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综述

2019-02-10孟冬永焦良欣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研究现状展望

孟冬永 焦良欣

内容摘要:著名文学翻译家林少华用他独有的林氏译风诠释村上春树,村上作品风行的同时,林少华也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村上共同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林少华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历时性梳理和概括分类后发现,林译研究视角中西兼顾,但明显偏重西方翻译理论;对林少华翻译观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路径单一;围绕村上春树的汉译争论在当代翻译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相对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持续畅销的“村上热”,对林少华及其翻译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综述;研究现状;展望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柳琴戏与日本歌舞伎的保护传承对比研究”(项目编号:ZD201906338)、枣庄学院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翻译实践视阈下中央文献日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YB08)、“‘一带一路战略下茶典籍互文翻译研究及其文化传播”(项目编号:2017YB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冬永,硕士,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与翻译研究。焦良欣,枣庄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Title: A Summary of the Study of Lin Shaohuas Literary Translation

Abstract: Renowned literary translator Lin Shaohua interprets Murakami Haruki with his unique styles, which helped bringing about the great popularity of Murakami in China. Naturally Lin and his translation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studies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Lins literary translation shows tha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clude both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with the latter occupying a larger propor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multipl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should be adopted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ins literary translation, so as to parallel the “Murakami mania” in China.

Key words: Lin Shaohua literary transl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prospect

Authors: Meng Dongyong is lecture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His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E-mail: mdongyong@163.com. Jiao Liangxin is lecturer a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ment,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He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ranslation studies.

一、引言

著名文學翻译家林少华因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系列作品而广为人知。《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是林少华新近翻译出版的村上春树的访谈录,包括该书在内,林少华已经翻译了43部村上春树的作品。林少华对村上文学的独立翻译、系统介绍,数量之大、流布之广,在中国新时期的翻译文学史上都是不多见的。除村上春树,林少华还翻译过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渡边淳一、片山恭一等许多日本的名家名作。据研究者统计,林少华已翻译出版近百部作品(含合译),译作可谓宏富。凭借优美典雅的译笔和对原作审美意趣的忠实把握,林少华获得众多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天津师大孟昭毅教授等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稀方研究员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等多部著作都设立专门章节阐述林少华对村上文学的译介,这直接表明林少华在当代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已有共识。北大教授张颐武亦曾高度评价:“仅以一支译笔获得如此广泛的大众性影响的,四九年以后,除了傅雷,就是林少华。”(转引自尚莹莹74)林少华的文学翻译(以下简称林译)实践不仅一度引发“村上热”,甚至还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林译村上的成功与走红,抛却村上春树的“金字招牌”以外,其译本本身有哪些独到之处,或者说林少华的翻译作品具有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成为众多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课题与方向。在中国知网以主题词“林少华翻译”搜索发现,近十余年(2008-2019)的研究文献共6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6篇,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22篇;文献数量历年比较均衡。从高层次期刊和硕博论文的数量看,学界对林少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具备一定规模,并且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这与村上春树作品在我国图书市场的畅销状况是吻合的。本论拟对林译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林译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旨在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有所启发。并通过林译的研究述评,正如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了解和把握在翻译学的框架下,作为非通用语种的日语,其教学和科研人员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概貌。

二、林少华翻译研究历时性概述

2.1早期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登上译坛以来,林少华在日本文学翻译园地勤耕不辍,至今已历30余年。较多研究者将林少华1989年翻译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作为其翻译之路的肇始,但实际早在1984年他就翻译了日本电视连续剧《命运》,并因此受到日语界的关注和肯定。国内早期对林译的研究是伴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的阅读热潮而开始的,较早的研究者有穆雷、陆新之、孙小宁、沈维藩、王向远、康慨、吴洪群、束为诸学人。类型主要以报纸为主,以学术论文为载体的研究不多。其中,陆新之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其认为林译村上小说的语言严谨流畅明快,别具一格;美中不足之处则在于林少华对一些外国流行文化不太熟悉,部分专有名词译得不够传神,而且还比对了台湾村上春树译者赖明珠的译文,认为受台式汉语的影响,赖译行文滞涩,阅读感受欠佳(陆新之62)。林少华尝言自己的翻译出手不凡,从早期的评论看,林的自负未必空穴来风。吴洪群的观点也大同小异:“这就是《挪威的森林》。我读的是林少华先生的译本,没有翻译腔,语言极其优美,就连小说无法回避的有关死与性的字眼,读来也不觉得讨厌”(吴洪群006版)。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村上春树及其小说的解读,而对林译的评介是顺带进行的,并且这些评介主要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体验、感悟或外部的转述,基本呈碎片化,三言两语,比较零散,学术性不强。早期的林译研究“未见实证分析,也未将林译实践与翻译理论联系起来”(柯子刊,《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 11)。但我们注意到,早期评介已经从比较的视角将林译与赖译联系起来,由此奠定了林译研究的一个显著走向——不同译者的译本比较研究。

2.2中期与当下的研究

随着“村上热”的不断升温和林少华翻译活动的持续开展,从2004年起开始出现从学术角度研究林译的论文。国内是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安梅的硕士论文,文题为《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令人稍显意外的是,该论文没以林译村上为研究对象,而是分析了夏目漱石作品《哥儿》的林译本在特殊词语、日本化表达方面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下结论说在发挥译语优势方面,林译最佳,缺憾是在忠实原文上,略带瑕疵(陈安梅 41)。同年,孙军悦在日本刊物《日本近代文学》发表了题为《误译中的真理——<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的文章,批评“林译”在上下文的逻辑中舍弃了原文本的历史和社会的语境,创造出的新文脉把焦点放在了强化感情和渲染美的氛围上(转引自王成 126)。该文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注意,但在几年后,当日本学者藤井省三公开对林译的“美化”批评后,该文重新进入评论界的视野,被认为是较早对林译进行批评的文献之一。此时,在接受中国邮政报专访时,林少华谈到了他的“味”的翻译原则和对文学翻译的理解,尽管篇幅不长,但似可判断林少华文学翻译思想已然初具雏形。之后,作为研究对象,林译更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曾妍(49)认为林译《挪威的森林》相对精准,故将其作为考察对象,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了文本中日语“タ”和汉语“了”的异同及各自的语法功能。

2007年对于林译研究是一个转折点,此前的林译研究一直不温不火,但在该年发生了一场中国当代影响较大的翻译评论事件——村上春树的汉译争论(邹东来、朱春雨 24)。该争论的发端便是前文提到的日本學者藤井省三在其所著《村上春树心目中的中国》对林译所谓“审美忠实之过”和“汉语民族主义之过”的批评。面对藤井省三的质疑与评判,林少华很快在《中华读书报》撰文进行反驳,他认为“文学翻译,较之词句等表层结构的对应,更应注意审美愉悦等深层结构的忠实”(林少华,《乡愁与良知:林少华散文百篇》 238),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界围绕林译的文体忠实与美化、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持久的讨论,日语界的权威刊物《日语学习与研究》仅2009年一年就刊登6篇来自相关学者的争鸣文章。如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成通过林译《心》和《挪威的森林》的文本分析,反驳了对林译批评的观点,并认为林少华对村上文体的把握多是通过引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解说而内面化的(王成 124)。北师大教授王志松探讨了林译优劣论争的两个前提性问题,认为林译本的质量较高是其热销的重要原因之一;林译村上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扮演着双重文化角色(王志松 117)。还有学者将论争当事方分为三类:挺林派、批林派和中间派(李光贞 160),可见这场论争的激烈程度。学界至今仍旧在探讨这场论争,如有研究者认为学界对归化与异化等翻译理论存在误读问题,论争背后实质是翻译理论间的较量(柯子刊,《重庆社会科学》 126)。这场旷日持久、影响深远的论争将林译推到了风口浪尖,但客观上也促使林译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三、研究主题与方向

近十余年,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欣欣向荣,无论研究对象、方法还是研究视角,都有了长足进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总结,可以将林译研究分为以下几个主题和方向:

3.1林译与其它译者的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构成了林译研究的主流,就村上作品而言主要比较林译与台湾赖明珠、香港叶惠、施小炜等人的译本。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以前林少华已独自翻译村上作品41部之多,但在该年随着村上作品版权的易主,村上作品的大陆译者也变更为施小炜。直至2017年的十年间,施小炜共翻译出版了十余册村上的作品。这样,两岸三地就有了多个村上译者和不同的译本,为研究者开展对比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比较的对象多集中于村上《挪威的森林》等作品;比较的目的基本是对译本作优劣美丑的评判或揭示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译者主体性等;比较后的结论,就笔者掌握的资料看,褒扬林译的占主流,贬抑的属支流;比较的视角可谓中西辉映、异彩纷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把目光较多地投到西方现代译论,“等值”、“等效翻译”等理论炙手可热,日语研究者也开始运用西方译论对林少华的翻译进行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从研究触角看,基本涵盖了西方译论的大部分范畴,诸如功能翻译理论,张秀阁对《挪威的森林》林译本与赖译本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分析了其各自产生的过程和译者的宏观翻译策略;刘婷婷同样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了村上春树《天黑以后》林译本和施小炜译本的相似与区别之处。张添羽、游佳从布迪厄(Bourdieu)社会学理论出发,认为林少华的译者惯习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林少华在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理念、译本选择及译本文体(张添羽、游佳 44)。林茂利用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以《挪威的森林》的林译本、台湾和香港的三个译本为研究对象,指出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一个国家出现三个不同译本,是译者顺应两岸三地不同社会文化的结果(林茂 42)。王玉芬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分析了《挪威的森林》赖明珠(女性译者)译本和林译本在语言风格、女性人物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直言“更倾向于女性译者( 赖明珠) 的译本”(王玉芬 87)。洪文芳从勒菲弗尔(Lefevere)翻译操控论的意识形态角度对《罗生门》的鲁迅译本和林译本进行研究,指出鲁迅“文化语言建设”的翻译目的和林少华“审美忠实”的翻译理念影响着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洪文芳 1)。

以我国传统译论为研究视角的文献,虽在数量上较西方译论处于劣势,但在研究层次和深度上却不落下风。如华中科技大学柯子刊博士2015年出版了专著《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柯子刊立足中国传统译论,同时亦不废西方译论,探讨了林少华对我国传统译论继承和对我国文章传统的实践,并通过论证得出林译属于“形神俱备的顺译”,由此逐步实现了林译本的文学化、艺术化和经典化。据笔者观察,该著作是截止目前林少华翻译研究学术性较强、比较深入、全面和系统的一项研究成果,为林译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和启发。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照例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周萌通过比较赖明珠译本,考察了《挪威的森林》林译本的忠实性,认为林少华“在实现了基础层面的‘信后,对译文的‘达‘雅不懈追求,最终较之赖明珠译本更加接近忠实”(周萌 1)。鲁迅“易解丰姿”的翻译标准也被应用于林少华译本的对比研究,如研究者分析了《天黑以后》这部小说中关于描写的翻译特征、语言的翻译特征、影响译本的因素等内容,指出无论是主观世界亦或客观世界的描写,施小炜译本皆以“易解”为前提,林少华则力求再现原文的“丰姿”(王伟 i)。

3.2以林少华的翻译观或风格为对象的研究

林少华较早公开阐释自己的翻译主张,大约始自《“和臭”要不得》一文。他推崇钱钟书“入于化境”的翻译标准,将之作为最妙的“和臭”除臭剂,指出“译文可以而且必须跳出原作一字一句的表层结构以求融之化之”(林少华,《“和臭”要不得》 61)。这种主张与十年后的2007年林少华在反驳藤井省三时表述的翻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林少华的翻译观在其散文集《落花之美》(2006)中又有进一步的阐发。伴随持续而丰富的翻译实践,林少华的翻译观和翻译风格日趋成熟和稳定,并隐隐然具自成一家之势。以专论形式较早研究其翻译观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陶振孝教授,他认为林少华的“翻译态度一丝不苟,翻译操作字斟句酌,翻译转换彻底到位,翻译结果文字优美”(陶振孝 78),对林少华的文学翻译观给与高度评价。李明在概括林少华文学翻译成绩的基础上,从多方面阐述了林少华的翻译观、翻译方法和技巧等。张牧以林少华“审美忠实”的翻译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是艺术”、“译文取决于译者的母语能力”、“审美忠实”的两个层面三个角度比较系统全面地概括、解释了林少华的翻译观(张牧 4-6),并从文本分析和其他因素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证。张牧的论文立意鲜明,论证比较充分,对科学揭示、梳理、阐发林少华的翻译观产生了积极影响。卢娟(31)认为“审美忠实”是林少华翻译理念的关键所在,以林译《伊豆舞女》为样本,从词句到小说的意境全方位地对林少华的译文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林少华“审美忠实”的文学翻译观。崔岩分析了林译《挪威的森林》中景物翻译、人物性格翻译、会话描写、特定事物翻译等方面的语言特征,认为其“翻译语言优美婉约,沉着冷静中流露着保持原文文学性的执著”(崔岩 369)。孟冬永通过芥川龙之介的多译本对比分析发現,林译用词和行文层面的翻译转换“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行文的节奏、意境,体现了其‘审美忠实的翻译原则”(孟冬永 87)。

3.3从林译文本的微观层面进行研究

已有文献也注重考察林译原文本的语言细部,诸如词汇、语法、修辞、位相等内容,从微观层面入手进行研究。金璐以夏目漱石的《哥儿》为文本,参考林译本等三种汉译本的译文,考察了拟声拟态词汉译的方法和技巧。高建就《哥儿》对话和非对话中的方言问题,探讨林译本和傅羽弘译本是否准确传达了原作中的感情色彩及文学韵味。张春燕通过《挪威的森林》的三种不同译本,从句法角度研究表结果副词的翻译,认为“表结果的副词汉译后在句法上不仅充当补语,还有状语、定语、谓语等”(张春燕 92)。

由于林译文本日译汉的属性,日本关于林少华的研究较少。我国学者较多地提及藤井省三、孙军悦、园山延枝等研究者撰写的几篇关于林译批评的文献。

四、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林少华用他独有的林氏译风诠释村上,村上作品风行的同时,林少华也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村上春树共同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学界对林少华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与其在翻译园地深耕30余年的实践相比,与其译作和创作的巨大社会影响力相比,无论数量、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欠缺。正如林译的特色和林译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其翻译思想、翻译风格、创作理念能给我国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带来什么?等等问题都应该受到学界注意并予以重点关注。总体来看,先行研究还有如下不足:

(1)研究对象重复,视野有待扩展。研究者选取的文本主要集中于流行且篇幅较短的《挪威的森林》、《罗生门》、《心》、《哥儿》、《天黑之后》等几部作品,像被公认为村上春树代表作的《奇鸟行状录》,则鲜有研究者关注的目光,这与林少华广泛的翻译实践不相吻合。另外,几乎没有研究注意到林少华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2)研究路径方面,主要通过对比方式对林少华的翻译观或翻译策略进行描写性研究,同质化较严重,鲜见对其翻译思想的溯源。

(3)研究视角多参照功能主义、语用学理论等西方翻译学理论,立足中国传统译论进行有理有据的研究较少。

五、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展望

林少华说,据统计仅上海译文出版社村上春树作品的发行量就超过1100万册,一本书平均有4个读者,保守估计,他和村上春树在中国的读者群至少有4000万(转引自海欣 A19)。由此可见,林少华的翻译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力之巨大,同时也印证了林译的受欢迎程度。不仅如此,林少华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量已逾338万之众,是响当当的网络“大V”。2008年村上版权事件后林少华将精力更多的转向个人创作,近年已出版各类散文集8部,基本部部畅销,其作家的身份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通过以上爬梳剔抉,笔者认为,未来的林少华翻译研究将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跨学科、多视角的林少华翻译研究将继续深入和扩展。西方现代译论之外,将有更多的研究者从中国传统译论的视角探讨林译成功的奥秘。借鉴文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的林译对比研究会变得更加成熟。翻译策略和技巧的探讨将继续出现,而从文本语言细部挖掘整理的研究也会逐渐增多。研究群体方面,日语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已展现出研究的活力和创造力,林少华教授所在的中国海洋大学自不必说,吉林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想必也会出现一批高质量的林译研究成果。

(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林少华的翻译观建立在其长久而广泛的翻译实践之上,已有文献就此进行了富有启发和探索性的研究。通过林少华翻译思想的内容界定和价值定位,将丰富中国译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对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译学理论、构筑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需有更多的研究关注林少华的翻译观或翻译思想。

(3)近年來林少华的文学创作风生水起,从翻译的角度展开研究,有助于揭示翻译和创作的内在联系。我国翻译文学史上兼具翻译家、作家双重身份的大家不在少数,对林少华的个案研究,应当有普遍意义。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陈安梅:关于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应有的姿态。博士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4。

[Chen, Anmei. On Translatorial Hexis in Translation of the Judgment of Foreign Literary Works (MA Thesis). Chengdu: Sichuan University, 2004.]

崔岩:翻译风格与再创作。《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15):369-372。

[Cui, Yan. “Translation Style and Recreation.” 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3 (2015): 369-372.]

海欣:林少华:与村上春树“结缘”三十年。《齐鲁周刊》41(2019):A18-A20。

[Hai, Xin. “Lin Shaohua: Thirty Years of “Knot” with Murakami.” Qilu weekly 41(2019): A18-A20.]

洪文芳:论意识形态对《罗生门》两个汉译本的操控。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

[Hong, Wenfang. On the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to the Two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Rashomon”. Guangzhou: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004.]

柯子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Ke, Zikan.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Lin Shaohuas Literature under the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y. Tianjin: Nankai UP, 2014.]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重庆社会科学》12(2017):126-131。

[---. “On the Debate of Translation Theory of Murakami Literary Translation.”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12(2017): 126-131.]

李光贞:村上春树中译本争论始末及有关的几点思考。《名作欣赏》5(2013):159-162。

[Li, Guangzhen. “Some thoughts on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debate on the translation of Murakami.” Masterpieces Review 5 (2013): 159-162.]

林茂:从顺应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挪威的森林》的三个中译本。湘潭:湘潭大学,2016。

[Lin, Mao. Analysis of the thre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Norwegian For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iance theory. Xiangtan: Xiangtan University, 2016.]

林少华:“和臭”要不得。《出版广角》1(1998):61-62。

[Lin, Shaohua. “Cant Want ‘A Japanese Style.” View on Publishing 1 (1998): 61-62.]

——:《乡愁与良知:林少华散文百篇》。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 Nostalgia and Conscience: Lin Shaohuas Essays. Qingdao: Qingdao Press, 2010.]

卢娟:林少华的“审美忠实”及其译作《伊豆舞女》。硕士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3。

[Lu, Juan. Lin Shaohuas “Aesthetic Faithfulness” and his translation of “Izu Dancer” (MA Thesis). Shenyang: Liaoning University, 2013.]

陆新之:属于这一代的村上春树。《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999):62-64。

[Lu, Xinzhi. “Murakami Belonging to This Generation.”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1 (1999): 62-64.]

孟冬永:论林少华文学翻译中的语言艺术。《德州学院学报》5(2018):85-87、110。

[Meng, Dongyong. “On the Language Art in Lin Shaohuas Literary Translation.”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5 (2018): 85-87, 110.]

尚莹莹: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20年。《全国新书目》2(2010):74-75。

[Shang, Yingying. “Lin Shaohua: 20 years on the Translation of Murakamis Works.” National New Books Information 2 (2010): 74-75.]

陶振孝:關于文学翻译的思考。《日语学习与研究》2(2008):78-81。

[Tao, Zhenxiao. “Reflection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Journal of Japanese Language Study and Research 2 (2008): 78-81.]

王成:翻译的文体与政治。《日语学习与研究》1(2009):124-128。

[Wang, Cheng. “Style and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Journal of Japanese Language Study and Research 1 (2009): 124-128.]

王伟:林少华与施小炜的翻译特征的对比研究。硕士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2015。

[Wang, We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 Shaohua and Shi Xiaowei (MA Thesis). Qinhuangdao: Yanshan University, 2015.]

王玉芬:《挪威的森林》译本的性别差异研究。《黑河学院学报》4(2015):85-87。

[Wang, Yufen. “A Study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Forests of Norway.” 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 4 (2015): 85-87.]

王志松:翻译、解读与文化的越境。《日语学习与研究》5(2009):117-122。

[Wang, Zhisong.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ultural transboundary.” Journal of Japanese Language Study and Research 5 (2009): 117-122.]

吴洪群:懒惰的村上春树。《青海日报》,2003-02-21。

[Wu, Hongqun. “Lazy Murakami.” Qinghai Daily 2003-02-21 (S006).]

曾妍:日语“タ”和汉语“了”的对比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5。

[Zeng, Ya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Japanese “ta” and Chinese “l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05.]

张春燕:表结果的副词的汉译。《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2013): 92-94。

[Zhang, Chunya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dverb Expressing Results into Chinese.”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9 (2013): 92-94.]

张牧:试论林少华的“审美忠实”。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Zhang, Mu. On Lin Shaohuas “Aesthetic Faithfulness”.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1.]

张添羽、游佳: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林少华译者惯习研究。《陇东学院学报》1(2019): 44-47。

[Zhang, Tianyu and You Jia. “Research on Lin Shaohuas Translation Style 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Social Theory.” 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1 (2019): 44-47.]

周萌:对《挪威的森林》林少华译本的再考察。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Zhou, Meng. A Re-examin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Lin Shaohua in “Norwegian Forest ”. Qinhuangdao: Yanshan University, 2013.]

邹东来、朱春雨:从《红与黑》汉译讨论到村上春树的林译之争——两场翻译评论事件的实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2011):24-28。

[Zou, donglai and Zhu Chunyu. “From Discussion about Translation of Le Rouge et ale Noir to the Dispute over Lin s Translation of Murakami: The Essence of the Two Translation Commentary Events.”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 (2011): 24-28.]

责任编辑:胡德香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研究现状展望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