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2019-02-11邵蔚旸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6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

摘 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便镌刻在了鲜明的旗帜上,在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后在70年披荆斩棘的建国探索中一直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将作为我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继续指引着中国前进的方向。文章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建设、不同时代与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体现以及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个维度来论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自我党成立之日起,“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就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坚强奋斗的内核思想,在近百年的实践磨砺与锤炼中,成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指向。无论在理论体系建设、历史沿革还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都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定海神针。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一个系统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

“人民”概念在任何国家和时代都有不同意义指代和属性特征。文章中的“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内,指的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就是指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是社会共建的创造者,是成果共享的检验者。

(一)人民是历史前进的推动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是我们一切理论与行动的出发点。这就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创者,决定了历史的进退沉浮。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站在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认识“人民”概念,便是“人民在哪,中国共产党就在哪”。毛泽东同志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且深情地指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同志被亲切的称呼为“小平同志”,并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江泽民同志坚定地指出,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同志强调,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可见,人民的立场就是历史的发展根基,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坚持历史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人民是社会共建的创造者,人民力量是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造就了如今这样一个强盛的中国,让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成长成了一个团结富强民主的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尽管条件艰苦恶劣,但人民群众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美利坚众合国的飞机大炮、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恐怖军阀主义,打跑了蔑视中华民族为“东亚病夫”的帝国主义侵略,打出了一步步崛起的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的骨气和脊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苦难的中国人民跟随共产党的信仰步伐,用生命拼搏出一条血路建立起来的。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国人民依旧发挥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精神,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带领下,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如今中国强盛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各国中的领先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结果,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结晶。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奋斗的基石和指南针,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力量,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三)人民是成果的检验者、共享者、评价者

从1945年的“延安窑洞对话”到1949年的“西柏坡赶考”都指向“人民是阅卷人”的答案。任何一项决策的诞生都是源于人民群众的需求,任何一项决策的执行都是出自人民群众之手,最后任何一项决策是否成功也都是由人民群众去检验。检验决策是否成功,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归根结底,人民群众是一切成果的享有者、评价者、检验者。

“以人民为中心”在历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治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指导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動作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明确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力量、依赖的动力,反馈中国共产党一切方针政策落地回掷的声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根本属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历经的不同时代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每一次艰难的历史时刻和抉择面前克服重重困难、纠正种种错误,以强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毅力彻底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带领全国人民在逆境中昂首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确立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共一大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明确规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是与劳苦大众站在同一战线上,为劳苦大众而服务的政党。在安源工运时期,毛泽东同志带领刘少奇、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安源发动工人群众开展罢工,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更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求解放谋福祉的初心使命。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赶往井冈山,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时期,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转移到着重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上,首次在井冈山试行分田试点,从而颁布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这不仅让农民群众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也成功造就了之后多次开展土地革命的参照。中央苏区时期,参照井冈山的成功做法,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让广大苏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巨大改善。从此在广大工农群众的饥寒暖饱与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之间系上了紧密的连接线。在抗战时期,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涌现出了一大批像张思德这样不惜奉献青春、牺牲生命为人民服务的楷模……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式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写进了党章总纲。中国共产党逐渐打牢了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为解放人民而组建的,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是为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总而言之是为服务人民而存在的。

(二)改革开放时期,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重要决策,为决定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决策。随后在1978年到1986年的9年时间中,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都大体翻了一番,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最旺盛、国力增长最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最多的时期。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在邓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指出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有立足之地,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谋求长远发展,只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出社会发展进程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总结、新概括。“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也意味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检验我们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新时期新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蕴含着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其价值立场、价值关怀、价值归依三个方面。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从生活冷暖到乐业安居,从教育医疗到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着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这一价值立场贯穿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全过程。

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将深厚的人民情怀在家风中传承、深入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在治理实践中不断增强,最后深深融汇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表现为既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又着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从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归依。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各项部署以及十九大报告背后的思想灵魂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最终的价值归依都是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奋斗目标。它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反映了人民的关切、昭示了我党的初心和使命。

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仅是我党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赋予了新的更加深刻的内涵。

(一)必须始终牢记并忠实践行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享有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充分体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实现“人人小康”的目标状态。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其重中之重。如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一直在奔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从一步步深入认识“小康社会”到逐步采取措施建设小康社会,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决胜时期”,我们党始终不忘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道路依旧不平坦,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昂扬奋进的趋势就必须始终牢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出发”的信念与理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变革、创新,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新的答卷!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深入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开辟未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體”,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总结和积累的经验结晶和远见卓识,也深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更为我们努力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选择、才是增强中国综合实力的正确途径;推进任何一项举措,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谋划改革路线和计划,才能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需要我们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坚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针对新时代人民的需求,将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到人民生活各方面,着力解决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改革进行到底,破解新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新难题。

(三)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

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中着重强调,我们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如何永葆我党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根本性问题。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人民群众之所以会拥护这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渐成长成熟的政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在困难险阻中夯实根基,在不断反思中谋求进取,在挫折磨砺中加强自身建设。在我党70年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出现过多种形式的弱化党先进性、损害党纯洁性的问题,“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使我党的初心和使命面临着严峻挑战,党的根基在危险中也存在着动摇的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大力开展整治“四风”、反腐倡廉等活动,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营造出更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诸多留存问题,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关键性进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与举措既是人民的呼唤,更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深刻体现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 曾志刚,冯志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逻辑论析[J].求实,2018(03).

[2] 岳利萍,毕冬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渊源与创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3] 王增杰.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人民论坛,2016(11).

作者简介:邵蔚旸(1988- ),女,中共萍乡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教师,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