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林盘持续性文化景观解读

2019-02-07张雨琦

绿色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乡村景观

摘要:指出了乡村景观作为一种持续性文化景观,是人类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林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蕴含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智慧,是川西地区具有重要价值的乡村景观,它是蜀地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和结晶,结合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就是一种典型的持续性文化景观。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川西林盘的生态环境、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对林盘的研究也多基于景观格局和生态格局的角度,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对川西林盘所体现的原住民传统生活智慧的研究较少。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对川西林盘的主要构成要素、文化景观价值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乡村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151-03

1 引言

代表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乡村景观多种多样,其是“持续性文化景观(continuing cultural landscapes)”(世界遗产名录中承认的一个类别)中最典型的类型之一,它是历史演变发展的重要物证,又在当今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扮演着积极的社会角色,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本着持续文化景观的原则和目的,乡村景观被定义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陆地和水域,其是一个变化着的活态体系,并且一切的乡村地区都可以被定义为景观[2]。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陆箕永著《锦州竹枝词》:“几处青林茅作屋,相离一坝即比邻。”体现了在川西平原地区乡村分布的特点,即每户人家背靠着一处竹林,隔着半里或者一里又有别的人家,就算是邻居了,这即是典型性的川西林盘。林盘是川西平原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景观,以田园、林地、宅院、沟渠、道路为构成要素,经过历史的有机演变,形成了目前或集中、或分散的有机组合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西文化特征和具有独特价值的川西乡村生活单元空间[3]。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川西林盘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解读其文化特征,保护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林盘文化景观内涵和历史景观演变

2.1 林盘文化景观概念

川西林盘是指川西一带农民随田散居的一种乡村布局模式,不同于其他“旱地聚居”的乡村生活模式,主要由居住院落、院落周围的乔木、竹林、河流沟渠以及外围农田耕地所构成的聚居及劳作场所(图1),是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态,通常以姓氏(宗族)为单元,呈点状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自然村庄)[3~5]。川西园林的概念有两种解释,狭义的川西林盘是指南都江堰进行灌溉,分布在成都平原的乡村地区,都江堰的灌溉水系保证了成都平原农耕区域千百年来旱涝保收,并且至今还发挥作用,是林盘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也与林盘共同构成了这样独特的农耕环境。广义的川西林盘是分布在川西地区随田散居的相同布局模式的自然村落,其不限制于灌溉水系和平原地区。林盘为川西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聚居模式,反映了川西文化特征和延续千年传统生活智慧和生态智慧,具有高度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

2.2 林盘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

文化景观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形成了以农田、林地、宅院、水系和道路为基础的聚落空间结构。这种空间结构是林盘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直接体现,对这些基本元素及其拓扑关系的解读有助于识别林盘基因,保证林盘的科学保护和发展。

2.2.1 农田

农田主要以林盘为核心,呈放射状,以保证从宅院到各个方向最小通勤距离,便于耕作。林盘主要种植水稻、棉花、菜籽油等传统农作物,实行灌区轮作的种植方式,以保证土壤的综合利用,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是传统农耕时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2.2.2 林地

林盘的绿地植被主要有5个植被型组,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草地,其中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是最主要的植被类型[7]。林地位于屋旁屋后有许多益处,在生态上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这造就了林盘丰富的景观层次,保证了群落和物种的稳定性;林地夏天遮阴,冬天挡风,为居民创造了温润舒适的小气候。另外,林盘有一种风俗习惯是把自己去世的亲人埋在屋后的林地里,认为他们的祖先就能够随时保佑着他们,这是林盘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2.2.3 宅院

林盘的宅院主要背靠林地,再过渡到农田,像是自然系统中林地与草地之问的灌木过渡带。它以庭院式为主要的形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可以供生产生活使用的院坝,由于不受场地的限制,在建筑平面上布局灵活,开敞自由,生产与生活空间并存。

2.2.4 水系

水是乡村生产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典型的林盘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由于这种天然自流灌溉和半人工逐层水系灌溉系统的不规则性[3],林盘在随田散居的基础上又随水而生。

2.2.5道路

林盘中分布着不同级别的道路,犹如林盘的骨架连接着不同的元素。受地形的影响,道路主要顺应自然,连接村居与农田、农田与农田。林盘的道路一般会有一条主干道连接各个林盘,又从各个林盘的中间向四周发散,连接各个农户以及農田、水塘等,满足了交通的需求同时也是农田与农田的分隔屏障。

3林盘文化景观价值

林盘价值多样,体现于社会文化、布局、生态、竹文化等方面。从生态上可以维持成都平原碳氧平衡,改善区域小气候,保水固土等作用[8]。其基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根植于父子异居的巴蜀文化,经过漫长的移民时期的文化融合,深受崇尚自然的道教文化和依山西水的风水文化影响,延续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3.1 林盘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价值的直接表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延续两千年,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的伟大的水利工程、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6]。成都平原地区林盘这种随田散居模式的形成可以说不能没有都江堰的灌溉系统,其能够自如地调节水量,并且在修建过程中巧妙利用地形,使其既满足通航的需求,又不改变河流原来的地理特点,形成“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的局面。受惠于都江堰的灌溉与滋养,成都平原享水之便利又不受水灾的困扰;由此解决了生产、引用水的问题,才使得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形成,体现了文化景观“人类活动与自然结合而形成的结果”的核心概念。

3.2 蜀文化的重要载体

蜀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内陆农业文化,其肇始、发展与治水有密切关系,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生长、成熟。林盘基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川西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而蜀文化是其灵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凡事不论大小曲直,都必须循其自然”是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川西林盘既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又同时影响着蜀文化的发展。道教文化是蜀文化的一部分,四川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这铸成了蜀文化的突出特征:“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林盘的生态价值便是基于这一观念而产生和发展。蜀地人民“师万物、法自然”,重“仙道”而不遵循儒家“纲常”,追求顺应自然、讲究生活,不为羁绊的思想理念在川西林盘文化中得到淋漓体现[9]。“随田而居”、“顺水而生”都是道家思想的直接体现。它的发展和演化反应出川西地域特色中环境条件、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8]。直到今天,“慢生活”和“乐活”作为蜀文化当代解读,仍然活跃在成都的街巷茶馆中,道教文化根植在蜀地人们的生活习俗中,仍然在蜀地延续和传承。

3.3传统生态居住模式的延续

川西林盘是传统生态居住模式及农耕文明的现代延续。林盘在居住形态上是点状散布的,多为较小规模,几户或十几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个绿荫环抱的林盘中,这种聚居模式是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长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是林盘历史沿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遗产完整性的要求。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蜀文化的“父子异居”传统,即子辈成年之际便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随着历史发展,许多林盘都是一个姓氏,一个宗族,各户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照应,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场所精神,是遗产真实性的表现。林盘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传统生活模式,顺应了川西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川西地区独特的聚落形态表现。从美学上看,川西林盘是川西平原上的自然风景园,川西平原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并传承至今的水田稻作系统。传统的木构建筑、怀抱的林盘、由此铺开的农田、顺势而生的道路和丰富多样的水系共同形成了川西林盘的独特肌理和景观格局。

4林盘文化景观现状及保护策略

4.1 林盘文化景观衰败现状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成都的快速扩张,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林盘与其他传统乡村聚落一样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将农民全部推离了乡村,彻底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传统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指挥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和消损,城市的无序扩张在持续侵乔一个个林盘,造成了林盘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以及林盘质量的急剧下降。以郫县为例[10],据统计2004年底郫县有大小林盘11000余个,但是两年后,到2006年底,全县林盘数量减少至8700余个,林盘点密度由 2004年的25个/km2下降到20个/km2。

人类作为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之一,人的迁出也意味着景观灵魂的丧失。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以及搬迁进城的人数增多,使得许多传统林盘成为空心林盘[10],同样根据2006年的数据,郫县林盘8700余个,而居住户数大于10户的林盘已不足800個。空心化的林盘建筑破败严重(图2),基础没施也亟待升级,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给排水。

4.2 林盘文化景观保护策略探究

作为有机演进的持续性文化景观,“持续演进”是其基本特征,但应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能够按照其自身逻辑、规律来发展,才能称得上是“有机”,才能够实现其价值的延续和丰富。林盘作为川西人民聚居的场所,其一系列的空间和建筑都按照原住民的精神意识、信仰进行组织、布局和营造。近年来对林盘的保护主要以经济开发为主,以刺激旅游为目标对其进行修复和重新规划。对林盘的保护应该首先关注其核心特色与景观要素,防止旅游过度发展,使川西林盘失去其原本景观特色和性格。另外,要更关注原住民的需求,人是文化景观的灵魂,要创造生产生活功能有机结合,农业生产现代化,使原住民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4结语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孕育出的集川西地域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一种复合型乡村居住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持续性文化景观。对川西林盘的保护与修复需要重分考虑其原真性和真实性,不能重其表而虚其实,需要对其文化价值进行深度解渎;需要有系统、宏观、具体的研究视角.建立川西林盘保护名录,并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注重其文化、自然多样性的表达,使川西林盘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U W H.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M].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17.

[2]IC0MOS,IFLA.The Principles Concerning Rural Landscapes as Heritage[M].2017.

[3]薛飞,朱战强,川西林盘文化景观保护研究[J].中国园林,2013(11):25.

[4]郑蜡.论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J].山西建筑。2010,36(12):50.

[5]武倩.基于林盘保护视角下的现代农庄景观规划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舒波.成都平原的农业景观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1.

[7]孙大江,陈其兵,胡庭兴,等。川西林盆群落类型及其多样性[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29(1):22.

[8]妙茂程。川西林盘景观单元形态特征在休闲农业园中的应用[D].2013.

[9]方志戎,李先逵.川西林盘文化价值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0(5):26~30.

[10]陈泓,黄劲松,黎蒸琼,等。川西林盘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3):49~53.

收稿日期:2019-09-25

作者简介:张雨琦(1994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景观、乡村景观与遗产地社区。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乡村景观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