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实践对机电类大学生能力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效果分析

2019-02-03孙涛张东东来鑫张振东钱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5期
关键词:车辆工程创新实践大学生

孙涛 张东东 来鑫 张振东 钱炜

摘 要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主体任务。特别是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效果,对我国高质量工程人才队伍的构建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紧密结合车辆工程的专业特点,研究探讨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培养模式及其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及专业发展的影响及效果。通过积极构建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兴趣驱动、社团学生管理及重在过程考核的探究性创新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模式真正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十年来跟踪结果表明,智能车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取得了多项的成果,学生的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学生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关键词 创新实践 车辆工程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制造能力。近年来,我国提出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并着重强调了要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理工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上海理工大学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和实验设备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智能车的设计制作加强对机电类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1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培养模式

1.1以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兴趣驱动的模式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教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习惯于面向应试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汲取知识和探究实践过程,只强调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主导性、权威性,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现代工科教学须在一定程度和环节上改进这种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并单纯的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枯燥的教学制度。为此机电类专业教师通过智能电动模型车和比例电动模型车的设计制作,改进以往带有弊端的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深化引导的启发性教学方法。首先由教师先后通过理论知识(汽车的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手段)和汽车实体研究引导学生去认识汽车,使其对汽车建立一定的基本概念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由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后,通过实际测试验证和动手尝试,去解决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的培养及创新实践能力都会有极大的提高。

1.2以社团学生管理、重在过程考核的实践模式

机电大类专业学生除了课上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课外也能得到汽车性能方面的更多技术。本校成立了与该大类专业密切相关的飞思卡尔智能车创新团队,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创新性科技竞赛,该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提高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团学生管理为基础,通过过程考核来提高学生的快速学习能力,针对各个参赛组别队伍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车模功能考核目标,以每组组长为教学考核主体,并检查每组学生成员的具体承担任务情况、熟悉程度及协作状况,从而对每一组学生的车模设计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车模底盘调校,电源电路设计,简单车道的识别,实现智能车的基本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团队合作的学习理念,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创新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效果

2.1智能车创新实践平台的能力培养效果

在学校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上,许多同学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每位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推动团队项目进展的同时,更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许多在某些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同学成为了我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力。李凯、武剑、苗森、袁印、王宏武几位学生,组建了我校第一支飞思卡尔智能车赛队,为以后历届赛队的组建、培训、管理与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凯、王宏武等同学逐步将赛队规范化、规模化,已经形成了以智能模型车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在智能车部分的电路设计、底盘调校与改装,算法设计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李凯,袁印同学在硬件电路设计与算法设计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武剑同学热衷赛车,对汽车机械结构及改装调校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苗森同学擅长计算机通讯,极具创新意识;王宏武同学项目领导能力出众,成功带领多支团队完成各类科技创新项目。与此同时,在前几届同学打下的基础上,每年一度的智能车校内赛和招新活动中,许多来自低年级的新生力量崭露头角,为我校的智能车创新实践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2.2创新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专业发展效果

大学生创新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个人的专业发展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仅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参与第一届创新活动的学生张丹青同学在深入研究《汽车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研究》后,对汽车动力学和控制理论有了深入的认识,后来顺利进入美国底特律大学继续深造,并在纯电动车电驱电控方向研究。黄益正同学顺利得到保研机会,进入硕士阶段继续在汽车电控领域学习,毕业后进入公司表现出较强的技术能力。唐超同学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突出,保研我校并顺利毕业后,获得联合汽车电子等多家企业的offer,并最终决定自主创业,目前主持开发的多款智能化工厂产品获得了大量订单和好评,所创立公司处于快速发展期。

参与创新活动《基于车高-阻尼联合协调机制的可控悬架系统研究》的学生毛小宇同学考入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并顺利毕业,王治瑞同学顺利保研,并在硕士毕业后在公司已经成为技术骨干。 参与《汽车巡航控制系统建模与算法设计研究》的学生陈铁、梁国清顺利保研,并在实习实践中获得包括TRW等用人单位的好评。此外,梁为何,何浩然,尹承飞等同学都在各类机械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陆续读研和出国深造,有统计表明,参与我校智能车创新实践平台的每位同学都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了自身专业能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平台,获得了更好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3结束语

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科技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增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机电大类专业以智能车设计开发为创新活动平台载体正式适应了这种需求,培养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的阶段发展结果和用人单位反馈表明,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本文的工作得到了上海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CFTD194024,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施小明,孙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机械类实证分析[M].武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国满,盛敬.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引人PBL教学法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5(17).

[3] 张武,郭卫.多途径促进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J].科技视界,2015(23).

猜你喜欢

车辆工程创新实践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车辆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实验室开放探讨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初探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