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大运河江淮段民歌传播的理念变革与发展途径

2019-02-10董燕娜

北方音乐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大运河民歌文化自信

【摘要】民歌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运河江淮段民歌独具地域特色,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大运河江淮段民歌的艺术价值,加强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挖掘和阐发,在民歌传播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视民歌文化传播的价值塑造功能,以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法,努力实现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运河;民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现状

民歌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歌曲,代表了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并具有浓重的本地色彩。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催生的根源,包含了广大劳动人民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内涵、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

民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记录了历史,也记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状态,是一部“活的笔记本”,具有较高的研究及欣赏价值。大运河流域是中国民歌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大运河流域江淮段包含宝应湖、高邮湖、洪泽湖和白马湖等多条重要湖泊,水域的连贯畅通使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兴盛,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实的经济基础.由于人来人往的商业活动,各种地域及东南西北的文化自然交融,形成了该地段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金湖民歌、南闸小调、高邮民歌、邵伯秧号子等各地方特色的民歌在这里迅速衍生发展,民歌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二、艺术价值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宝贵的文化遗产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先进文化得以实施建设的重要基础。民歌具有口头性、地域性和集体性三个特点,是由人民群众在劳动中集体创作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大运河江淮段民歌的发展反映了这一地区文化历史及独特的水域沿岸人文素质和风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的中国儿女才能将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断地传承发扬下去。

(二)有利于加快文化传播,推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进步提升

我国文化传播能力是人民群众追求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党和人民政府不断维护国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措施,是推进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素质的坚实基础;提升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能力并拓宽其影响范围,有利于全面提升先进文化全面的教育和引导能力,可以有效利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教育人,并且能够引领各项工作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不断凝聚力量,团结一致;有利于全面提升文化内容水平,提高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群众日益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打造更多的精品文化,走到群众中间,服务群众,对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普及、优势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推广、传统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三)有利与打造国家优秀的文化形象,促进外交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多极化使得国家间的外交出现了新的方式,各国将关注点逐渐转向文化领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当然也将文化外交纳入到整体外交工作中。与其他外交方式不同的是,文化外交更加柔和,可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文化为桥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增进各国各族人民的友谊。民歌从人民中来,也到人民中去,通过不断吸收丰富的本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一个地区或一个时代特有的表现风格和艺术品味。这种“天人合一”的统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天下大同”的精华,这种友好、和谐和包容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现的主要精神。

三、实践意义

文化自信背景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隔断传统的无根文化,而是扎根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并且充分继承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马克思曾说过:“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与编年史”。民歌和其它民间文学形式一样,作品在集体创作后,在时代人民的口口相传中经历了自然的一层又一层严格的筛选。现如今,依然能够被广泛传唱的必然是完全体现普通百姓平常生活、能充分反映他们内心需求的优秀作品。大运河江淮段地处苏北与苏南两地交界之处,地域文化独特,这一地区的民歌旋律比较朴素醇厚,既有苏南的婉约曲折又夹杂着苏北的爽朗,具有很强的多元性和艺术性。如今的社会充斥着种种光怪陆离的音乐种类, 真正的民族传统艺术作品却不受人追捧,研究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歌作品不仅意味着对艺术的敬畏,或许能在改善浮躁的社会风气上有所作为。

在选择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认识和对待,分辨精华和糟粕;还要理性判断,认清它们的实际功用,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其消极作用。我们要传播并继承的不是守旧的文化,而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型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大多数青年都追求时尚,认为民歌节奏太慢,歌词也早已与当下的社会风气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脱节,甚至背离了这个崭新的时代。将这些古老的文化财富赋予新时代的新生命,“适度”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更易为群众所接受,从而赋予这些民歌更久的艺术生命。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之间的接轨不单单反映在经济上,密切的文化中交流与合作要求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自我封闭的文化,而是吸纳了世界文明有益成分的开放性文化。文化是国家的象征,是增强软实力的必要方面,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江淮段的民歌能够最真实地反映江苏地区百姓群众的劳动、情感生活等,充分体现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我省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名片。因此,在丰富的民歌资源面前,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与保护,再结合时代的特点适当加入国际音乐元素,不断变化艺术形式,重新规划传播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民歌文化全球化的传播与再发展。

四、民歌传播中重塑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

民歌是劳动人民生活与精神的写照,它取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记录人民群众生产活动和情感生活的活化石。我们口中说的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不是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历史文物或存放在历史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而是通过创新传播的方式让它重新回到人民中去,继续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和艺术价值。民歌作为重要的民族音乐的创作素材,成功地被运用到民族歌剧、民族舞剧或民族歌曲的例子数不胜数,是这些艺术作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标志。大运河江淮段的民歌风格温婉,曲调百转千回,柔情似水却而明朗可人,《杨柳青》《拔根芦柴花》《茉莉花》等都是这个地区流传最广,传唱度最高的經典民歌,也多次出现在歌剧舞剧这样的高雅舞台上:前不久刚获得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的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巧妙地将江淮地区特色的音乐元素运用到了歌剧《运之河》的创作中,《撒趟子撩在外》《梳个油头》等江淮民歌被重新改编,成为了重要的音乐元素,带给整部歌剧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前不久,央视一档传统文化创新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该节目以丰富的中国古代诗词为创作基础,运用流行的配器技法重新改编制作,带动了全民传唱的高潮。这一现象向我们揭示了:发展总是与继承和创新紧相联系。依据民歌的音调或风格进行音乐创作是发展,对民歌进行不同形式的改编(包括民间歌手自身的改编)也是发展。在前不久举行的“茉莉花开”首届江苏民歌大会上,81岁高龄的高邮民歌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王兰英现场演唱了高邮民歌《数鸭蛋》,而由儿童合唱团演绎的改编版童声合唱《数鸭蛋》也在现场响起,经典版与创新版《数鸭蛋》在舞台上“碰撞”,也是一种传承。将民歌的音调作为主要动机发展并创作,或将传统民歌用现代的作曲技法进行和声或曲式方面的改编,将传统音乐元素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音乐作品更易为群众所接受。这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相统一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民族音乐的新路。

(三)重视民歌文化传播的价值塑造功能

学校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受教育者接受优秀教育的第一站,并且对其影响深远,这是任何其他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有利于当代青少年树立起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从而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歌文化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会被其以教育自身的规律重新归纳和整理,形成系统化和体系化的教育资源。江淮地区的民歌短小精致,易于传唱,让学生学民歌唱民歌,在学唱的同时向他们介绍该地区的人文风貌,历史文化等,不仅有利于江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也能更全面地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大运河江淮段民歌文化底蕴丰富,继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大运河江淮段民歌的艺术价值,加强对传统艺术作品的挖掘和阐发,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技法,努力实现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简介:董燕娜(1985—),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传播学、公共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大运河民歌文化自信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