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河长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2019-02-11李琴琴

山西农经 2019年24期
关键词:河长制生态环境

李琴琴

摘 要:苦水河盐池段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完善的河长制体系,在监控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有效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稳定发展。介绍了河长制的主要工作内容,分析了河长制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河长制;生态环境;河道生态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9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TV213.4;X321        文献标志码:A

河长制是我国政府部门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而提出的针对性管理手段。河长制对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利进行了明确划分,有助于处理严重水污染现象,提高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极大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河长制的主要工作内容

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不仅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保护手段,也是有效避免河流污染现象发生的措施。在河长制应用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理念,全面融合预防与保护形式,借助地方政府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投入河道治理工作中。在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促使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实现平衡。

1.1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使政策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地方政府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河长制落实中,地方政府领导人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加强对该项制度的重视程度。在对水资源进行保护过程中,严格按照政策内容执行,确保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其次,地方政府领导人员还应该引导群众对政策进行深入学习,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降低水资源浪费,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2  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与保护

河长制包括对规划岸线分区的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河湖水域岸线管理工作中,要明确责任划分,在全面治理河流的基础上,促使水域岸线生态环境优化。避免河道恶意侵占及不合理采砂等,杜绝河道岸线不科学占用情况,促使河流水域岸线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

1.3  加强水污染防治

实施河长制,能够有效避免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水源遭到严重污染的现象。河长应明确按照文件指示,加强对水源污染的管理力度,促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为了实现水源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排污管理体系的工作不容忽视。

1.4  加强水环境治理

河长担负着管理水环境质量的任务。为了提高水源高质量保护效果,河长应该根据地区发展现状,对水源功能区加以合理划分。开展河流水质达标行动,使河流水源地环境得到保护。将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等列为工作重点,在工作中要秉持因地制宜理念,有效提高水生态岸线环境质量,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丽生态家园。

1.5  加强水生态修复

开展河湖健康评估,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将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7.5%。推进全市水库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水产放养规模,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强河道保洁工作,实施河道保洁全覆盖。推进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到2020年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初步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基本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使跨市县、跨流域补偿试点示范取得明显进展。

1.6  加强执法监管

加大执法力度,将涉河涉水违法行为查处纳入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加大对违法案件的媒体曝光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乱截等危害水安全的违法行为。落实河道巡查和“蓝线”管理制度,适时掌握河道岸线动态变化和开发利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法占用水域与岸线资源、设置河道障碍物等行为,充分发挥水域综合功能,使水域得以持续利用。

2  河长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  加强组织领导

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河长制价值,各级领导人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交流,确保相关人员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并全身心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1]。可以组织相关人员构建管理小组,对所有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利进行合理划分,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作用。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管理单位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建立相关网站或公众号,使群众借助网站实现对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监督。鼓勵群众积极献言献策,为充分发挥河长制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作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2  因地制宜,坚持一河一策

我国地域广阔,水资源和水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不同,地区河流污染程度也不同。为了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秉持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一河一策”的理念。根据地区水环境特征,融合地区历史文化背景,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河流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2]。

2.3  河长制功能实现需多渠道保障

当前,河长制正在初步实施阶段。为了更好地完善河长制,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加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事业中。河长应该以明确的法律条例为核心,借助完善的管理形式,融合科学技术,切实发挥出作用。

从长远目标看,为了切实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有序建设发展,河长制的各项内容与要求应随着时间推移而更加明确与细化。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引导公众积极加入到完善河长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中。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氛围。同时,为了使河长制长久发挥作用,必须借助多种形式的群众监督。

2.4  深入研究,实现智慧治理

生态环境构建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要加强研究力度,实现智慧治理。智慧化河长制治理环境下,要构建针对性的管理系统,涵盖河流水文及环境等信息,实现对河流情况的实时调查与分析,有效提高河流监督质量。同时,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设立居民反馈机制。河流周边居民可以实时为河流健康状况打分,并通过手机APP、微信、QQ等平台及时反应河流存在的问题,也可提出适合该条河流的治理方案。鼓励社会各界了解、参与、监督河长制,实现河长制的长效运行。

3  结束语

现代化发展背景下,河长制的提出与普及切实提高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的质量,极大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杨.“河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建材与装饰,2017(26):281-282.

[2]李轶.河长制的历史沿革、功能变迁与发展保障[J].环境保护,2017(16):11-14.

(编辑:郭  瑞)

猜你喜欢

河长制生态环境
常州市河长制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我国“河长制”的起源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