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实践与探索

2019-01-31邹会坤

考试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探索物理教学

摘 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要求等方面,高中物理学习相比初中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必须把握住这种变化,合理处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教学;探索;物理

一、 合理疏导,消除恐惧心理

“高中物理难学”的思想捷足先登地使一部分高一新生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教师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消除这一恐惧心理。

首先,新授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初高中物理内容、方法,以及思维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做比较,让学生主动产生物理难学的合理心理预期,做好应对未来困难挑战的心理准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合理的物理学习标兵,并引导学生将其成绩优秀的原因,合理的归因到非智力学习因素上。而对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现象,也不要避而不谈,要指出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清楚,大多数物理学习暂时性困难都是由某些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倘若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物理难学将不再是一个难解的命题。再有,利用各种可能的实验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合理掌控阶段性测试的难度。出题时,要从大纲的基本要求出发,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同时兼顾能力的考察,消除偏题怪题,消除过低分数的出现,避免打击多重,过早放弃物理学习现象的出现。

二、 循序渐进,合理衔接

(一) 利用同化、顺应完成新知学习的过渡衔接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研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类似知识目标,按照文字描述、教学方法、思维要求等层面进行比较,梳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日后教学中,以此为根据,从学生现状出发,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用相应的初中知识同化高中新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但是,只是利用同化完成新知学习还远远不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同化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自发的,习惯于用旧知识解释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摆脱旧知识的影响,合理顺应完成新知识认知结构的建构。

(二) 适时降低起点,肢解重难点,使知识学习螺旋式提高

教师在处理物理问题时,切忌急于求成,追求全面,甚至一步到位。譬如,处理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在研究对象上,先分析单个物体受力平衡问题,再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连接体平衡问题;在研究情景上,先分析水平面上的平衡问题,再分析斜面上的平衡问题;在物体受力种类上,先分析接触面类弹力和绳子类弹力参与下的平衡问题,再分析轻杆类弹力参与下的平衡问题。这样层层递进,逐渐提升,既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又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形成不间断的学习动力。

(三) 强化直观教学,促进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初中物理更倾向于解决形象直观的生活现象问题,此时的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了主流,但进入高中后,随着大量抽象物理模型的出现,部分学生逐渐感到了压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直观事物更容易使人产生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创造实验条件,使学生多参与实验,再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逐渐达到抽象思维建立,进而把握相关的物理模型。譬如,力的效果分解的教学中,通过改进传统实验,提高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得效果分解这一难于理解的方法得以简单化:图1中,台称示数和橡皮筋的拉伸现象,分别反映重力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和沿斜面方向下滑分力的效果;图2中,倾斜绳的拉伸现象和手受到轻杆的挤压感觉,分别反映了竖直绳子拉力沿倾斜绳方向的拉伸效果和沿轻杆向右的挤压效果。

(四) 扫除数学工具学习滞后的障碍

多年来,与物理相关的数学工具学习滞后的问题,长期困扰着高中物理的教学,扫除数学障碍成为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物理应用中的数学滞后知识点,通过协调数学教学或在物理课堂上补充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在运动学图象教学前,应补充相关的数学斜率概念,辨析斜率正负的含义,为下一步赋予实际情景的运动图象学习扫清障碍。

三、 有效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解决物理学习衔接性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教学与习惯方法教学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 渗透物理思想,培养有效学习方法

纵观整个高中物理规律的学习不难看出,每个物理定理、定律的提出,都在渗透一定的思維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这一特点,教学中合理渗透这种思维方法,将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衔接提高和对知识规律的掌握,最终达到物理学习即为掌握逻辑思维解决方法和具备相应能力的终极目的,从而促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 狠抓学生基本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良好的非智力性学习习惯,有助于促进智力因素的发挥。第一,使用规范化的物理语言,促成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建立。譬如,物理量符号的选择、字母的大小写、规律公式的正确表达等等。特别指出,在解决计算题时,首次使用的规律公式必须用原始形式,且式中的符号必须与已知条件保持一致,对不常用的新出现的符号要加以说明,且解题过程中的数学结果的具体运算过程不必体现。坚持了这些规范,可以很好地将解决过程中的物理规律重点呈现,更好地反映问题的实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建立。第二,作图要规范。良好的作图,有助于思路的清晰和问题的解决,相反画图潦草、丢三落四,常常会导致思维混乱,阻碍问题的解决。

四、 利用云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线学习成为现实

智能化手段的普及,云教学平台的推出,让学生在线预备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在课下或假期里,教师可以将新授课的各种教学资源,如音频、微课视频、测试题等发布于云平台,在教师线上指导下,学生在线学习,教师通过后台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个别问题在线上及时答疑,对有些共性或重要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做详尽的讲解与讨论,以达到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以上是教学过程中,应对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问题的一点实践探索,有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邹会坤,山东省济南市,山东英才学院。

猜你喜欢

探索物理教学
只因是物理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处处留心皆物理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