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对高校生态教育的启示

2019-02-06杨艳琴

西部学刊 2019年23期
关键词:启示

摘要: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推进促使生态教育逐渐占据话语主导成为共识。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生态思想,校园生态教育要从传统生态平等观、生态规范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消费观中汲取生态智慧,科学合理地将生态理念贯穿于高校生态教育始终。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智慧;高校生态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23-0118-03

当下,美丽中国建设已经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推进生态教育发展,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迫切需求。生态教育是“为了传播生态理念、提升人的生态素养、造就社会的生态文明而对社会成员进行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生态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教育活动。”[1]校园是生态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育学生的主场所,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关键力量,对其生态教育的成败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中国传统思想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能够为高校生态教育提供启示。

一、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汲取生态教育营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提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需求

生态教育的根本课题内含人同自然相处及人诗意栖居这一关键生存问题。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加快,“如何诗意生活”这一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话题已逐步升至发展的主要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固然能够借助环保制度的强制规约,促进人同自然的和谐,但立足将生态价值观根植人心,根本转换社会主体思想理念的生态教育,始终是美丽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且,生态教育在全球范围的发展趋势也表明,全民、全程以及终身教育已逐渐成为世界生态教育的趋向,“教育生态化”时代渐趋呈现[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生态内核,生态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需要汲取传统生态智慧。

(二)现代生态教育对传统生态智慧汲取的积极需求

生态教育内含对社会主体内在生态意识及生态道德的培育,而这离不开对传统生态智慧的汲取。一方面,生态意识同人类主体意识直接相关,其存在与否及作用强弱直接决定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态度和行为。故而,生态教育必然内含对人的生态意识的内在培育[3]。另一方面,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核心内容,其旨在使人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及生态准则,养成较高的生态文明修养,在此进程中,生态伦理价值观的树立置于核心位置。人同自然的关系处理始终是生态发展中的关键所在,而且具有能动性的人始终占据这一关系的主导地位,因此,对自然界道德责任的承担也内含于人的道德责任范畴,这也是倡导“生态共同体”构建的内在应有之义[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总之,无论是生态意识的培育还是生态道德的养成,都需要对传统生态智慧的汲取,传统生态智慧为现代生态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优秀历史素材。

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精神内核

(一)“万物齐一”:倡导生态平等

《易经》提出“三才”宇宙观,认为宇宙中,天、地、人并列存在。而《老子》也说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他指出“域中四大”,即天、地、人、道并存。他们道出了天地万物的“同”,万物在宇宙中处于平等地位,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及同在性。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不仅对有情众生平等相待,对无情众生也照顾倍加。这是一种法性平等,一种对万物众生皆心怀敬畏和慈悲。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程颢“天人一体”说,都强调万物并存、凡物平等的生态理念。总之,人同他物并存世间,无高低贵贱之别,世间万物皆源于“道”,人不该以个人好恶对待自然。

(二)“仁民爱物”:关注生态伦理

《孟子·尽心章句上》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物”是对自然界生物的一种概述。首先,人对动物会产生“不忍之心”,人在对动物生命体做出恶举时,会触发恻隐之心,产生怜悯之情。其次,人对植物草木等也该体现爱护之情。植物也有生命,人对其理当抱有敬畏和爱护之心。老子说:“慈,故能勇”(《道德经》)。慈,即慈爱,是一种情感伦理。以“慈”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是一种以人与物关系和谐为目的的伦理关怀。对自然万物以慈相待就能得到德性上的“勇”,有勇则如“水利万物”,无往不胜。朱子认为,对万物“仁爱”才能“万物一体”。自然万物都具有生命力及存在权利,而且其存在对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传统生态伦理观要求人类对自然心存关爱,对万物怀有仁爱,最终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

(三)“道法自然”:强调生态规范

《道德经》中提到,“道法自然”,万物运行皆有其“道”,虽然人居“域中四大”之一,但并非不受约束,其行为也要合乎“道”。庄子指出:“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外篇·天道》),天地万物的和谐演化及运行都离不开对“道”的顺应。“道”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中庸》认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所以,人类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存在。儒家倡导“知时”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遵循,“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这些传统生态智慧,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深刻啟示。人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摒弃“征服自然”的盲目思维,在规律范围内活动,否则会遭到规律惩罚。

(四)“节欲知俭”:提倡生态消费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德经》)古代智者指出,人的欲望无穷尽,为人处事要节制,适度才能获得人生乐趣、实现人生价值,过度追求可能适得其反。《吕氏春秋》“涸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警示我们,无节制地索取自然终将导致资源枯竭、物种绝迹,绝非发展之计,想要持久发展必须节俭知用。“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这是对节俭美德的一种追求。传统智慧道出了节俭是影响个人修养的重要因素。墨子更从节俭对一国长远发展重要性上告诫,“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子·节用上》)。传统生态智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以及对高校生态教育具有有益启示,它要求我们要培育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以推进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对高校生态教育的启示

高校生态教育是对大学生生态素养及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172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生态智慧为高校生态教育提供了启示。

(一)尊重自然权利,倡导万物平等

“万物齐一”告诫我们,自然界生物都有生存权利,共处于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不同于西方发展思维将自然作为发展的价值工具,传统生态智慧强调要尊重自然权利,同万物共同发展。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极易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和诱导,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生态教育力度。首先,要更加注重高校思政课的开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抵制不良思想的冲击,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摆正方向,认知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生存权利。其次,将生态教育内容贯穿高校其他课程中,加强高校生态教育效果。这既是对专业课程内容的丰富扩展,更加强了生态教育的力度和成效,还有助于使传统生态思想得以传扬。再次,在生态教育师资培育上,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注重对教师内在生态价值观的考核。最后,高校大學生要学会自我约束,内化并积极践行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大学生作为生态教育中的主体,除了对生态理论认真理解外,还要将生态平等观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在实践中体会生态理念及生态价值的真正含义。

(二)尊重客观规律,强调生态平衡

事物发展皆有规可循,在规律范围内行事是首要前提。对于高校生态教育来说,就是要不断传播生态理念、探索生态规律,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首先,高校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理念的传播,提升生态教育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针对高校普遍缺乏系统性、普遍性的生态教育课程开设状况,需要改革高校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课程引入专业课堂,提升生态教育的普及度,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知和掌握。其次,大学生在对资源的使用上要合理适度。要理性科学地用水用电,这即时对资源的节约,更是对资源发展规律的遵循。大学生在资源的使用上要自觉遵守适度原则,尊重资源再生周期和规律。再次,高校学生要自觉宣传生态理念。高校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重任,将生态规律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是其神圣责任。同时,高校学生要用实际行动维护生态平衡,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作斗争。

(三)关爱自然生物,呵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资源,人类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同自然的关系。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学生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生态智慧启示我们,不仅要从必要性上保护自然,更要从内在情感上善待自然。高校在传播仁爱理念、构建善待自然的生态教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校要加快改进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嵌入高校教育全过程。这重在加深对生态知识的认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其次,课程内容要凸显层次性,因专业制宜。高校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要突出专业性,要结合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合理科学。再次,授课方式要多元化,增加直观感性内容。纸质考核并不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需要将生态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品质,而内化的关键莫过于内在认知,借助多种形式,使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相结合以更好实现生态教育目标。最后,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内化生态价值理念。将生态理论知识运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以深化环保的内在品质。

(四)节约利用资源,合理进行消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内在精神。作为肩负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光荣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有充足理由弘扬和培育这一优秀传统。首先,高校应该努力创建节约俭用的校园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就是强调环境的重要性。马克思也指出环境的改变同人活动变化的一致性[7]134,并认为环境的改变同人的改变的相互作用。高校可以通过标语、公益性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校园节俭风气的培育。其次,将生态教育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下,节约资源是生态教育的必要内容,是国家持久发展的关键环节。结合国情开展生态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生态教育效果。再次,大学生要自觉培养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当前,多样性物质追求甚嚣尘上,商品交换较少考虑物质的真正实用性,形成浪费、奢侈等不合理消费观,这对大学生健康发展不可取。大学生要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干扰,熟读传统经典以加强生态认知,培育“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提升人文素养,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践行生态消费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代高校生态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将传统生态智慧纳入高校生态教育进程,既顺应了时代对和谐生态价值追求的发展潮流、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又提高了高校学生的生态素养、推动了生态校园的建设,还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进程。

参考文献:

[1]陈红军,冷文.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

[2]温远光.世界生态教育趋势与中国生态教育理念[J].高教论坛,2004(2).

[3]杨立新.论生态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8(3).

[4]杨卫军.环境伦理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J].前沿,2010(7).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杨艳琴(1993—),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单位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现实。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启示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