教育提升到专业的书法艺教育,成为艺术界、文化界所关注的问题。

其实民国时期的师范类学校与美术类院校的书法教育就已存在差异。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逐渐兴办新式学堂,效仿西方,开始培养专门的师资。书法教育课程是不可缺少的,从初等师范学堂到女子师范学堂均开设习字课程。“本科第一部之学科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并得加商业。”[1]然而,师范学校开设书法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教师。《师范学校课程》指出:“习字要旨,在练习书写、具端正敏捷之能力,并解悟高等小学校及国民学校习字教授法。习字宜授以端正姿势及执笔运笔之法,习楷书、行草书及行草;并练习记录与黑板写法,兼课教授法。”[2]清末,尤其是民国以后,师范教育迅速发展。书法教育是教师基本的素养,书法课程的内容除了普及书法以外,还兼具艺术性。安徽省立二师就将书法课程命名为“书法学”,对后来书法学科的独立发展影响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类学校书法课程设置与师范类书法课程设置目的是不同的。中国的书画艺术自古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以书入画”就是将书法各体的笔法直接运用到中国画中。因而,在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20世纪,书画大家们大都有在美术学院任教的经历。丰子恺、潘天寿、吴湖帆等等都曾任教于美术学院,并教授书法。对于中国画的学生来说,书法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因为中国画需要题跋,书法是画面整体的一部分,学生的书法水平尤为重要。蒋吟秋曾说:“书法好,文理通则题句佳妙;书法好则题字精良。均须于平时用功,断非短时间所可速成。”[3]此句是对书法重要性的凸显,也显示出美术老师对书法的重视。

专业 课程设置中西画预科中文、英文、中国文学史、素描、山水、双钩、书法、法文国文、日文、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词学、花卉、山水、人物、篆刻、素描、羽毛草丛、书法图案系本科国文、英语、法文、基础图案、木炭画、中国画、照相学、书法、几何画、化学、代数中画系本科

20世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法课程的设置是从培养学生人格修养高度出发的。学习书画的学生应与自身的人格修养相结合:“艺术与人格,实为不可相离之名词……是人有格,艺术亦有格。”[4]

随着建国后美术学教育的逐渐恢复,专业的书法教育在高等院校逐渐建立。浙江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西南大学相继成立书法硕士点,现代高等书法教育体系建立。老一辈书法教育家们,如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启功、徐无闻等书法教育先辈,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又注重学生的人品与学问培养。

如果从蔡元培《学堂教科论》算起,书法艺术学科的现代构建已经成立了近一个世纪。但当今书法学科的构建仍不完善,高等书法教育的学科归属仍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各高校书法专业培养方案来看,每个学校的培养方向是不同的,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也不同。以下是师范类院校与艺术类院校书法课程设置情况。

刻字方向篆刻方向培养方向 课程设置 学校书法方向 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技法与理论、篆刻学、现代刻字、书法史论、文艺美学、中国画基础、文献学、古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诗词格律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理论与教育专业书法与篆刻专业方向篆书临摹、隶书临摹、楷书临摹、行书临摹、草书临摹、篆刻临摹、书法创作、篆刻创作、古文字学、古汉语、书画题跋、金石学、文献目录学、历代书论、历代印论、中国书法史、中国印学史、书法教育史、日本书法史、书法美学中国美术学院

表格列举了师范类院校与艺术类院校在书法专业的课程设置,可知主要分为技法类与理论类两大方面,这与20世纪的书法高等教育是不同的。当今高等书法教育是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的。“书法,由于与文字相关,与文学相关,与典籍相关,与公共艺术相关,一直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因此,从书法中,最能明显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5]

可以说,20世纪高等书法教育主要分为师范类教育与美术学院教育。师范类学校书法课程的开设是将书法教育作为教师基本的素养,书法课程的内容兼具普及性与艺术性。美术类的书法教育则是为培养书画相合的艺术人才,并加强艺术家的人格修养。而当今书法课程的设置则是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书法人才,推动书法艺术从文人余事向学科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高等书法教育生态环境

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上文对20世纪与当今书法专业课程设置的回溯使得我们不得不担忧当今高等书法教育的生态。当今开设书法专业的高等院校已有百余所,招收书法研究生的学校也有80余所。然而学校数量虽多,但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性质、学科积累、师资力量都是影响学科归属的因素。当今书法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作为一种国家文化的发展战略还是教育发展的长远之计,都必须正确对待高等书法教育的生态环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书法教育论坛在不断开展,书法教育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也不再趋于表面化,深层次的问题不断地被发掘。高等书法教育所关注的问题与培养目的等也愈发清晰。

译文2:だが、とうとう引っ越しの話になった。わたしは、あちらの家はもう借りてあること、家具も少しは買ったこと、あとは家にある道具類をみんな売払って、その金で買いたせばよいこと、などを話した。母もそれに賛成した。そして、荷造りもほぼ終わったこと、かさばる道具類は半分ほど処分したが、よい値にならなかったことなどを話した。(竹内好译)

首先是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问题。当今书法教育环境较之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书法渗透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是以实用性为主的书法教育。而当今的书法教育实用性是让位于艺术性的。在这个书法与美学、史学、心理学融合的年代,书风日益多元化。当代的书法作品从书斋走向展厅,视觉化、形式化成为品评书法作品的标准。书法教育中“文化属性”的缺失成为当今书法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就高等书法教育的现状来讲,高校书法专业招生目前正在不断地“扩张”,但是书法学科系统化的构建还在起步阶段,并不完善。因而,毫无体系的“膨胀”不但不会促进书法教育的发展,反而会导致高等书法教育定位的偏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书法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唯“技”至上的书法专业入学测试使得大多数的书法专业学生缺少文化素养的支撑。古代书法创作是文人抒写性情的艺术手段。它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示,还是作者思想、心性的表达。而随着文化的转型,大众逐步成为书法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书法艺术的大众化趋势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从爱好者数量还是组织规模上看,书法艺术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繁荣都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是从两个不同方面对书法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说,当今书法高等教育的培养既要注意发挥书法的大众化,使书法得以普及,又要防止因过于偏重技法而导致书法走向艺术化的极端。

其次是人才培养与就业方向问题。“书法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专业的书法家,而是培养书法研究人才和书法教育人才。”[6]那么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当今的书法人才培养首先要注重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架构,在具备书法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与完善人格的构建。席勒说:“有责任通过更高的教养来恢复被教养破坏了的我们的自然(本性)的这种完整性。”[7]其次是创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深入古代经典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

从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来看,书法专业目前的学科归属仍是首要问题,尤其是对书法尖端人才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法》已经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标准,要体现时代特征,注重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理应兼修“技”与“道”。“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8]是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的概括。在古代,这是自然而然的转换。而在书法由实用转向艺术化的今天,想要完成这一转变,离不开学校切实的培养。今天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国家将会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传承。言恭达说:“我们也呼吁,希望充分引进社会资源进高校,按照人才分类教育的原则,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书法人才。”[9]

然而,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是紧密相连的,社会的需求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方向。目前高等书法教育缺少统一的规划,书法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比较含糊的。其实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型的书法人才,还需要学者型的书法人才以及师范型书法人才。较之整个艺术学科,高等书法教育培养的专业化人才依然有限,服务于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的书法师资缺口依然庞大。尽管当今书法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但仍需考虑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相结合。应进一步对高等书法教育的对象进行分层培养,构建灵活的事业角色转换机制。

三、学科归属影响下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得与失

无论是书法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还是书法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方向等,当今的高等书法教育都是有别于20世纪传统高等书法教育的。但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依然存在。书法专业(方向)被放置于多种门类如美术学、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等之中,这直接导致了书法专业学生学位论文分类混乱问题。

“逮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推展至博士教育以至博士后培养。‘书’之一科,遂成为我国大学教育体制之一‘似旧而实新’之学科矣。”[10]此句是欧阳中石先生对书法高等教育的认识。以《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第三卷为例,分析书法硕士学位论文的得与失可谓最为直接。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所选硕士学位论文学科归属分为三类:美术学、考古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是一级学科,属于艺术学门类,考古学与汉语言文学皆属于一级学科。但书法学却不在其中,书法只是这些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或者是方向。那么书法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在进行盲审时也将会分置于这些不同的学科门类中。也就是说,不同学校书法专业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下,评审的要求与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我们大都只关注书法专业硕士生的选拔标准,至于毕业需要达到的程度却有所忽略。

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规定,书法这个研究方向必须依赖于别的学科才能发展。一般看来,书法专业放置于美术学下最为常见。那么相对应的学位论文也会上交给美术学领域的专家评审。众所周知,美术学专业往往立足的是“视觉艺术”,书法作为“大美术”的一个分支,更为关注形式、技法、表现等。根据所列表格的实际选题,关注的大都是书法本体、书法作品一类。研究方向以书法家和书法史为主,研究文字、教育为辅。这种学位论文的分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书法自身的发展,而且在课程方面充分利用美术专业特长,加入国画、设计、新媒体等,给书法专业学生更多的机会与发展。但美术学毕竟是艺术类学科,由于过分地分析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形式构成、笔法墨法等,文献史料基础稍弱,许多观点往往是主观臆断,缺少史料支撑。

作者 论文题目 学校 学科归属逢成华 北朝造像记书法研究苏州大学 汉语言文学马炜 徐渭书法风格论 西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毛秋瑾 北魏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研究 苏州大学 美术学朱爱娣 陈淳书法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王新宇 阮元与金石学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向彬 文徵明与吴门书派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刘俊起 清代科举考试重书风气考察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苏显双 李溥光《雪庵字要》研究 吉林大学 考古学金秀炫 崔致远《双溪寺真鉴禅师碑》篆额研究 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学崔伟 论何绍基对碑与帖的有机融会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叶梅 论《书法雅言》正宗观 西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朱天曙 宋克书法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吴海峰 “画家书法”墨法之研究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刘天琪 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研究 吉林大学 考古学肖鑫 唐宋时期的书画市场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陈雅飞 李瑞清书法研究 浙江大学 美术学邹方程 从《颜氏家训》看六朝书法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杨扬 论金代书学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朱乐朋 翁方纲书法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李海亭 论董其昌的书法思想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侯学书 权量秦诏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

如果将书法归于考古学或文学门类之下,从研究而言,考古文字的新发现无疑拓展了书法研究的范畴,人们对书法物质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但书法专业学生毕竟是通过艺考走向高校的艺术生,知识结构相对凌乱。如果在书法专业学生的课程中加入考古学课程,这对书法研究是大有裨益的,会深化书法研究领域,更注重学术性。但在学位论文的审核上,不管是将书法放置于考古学还是文学之中,对于书法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远大于放置在美术学学科。

因而,书法是一门综合学科的艺术,在培养高等书法人才时要面对现实,在不影响书法专业整体教学的前提下,应加强文学、美学、考古学甚至广告学、博物馆学等专业基础知识。从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看,史论类居多,古代为主。而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与评审方面影响颇深。要想提高高等书法教育的水平,必须对书法专业的构建进行重新思考,在完善书法专业教学机制的情况下,促进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语

书法实用性的弱化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结果,大众消费文化与人才的需求是难以满足的。在传统社会,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但对于当代人来说,当代书法教育却逐渐走向了“独上高楼”的审美领域,我们需要深思其中原因。高等书法教育从20世纪的师徒授受到现在的学科化教育,已经初具规模,但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重视。多年来,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在夹缝中生存发展,被放置于不同的学科,导致学位论文分类的混乱,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等书法教育会有属于自己的春天。

[1][2]师范学校规程[J].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1).

[3]蒋吟秋.题画刍议[J].艺浪.1934(2).

[4]顾彦平.艺术与人格[J].艺浪.1932(1).

[5]邱振中.书法与中国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6]王岳川等.培养巩固高等书法教育的文化根基[J].中国书画,2005(5):94.

[7]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56.

[8]黄殿琴.中石访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68.

[9]言恭达等.书法教育谈:大学篇[J].中华书画家, 2013(5):134.

[10]欧阳中石.历届书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序[G]//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A Foregrounding Analysis of E. E. Cumming’s “Buffalo Bill’s”
书法欣赏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