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现代化教学资源 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怀

2019-01-31郑素丽

考试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爱国情怀

摘 要:开发现实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符合现实社会的主流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注重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把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活”。引入生活案例,诱导学生爱国情感;巧用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紧扣生成资源,深化学生爱国情感;模拟生活情景,培植学生爱国情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资源;现代化;爱国;情怀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时候,学科教师更要侧重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通过开发更多更好的现实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并因此而培养起他们符合现实社会的主流品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塑造人的品格确实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原因,小学生往往会对简单的说教厌烦不已,提不起学习兴趣来。正因为如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是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资源开发以及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各种教学用具、教学设备、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只有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充分利用、开发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资源,甚至是动用了适宜的人力资源,使得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在更具生活化的仿真环境中进行,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思想品德教育任务也才能在春风化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诸多思想教育目标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毫无疑问应该是置于首位的。但是,对于那些生活经历少、思想认识还不深刻的小学生来说,爱国情怀的教育难度就更大了。但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摆在那儿,要求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去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品德教育的目标,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必须更加注重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把小学品德与社会上“活”了。这样,我们才能完成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 引入生活案例 诱导学生爱国情感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标准》道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儿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而后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出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关心了解周围的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甚至是教师要注意发现生活中的事件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巧妙的课堂引导,诱导他们的爱国情感。这样,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才能够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的“母亲河”》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我们学科教师只是局限于传授给学生长江与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以及这两大河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两大河流泛滥的原因等等的知识,那么这样的一堂课就变味了,背离学科课程的目标,成了地理课而非品德与社会课。因此,正确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在简要传授如上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我们身边的“母亲河”,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母亲河”,去对“母亲河”做进一步了解,并因此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由此激发他们关爱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 巧用媒体资源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情感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核心任务。从这一点来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要知道,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非常纯粹的,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最适宜的学习情境,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刺激。这样的话,他们才会乐于在美好的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的学习,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触动,因此而得到应有的情感教育。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标准》的建议出发:“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设备在音、形、色等优势来创设美好教学情境,缩短教学的时空,使得他们能够在直观丰富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第一手的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还是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我们的“母亲河”》一课为例。关于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甚了解的。甚至是对于自己身边的“母亲河”,估计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了解得还很不够。这个时候,为了给学生深刻的课堂学习印象,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播放有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自己身边的“母亲河”图片、视频、歌曲等媒介,使得学生能够在直观感受中加深学习的印象,为他们理性认识的升华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三、 紧扣生成资源 深化学生爱国情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要和自我建构相结合的。特别是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来说,单纯地获取课本上的知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只有在获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道德的自我建构,才能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也才能真正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要使得学生完成知识与道德的自我建构,教师就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即时生发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善于去发现、捕捉并运用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生成资源,由此生发开来,促成学生道德自我建构的实现。

还是以《我们的“母亲河”》教学为例。在教学“地上悬河”现象及危害这一章节知识之后,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一下我們身边的母亲河是否一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组织他们去讨论一下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应对的措施。这个时候,有个学生提出虽然实行河长制之后,在县城自来水取水河段没有了乱排污水、乱扔垃圾的现象出现了,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取水河段里仍然在很多的阿姨每天早上在河里洗衣服。在此基础上,这个同学表示了疑问,不知道这种现象与保护饮水资源是否有违背。针对这个问题,我趁热打铁,现场用电话联系了一位中学化学老师,通过采访帮助学生解决了困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好地促成了学生知识与道德的自我构建。

四、 模拟生活情景 培植学生爱国情感

活动是课程资源的生长点,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找到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学生才能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第一手的学习资料,在感悟中创造、提升。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40分钟,没能由此延伸开来,引导学生课外的自觉学习、探究的话,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戛然而止,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就不可能养成。所以说,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后,有意识地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训练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比如说在教学完《我们的“母亲河”》之后,我就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对身边的“母亲河”进行一次调查,留下调查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第一手资料,并由此发现人们损害“母亲河”的种种行为,提出应对的措施。在接下来的课上,我们特意组织学生就他们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展示,既让学生的课外探究摆上台面,促进了他们的探究反思,又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滕闽军.构建生活课堂 享受生活德育[J].小学德育,2005.

[2]栾英梅.当代网络环境下教师如何实行“因材施教”[J].继续教育研究,2008.

[3]沈文梅.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的运用[J].新课程,2012.

作者简介:

郑素丽,福建省漳州市,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爱国情怀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