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究

2019-02-10易小闽

北方音乐 2019年24期
关键词:质量监测音乐欣赏教学教学新模式

易小闽

【摘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根据中小学音乐质量监测维度细化表的内容,可以看出音乐欣赏是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测背景下,针对新的监测方式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理念及方法上不断改进并加以创新,才能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在音乐教育质量监测背景下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质量监测;音乐欣赏教学;教学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5月,全国义务教育音乐质量监测正式启动,监测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基础。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点内容,是促进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手段。在新的监测方式中出现了纸笔测试,主要是通过听力测试考察,监测要点同样是考验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良好的聆听习惯、听辨能力和赏析能力。如何在监测背景下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引导学生围绕音乐要素学习音乐,使学生所学知识与监测接轨,从而提升音乐欣赏能力,也就成为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春节序曲》作为课例,探究监测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模式。

一、注重聆听,把握音乐聆听过程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因此,“聆聽”是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途径和基础。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听音乐。”通过聆听的方式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由内而外地感受音乐,可以提升音乐听辨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理解及分析评述的赏析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聆听音乐的过程可以分为整体感知阶段、分段赏析阶段和整体理解阶段三个阶段。

(一)整体感知阶段

音乐欣赏教学一般是引导学生从音响的整体感知入手,先让学生完整聆听一遍音乐作品。整体感知是音乐欣赏教学在“听”这个环节的首要任务。在初次聆听的教学环节中,应初步体会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情绪的特点,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音乐情境之中。

(二)分段赏析阶段

分段赏析就是分段聆听音乐的同时对作品进行更正确、全面、细致的欣赏分析。音乐欣赏教学中一首完整的作品都是由若干个乐句和乐段组合而成,分段欣赏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段落音乐变化的突出特征,如节奏、旋律、音色、力度、调式等,也可以选择性地对重点乐段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欣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充分聆听的基础上分析音乐主题及发展形式、乐曲的风格、音乐形象及各种音乐表现要素的特点。通过反复聆听和完整、准确、形象地背唱、演奏等方式听记与听辨作品的音乐主题旋律和经典选段。

(三)整体理解阶段

再次聆听理解音乐是让学生再次完整地欣赏音乐作品,把握作品的情绪情感、体裁与形式、风格流派等特点,从而让学生在整体欣赏过程中获得对于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完整地理解音乐作品。

在《春节序曲》音乐欣赏教学一课中,首先是整体感知音乐,使学生初步感受作品具有节奏明快、富有激情的风格特点;然后有意识地分段欣赏,使学生感受到第一乐段旋律欢快;第二乐段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与第一乐段有着鲜明的对比,旋律更为抒情优美;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但音乐更加紧凑、明快、热烈,学会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最后整体理解阶段,把握情绪与风格,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通过整体感知、分段赏析、整体理解阶段聆听乐曲,使学生在《春节序曲》欣赏中的音乐听记与听辨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二、参与体验,深入理解音乐内涵

音乐的非语义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教学机制主要不是依靠讲授和诠释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把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放在实践中掌握。”“参与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审美活动的主导,应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本身,围绕音乐的“本体”进行欣赏教学,包括音响、曲谱及其音乐构成要素。通过听、说、唱、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感悟—体验—升华的新教学模式中感悟音乐真正的内涵,有意识地将音乐质量监测要求融合到音乐欣赏教学中,在掌握相应音乐知识要点的同时能自如地应对听力测试的各类题型。

(一)通过“说”参与体验

“说”就是让学生聆听后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对作品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的引导提问需要学生思考回应,“说”是欣赏体验的“升格”。在《春节序曲》一课中,在欣赏音乐作品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式的聆听。然后让学生说说“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这首乐曲可以分为几部分?”“在欣赏过程中,看到了哪些乐器?听到了哪些乐器的音色?”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层次递进,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把握作品的内涵。这样,学生通过“说”来参与体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唱”参与体验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忽略“唱”主题。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春节序曲》作品第二乐段的主题旋律性较强,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应先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主题形象,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后,对音乐作品已有大概的轮廓时,再让学生学唱主题,达到熟悉旋律并能哼唱出经典主题旋律片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音乐的理解,领会音乐不同段落的发展与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记能力。

(三)通过“动”参与体验

当欣赏一段明快的乐曲时,学生会手舞足蹈、喜形于色,这是他们表述自己对所听音乐感受和理解最直接的方式。这时引导他们用音乐实践活动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使无形的欣赏过程和有形的表现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动”获得审美体验和音乐的陶冶。在欣赏课《春节序曲》进行到乐曲第一主题时,让学生讨论用不同声势加以表现陕北秧歌中的邻村互访彩门子秧歌的部分,学生选择用拍手的形式表现问句,用哚脚的形式表现答句等,表现问句力度弱、答句力度强。这样一问一答,学生很快就了解了音乐表达的情绪和场景。教室一片欢腾,他们身临其境、乐在其中,同时也感受到了不同音乐语言表达不同的音乐主题内容。

三、注重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音乐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深刻寓意和美好意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音乐美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情感激发表现能力

不同乐曲表现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陶醉在音乐中,与之产生共鸣之后,引起情感升华,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音乐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合理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从而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在欣赏《春节序曲》中,学生随着音乐舞动手绢花进行创编秧歌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对乐曲中热闹欢腾的音乐进行表现,体会人们过春节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感悟音乐中所包含的文化。

(二)情感激发创造能力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内在的情感,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的情绪和意境,体验并理解音乐,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春节序曲》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创作表演环节引导全体学生自主选择表现形式,如朗诵、器乐、演唱、舞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的创作表演实践活动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精神得到充实,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了“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音乐欣赏教学新模式,使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与质量监测接轨,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著.学科能力标准与教学指南中小学音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3]郑莉主编.初中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

[4]邵祖亮主编.中學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

[5]任志虹编著.音乐教学论案例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6]杨欣怡编辑教育部督导办负责人就.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Z].答记者问辽宁教育,2015(7).

猜你喜欢

质量监测音乐欣赏教学教学新模式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调整视野聚焦点 构建课堂新模式
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措施探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控制的策略选择
“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
以创业为导向的电子商务教学新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合理运用图谱教学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