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石嘴山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019-02-11樊海军

山西农经 2019年24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建议对策

樊海军

摘 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流通服务业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实现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结合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就推进石嘴山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建议;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4-007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是党的“三农”理论和政策的创新和发展[1-2]。

近年来,石嘴山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探索建立了产城融合、全产业链融合、农业内部融合、农业功能拓展、新业态融合等融合发展模式,推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石嘴山市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石嘴山市积极践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理念,采取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农业新型业态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全市农业实现增加产值31.4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 000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3.71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1∶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8%;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经营主体89家,接待游客63.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6 032.5万元。农村电商61家,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5 600万元。2018年,石嘴山市成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之一。

1.1  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取得新突破

1.1.1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加快特色田园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产业融合度、集聚度,进一步释放了农村发展活力。如贺东庄园葡萄酒小镇,黄渠桥镇特色美食小镇,龙泉村、银河村、简泉村美丽乡村等。

1.1.2  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从建设种养殖基地,到农产品加工流通,打造仓储管理、市场营销体系,形成一条龙发展的“全产业链”。如泰金种业、丽荣生物、发途发脱水菜等。

1.1.3  农业内部融合发展模式

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高效益、高品质、高端市场农业,同时实现了农村传统资源、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潜力被激发。如平罗县银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宁夏先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嘴山市广茂田泰牧业公司等。

1.1.4  农业功能拓展融合模式

拓展农业的生态、教育、科普、康养等功能,推动农业跨界发展、多功能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和价值链。如方歌农庄、塞上春观光园、云乐生态园、乐海山休闲农庄等。

1.1.5  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

着力培育“农业+旅游”、创意农业、工厂化高科技农业等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嘉禾花语、浩瀚生物、鲜送达电子商务、沙湖清真食品公司等。

1.2  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取得新进展

石嘴山市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3 828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9个、家庭农场439家、专业大户2 46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6家,市级龙头企业4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63家,其中有3家被列为自治区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站。

1.3  联农利益联结机制取得新成效

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推动、示范带动等措施,形成了股份合作、利润返还、订单农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方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3.73亿元经营性资产变成股金,25.1万农民变成股东,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93个,不仅保障了农民收益、盘活了农村资源,而且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融合度较低

产业链条短,缺乏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园区,尚未形成集群经济。多数产品仍处于初加工阶段,农产品品牌小而散,中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少,融合度低,缺乏竞争优势。

2.2  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大量“空壳社”“挂壳社”和“僵尸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小,参与融合能力差[3]。

2.3  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较大的要素制约

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供给失衡和不足已成为石嘴山市农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在土地层面,土地流转及监管体制还不完善,土地流转难度大,加之部分农户对流转心存疑虑不愿流转,集中连片规模流转成功率不高。在资金方面,2017年市政府办印发的《石嘴山市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支持资金没有兑现,支农资金逐年缩减。在人才方面,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乡村干部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也较为薄弱。

3  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著力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

3.1.1  做优一产,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发展

坚持“一特三高”定位,完善产业推进机制,推行由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组织制定全产业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促进农产品按标生产、上市、流通。推动生产要素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融合,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转变,实现“一特三高”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4]。

3.1.2  做强二产,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

落实技改项目划定比例资金和财政贴息、补助等措施,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打造并升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技术集成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烘干、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

3.1.3  做活三产,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充分发挥石嘴山“两湖”“三带”优势,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全域化。借助山水林田湖草、“三条廊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10个特色小镇、10个美丽乡村、10个休闲农庄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示范区。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编码管理、包装标识、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应用,实现农产品在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的高效运行[5-6]。

3.2  创新融合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3.2.1  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采取直接补贴、贷款贴息、贷款担保等方式,重点支持订单生产、合作生产、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等方式,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直供直销等综合性经营活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打造产业融合领军型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推进产业化经营,增进融合,带动产业链前延后伸,挖掘各环节潜力,创新多种业态,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3.2.2  建立多类型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乡镇综合服务站建设,着力培育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和鼓励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乡镇综合服务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农业产业服务,促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融合。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帮助订单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开展农民土地入股、项目入股、托管服务等试点,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建立农民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分享产业链条上增值收益的互利共赢模式。

3.2.3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发展城镇特色产业。深入推进美丽小城镇建设,大力完善水、电、路、气、暖及公共服务等设施,补齐小城镇建设短板,全面改善小城镇基础条件。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承载能力。强化产业支撑,扶持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特色”,培育提升一批具有民族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中心小城镇,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3  完善服务保障,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支撑体系

3.3.1  搭建产业融合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完善县乡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网络。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加快农业大数据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水平。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和财政投入资金转为农民持股的试点改革,把财政投入农业项目中的部分资金作为股权,确定给村集体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民,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努力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平台支撑。

3.3.2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在财政政策上,落实《石嘴山市支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将财政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向符合条件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在用地政策上,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用地列入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农业产业融合主体建设用地。在金融政策上,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步伐,发展“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解决农业产业的可持续融资问题。

3.3.3  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经营和管理骨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培训,提高其生产经营素质。鼓励有文化和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留在农村,支持大专院校农科毕业生和外出能人返乡从事农业。在特色产业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场布点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建设专家工作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快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用科技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加威,李文澜,王建忠.产业联合体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廊坊市康达畜禽产业联合体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59-62.

[2]刘起林.贵州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2):41-42.

[3]梁一丹,张囝囡.推进辽北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J].山西农经,2019(6):24-25.

[4]游凤,何蒲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5):4-6.

[5]钟智利,闫立萍,丁岩.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J].辽宁农业科学,2016(6):63-64.

[6]张祖玉,徐蓉,余昌清,等.浅谈宜都市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9(2):60-62.

(编辑:季  鑫)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建议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