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衔尾玉龙造型形制演变初探

2019-02-11朱儒学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红山玉龙图腾

朱儒学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一、衔尾玉龙造型溯源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在人类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阶段出现的极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原始社会生产、人类的思维能力及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史前艺术经历了巫术盛行的时期,先民在食不果腹的严峻条件下又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于是在巫觋做法仪式中,将想象出的神物画作图腾用来顶礼供奉膜拜,以祭祀的形式取悦于神,目的是将神物图腾看做人的愿望和神的意志之间沟通的桥梁,渴望得到神灵强有力的保护,通过图腾赋予氏族能够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强大力量。所以“龙”这种只存在传说里的神兽,很明显就是人类臆想的产物,原始先民将文化观念和强大功能注入龙的创造形象,给予龙更为丰富的设定。大部分学者考证龙的前身为蛇象,基本蛇形很早就融入龙的造型,而龙是在蛇身的基础上加以其他动物的特征黏合创造出的,这有一定的可信度,上古时期的先民很怕蛇,但是蛇又可以捕食偷吃粮食的田鼠,于是先民想出了以毒攻毒的方式,绘制蛇图腾或者制造出绘有毒蛇形象的器皿放在周围,产生同类之间吓唬的效果,这样毒蛇就不会靠近了,逐渐的蛇图腾开始达到避邪御凶的目的。如二里头文化的土陶器残片马家窑文化陶器蛇纹,上面刻画的蛇纹形象虽然有艺术化的处理,但是依然能认出原型,反映了其先世的图腾原本就是蛇。

原始社会的蛇崇拜越发盛行,蛇冬眠后在初春又苏醒复出,所以对于古人来说蛇又有“死而复生”的神力,象征着“不断吞噬自己又不断从自体再生。”①西方也有类似蛇形图腾样式的发现,其中有种造型被称之为“衔尾蛇”或“衔尾龙”。古埃及的衔尾蛇是法老的保护神,可以驱除病魔、追求健康,维护法老的威严和权力,在《世界宗教艺术图典》一书中,也有阐述“宇宙之蛇”的内容,其认为蛇代表的是整个宇宙②。

“正是蛇保护了原始的生产性农业,保护了人类新的比较稳定的食物。由此人们崇拜蛇进而把蛇当作神灵或图腾来供奉,于是有了雕琢的蛇的玉器。”③在漫长时期中衔尾蛇图腾衍变成了龙图腾,夏族文物陶寺龙盘纹可以看到图像主体似龙似蛇盘曲其中,龙图腾体现了华夏民族期望自己的种族后代绵延昌盛的愿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发展,古人开始借助玉石来表达自己对龙的理解,“因为玉材料本身就是备受先民钟爱的宝物、神物,是古人思想、意识观念的载体,所以用玉雕琢的龙,就更加显示出它的高贵、神奇。”④于是就有了玉龙造型艺术品,这种玉器寄托着人类对于高尚神圣追求的审美趣味。“美国丹佛大学考古学教授南莎娜在参加首届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猪在中国民间文化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动物,在红山文化地区的很多墓葬中都有猪骨作陪葬”⑤因为农耕社会的狩猎采集日常,猪鸟蛇鹿就成了原始人进行动物崇拜的主角,所以红山龙首带有猪鼻,与蛇身元素融合后,“红山玉龙是中国古代早期龙的标准形态。”⑥由此得出近圆环构型形式的玉龙器是红山先民以蛇作为玉器原型演变创造的,它的形制特征与图腾崇拜有着一定的关系。而红山玉龙是衔尾玉龙的前身,衔尾玉龙包含的造型元素有:玉制,龙像,身体蜷曲状,首尾相接。不仅有着高贵的玉材质地,而且在红山玉龙的造型基础上,龙身蜷曲,曲态更胜,首尾已然衔接成圆环造型,所以也是在图腾崇拜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造型艺术品,且同具探究性。

二、衔尾玉龙造型特征的演变

衔尾玉龙集中于汉代以前,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红山玉龙出土的玉龙文物共分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在造型上有着一定的相关性,构型或形象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一种类型是“玦形”玉龙,又称玉猪龙、兽面玦形玉龙等;一种是“璜”形玉龙;还有一种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第一龙”,于内蒙古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考古学家称其为“C形”玉龙,顾名思义玉龙姿态呈倒C形,虽然龙首尾没有衔接,但是有着和衔尾龙近乎相同的蜷曲感。可以说“C形”玉龙是衔尾玉龙的前身。玉龙形态半圆曲状,昂首目视前方,蛇形身条,猪鼻截平突着,吻部前伸,颈脊带长鬃向后翘起,龙背钻有用来穿绳的圆孔,“如系绳悬挂,龙的首尾如在同一水平线上”⑦这种水平的稳定性和蜷曲感正好呼应了古人对圆形图式永恒感的崇尚。第二种类型的龙首璜玉,其两端琢制的龙首就与上述的“C形”玉龙首十分相似。最后一种玉猪龙的造型更厚重粗犷一些,根据付维鸽《红山文化“玉猪龙”考析》中的整理,将玉猪龙分为四式,虽有局部的细微差别,但它们共同的特征是:蜷曲如环,面部细腻清晰,肥头耳突,且有皱纹圆眼獠牙细节部分的刻画,神韵感十足。“玉猪龙的面部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了的猪首形象。”⑧红山玉龙的艺术造型是对猪的形式抽象,猪首龙强调了猪头的部分特征——它以保留意蕴深厚的猪形艺术符号来保留生殖寓意,将玉猪龙的身体蜷成的造型形式抽象化——它以圆形的形式构型。

三种红山玉龙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玉龙相比兽形玉雕来说头小体长;二是玉龙首尾不衔接,像玉璜;而兽形玉雕的首尾衔接,像玉环。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

(1)它们基本形制大多作蜷曲状,造型做工很明显是同种风格。

(2)玉龙的头像是有着清晰五官刻线的猪首面相,蛇身则光滑细润。

(3)它们的背部穿有一孔,用于穿绳系挂,悬挂的时候头尾向下具有水平线的稳定感,所以它们在造型结构的主要方面是相同的。

在殷商时期也有衔尾玉龙的发现,“妇好墓”出土的玉龙便是其中典型。《殷墟妇好墓》考古学报介绍了许多龙形玉饰,其中以圆雕玉龙和蟠龙最具衔尾龙的造型特征。殷商时期的衔尾玉龙在造型上有了部分改变,比如身上带有精致菱形刻纹的蟠龙玉,圆身片装,头尾几乎相接,留有缝隙,可以说它是在玉玦基础上艺术性改造(圆满者是环,缺者为玦)。而圆雕玉龙整体结构呈全蜷曲状,头部刻画栩栩如生,更倾向造型表现,但首尾也是衔接状,可以说是圆形图式构型不明显的衔尾玉龙。

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的“衔尾龙”形玉器,玉器如同蛇般呈卷曲状,“玉龙已经具备了十分明显的威严象征。因其嘴部衔住尖锐的尾部,有学者称其为“衔尾龙”形玉器”⑨罗泽敏《西周“衔尾龙”形玉器图像解读》对于西周时期的衔尾玉龙有详细的总结。从出土文物看,西周时期的衔尾玉龙更像封闭的“C”形环,与红山玉猪龙一样保留了鲜明的造型特征。在结构上,由于带有龙的鬃毛装饰,外环不似商朝蟠龙玉的圆滑,但玉龙蜷成的内环呈空心圆状,仍然能看出古人的圆形审美。

安徽天长地区出土的西汉衔尾玉龙环,龙体被雕成一个大圆,龙身周围用线刻和透雕等工艺技法表现了若干小圆环绕装饰着大圆的多圆组合玉器造型,整体上更富有形式的变化感、立体感,已经从红山文化那种简单的团形玉龙,发展到了张牙舞爪飞腾翻转,神态和气势与后世相差无几的神龙。

综上几个时期,可以看出衔尾玉龙有以下的发展变化:

1.衔尾玉龙圆形图式构型越发明显。

2.玉龙造型越发鲜明生动,刻纹讲究,装饰感更强。

三、衔尾玉龙后期“简圆化”演变

从其他出土的资料来看,到了西汉,衔尾玉龙的圆形图式倾向越发明显,经常出现在佩、磺、带钩、玉环和玉璧上,有了更大程度的加工改造。汉朝的玉夔龙纹环,龙身更加细长,略去了龙须龙足,姿态已经弯曲成完整的圆形。从琢玉工艺上观察,在玉匠工人长期的探索加工创造下,玉龙的加工技巧有了明显的提高,古代中后期的他们学会了在圆形形状的玉料表面直接雕刻龙纹,所以隋唐宋辽金元的衔尾龙玉环越来越少,更为精彩巧妙的透雕技术被古人掌握,使得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湛高超水准,玉龙开始呈现玲珑剔透的艺术美感。渐渐地玉璧与玉佩就成为了龙形装饰的主角。比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代白玉龙纹璧,整体上是扁圆形造型,浮雕表面浅刻团龙纹,龙身拱起,龙尾和后肢相互交缠,吻部略尖并大口张开着。唐代玉龙继承了汉代玉龙的基本造型,而且在造型更加成熟、完善,唐朝工匠已经不再把玉璧做龙身,而是直接在玉璧上雕刻龙纹,龙体周围带有勾云纹,整体上富有一种流动向上的美感。明清代玉器生产比前期更为广泛发达,另外还开始盛行仿古玉雕,但是太过于精工讲究,出现了商品美的新特点,使得品种虽多,但是缺乏生气。

细数上面不同时期衔尾玉龙的多种形制:玉龙—玉龙猪—玉璜—玉环—龙纹玉璧,可以总结出衔尾玉龙的形制演变呈一条“简圆化”的发展脉络,推论衔尾玉龙的艺术形象变化与古人的崇圆审美心理有着一定关系。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衔尾玉龙逐渐消失,代之是礼器装饰,工具装饰上更有设计感的龙纹刻雕,慢慢地融入民间为大众所用,中国龙在民间是祥瑞神兽,古人将龙视为祖先,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再把龙当做皇权的象征,而是把它当做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中国人就是“龙的传人”。龙的功能用途更多的是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鼓舞中华儿女为一脉相承的龙精神奋发努力向上。■

猜你喜欢

红山玉龙图腾
红山荞麦看木森
玉龙云峦
《这条比较傻》等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红山文化萤石质鱼形饰的鉴别和探讨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沐浴喷头坏了怎么办
5000年前红山文化庙、坛、冢新解
玉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