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对比研究▲

2019-02-10程毅东孔红梅张焕乐

微创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切除率消化道内镜

程毅东 孔红梅 张焕乐 何 慧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贺州市 542899)

消化道肿瘤是指原发于消化道部位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其与不良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有关,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变快、科技的进步以及消化内镜等新技术的应用,消化道肿瘤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病变位于食管处表现为进行性的吞咽困难;病变于胃处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痛、消化不良或进行性消瘦;病变于肠道处时常表现为腹胀、肠道梗阻及便血,且不同部位的肿瘤形状各异[2]。过去对于消化道肿瘤一直没有较好的治疗办法,随着内镜器械不断发展与完善,日本首先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基础上创新出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目前,这两种术式都是临床上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常用方法[3],但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哪种术式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对比两种术式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病灶残留情况等,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因消化道肿瘤在我院就诊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EMR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EMR组,同期接受ESD治疗,且一般资料与EMR组均衡的 30例患者纳入ESD组。EMR 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2~65(46.58±12.23)岁;病变部位:食管6例,胃部16例,肠道8例。ESD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4~68(45.79±13.76)岁;病变部位:食管7例,胃部15例,肠道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变部位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确诊为消化道肿瘤;(2)凝血功能正常,2周内未服用过抗凝药;(3)无其他严重疾病;(4)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缺失;(2)肿瘤远处转移;(3)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4)不能行全麻;(5)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或经期。

1.2 方法

1.2.1 EMR组 采用EMR及透明帽法、圈套器法等内镜技术。(1)标记:通过内镜探查病灶位置以及病变组织大小,予靛胭脂染色,确定病灶范围,在病变边缘外5~10 mm的位置,应用氩气刀行电凝标记。(2)注射液体垫:内镜下于病灶周围黏膜下行多点注射5~10 mL的肾上腺素盐水(1 ∶10 000),使病灶周围黏膜隆起发白,易与正常组织区分。(3)病变切除:内镜下一次性或分次交替使用电凝和电切将病变部位切除。(4)创面处理:应用圈套器尖端或止血钳开展电凝止血,若创面穿孔则采用钛夹夹闭。(5)标本固定:将标本恢复原状后固定,然后测量其大小并记录,最后送至病理科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后续治疗方法[4]。

1.2.2 ESD组 接受ESD治疗。(1)标记:窄带内镜成像后,采用靛胭脂、美兰染色,再用氩气刀在病灶外缘5~10 mm行电凝标记。(2)黏膜下注射:于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射足量液体垫(肾上腺素1 mL+美兰2 mL或靛胭脂5 mL+甘油果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的混合液),使病灶能够充分与肌层分离。(3)剥离并切除病变:切开病灶边缘后再以高频电刀和IT2刀交替在黏膜下层缓慢剥离病灶,剥离过程中需反复进行黏膜下注射,直至病灶完全剥离,然后切除病灶。(4)创面处理:采用氩气刀或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清理创面,将浆膜、黏膜等连续缝合,肌肉皮肤行结节缝合。(5)标本固定:将标本保持原样后固定,然后测量其大小并记录,最后送至病理科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后续治疗方法[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比较 EMR组患者整块切除率以及完全切除率均明显低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比较 [n(%)]

2.2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EMR组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大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x±s)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 EMR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76,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n(%)]

2.4 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情况比较 术后1个月,EMR组有4例存在病灶残留,残留率为13.33%(4/30),ESD组未发现病灶残留。EMR组的病灶残留率高于ESD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1,P=0.121)。

3 讨 论

消化道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疾病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表现出腹痛、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症状,若不及时去医院检查则很容易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5]。中晚期症状较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呕血、贫血、黑便、消瘦、乏力、消化道梗阻等症状。近年来,我国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这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该病朝年轻化方向发展[6]。研究显示,近几年来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四、第三和第五位,而且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增长3%~5%[7]。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等,但治疗效果均不显著。所以,寻找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手术器械应用于临床医学,而EMR和ESD两种治疗方法。是目前消化道肿瘤早期以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这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从而在根源上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研究显示,EMR适应证范围较小,ESD在EMR的基础上还能对直径较大、浸润较深的病灶进行切除[8]。本研究中,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较高、病灶组织切除较大(均P<0.05)。说明ESD在完整剥离病灶、剥离组织块大小及深度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可有效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治愈率,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以及疾病的死亡率。其原因在于ESD能较好地观察病变组织,同时切除较深部位的病变组织。在进行ESD时,确定病变组织位置后染色,使病变易与其他组织区分,交替行黏膜下剥离和黏膜下注射使得手术得以完整切除更深、更大的病变组织[9]。本研究显示,与ESD组相比,EMR组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较低,说明EMR能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其原因在于ESD的部位较深,范围较广,容易造成组织损伤和血管破裂,进而造成穿孔或出血。

综上所述,EMR和ESD在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方面,EMR优于ESD。但在术中出血量、肿瘤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方面,ESD明显优于EMR。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猜你喜欢

切除率消化道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眉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胃癌的效果分析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消化道出血有哪些表现?若有这4个,是时候注意了,如何护理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谷氨酰胺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