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作文如何化“米”为“炊”

2019-01-31杨耀明

考试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选材材料

摘 要:高三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选好材料,一要用好课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二要筛选“时鲜”材料,时代感强,很接地气;三要用好“专题”材料,在“精细”上下功夫;四要学会一材多用,运用求异思维。学生精选材料的过程,是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会大大提升学生作文的素养。

关键词:选材;用好课本;“时鲜”材料;“专题”材料;一材多用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观点再新颖、正确,也会因空洞无物使人印象不深。有一家制药企业的广告,“药材好,药才好”。写文章也是这样,“材好一半文”,有好的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材料的源头在于平时的多看、多读、多积累,尤其是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对材料的要求更高,但现在应试的影响学生不读书、难读书,遑论临近高考的高三学生了。虽然有不少专门提供写作材料的参考书,但因太多太杂,且良莠不齐,实际效果不好。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选好写作的材料呢?

第一,用好课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课本中的人物和事件(包括政治、历史等其他教材),学生十分了解,如果整理得好,在写作过程中,可谓顺手牵羊,毫无困难。因为来自课本,阅卷老师也倍感亲切。如人物类,曹操、项羽、唐太宗、李煜、李白、孔子(及其门徒)、屈原、勾践、蒲松龄、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曹雪芹、陶渊明、苏轼、杜甫、司马迁、苏武、李清照、廉颇与蔺相如、陆游、柳永、范仲淹、毛泽东、邓小平、鲁迅、邓稼先、史铁生、杨利伟;居里夫人、哥伦布、爱因斯坦、诺贝尔、莎士比亚、贝多芬、牛顿、海伦、霍金、比尔·盖茨……文学形象类,阿Q、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孔乙己、葛朗台、玛蒂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鲁滨孙、别里科夫……历史事件类,焚书坑儒、安史之乱、岳飞抗金、甲午海战、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五四运动、红军长征、邓小平南方谈话……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材料库!在进入高三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比如,每个人按上面的分类各选三至五个(或者将每册课本按小组指定),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五百字的主要事件及作用(这本身就是训练学生提炼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然后全班精选出优秀的打印成材料集,人手一本,成为学生的写作宝贵财富。

第二,筛选“时鲜”材料。

近几年高考作文,青睐“新鲜、有见地”的价值材料,因此,全年的热点事件,全年热点人物,都要关注、收集、整理。如2017年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科技方面取重要成果,如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等;人物类,如获得2017年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的海归校长施一公、入选2017年度“全球青年领袖”的深圳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卖菜53年捐赠1000万、登上《时代》周刊的慈善英雄陈树菊等。这些材料时代感强,很接地气,使用起来很有生命力、感召力。

如何筛选?留意广播新闻,报刊杂志(班上要订报刊),每周一报道,每月一精选。每周按小组轮流收集一周重要事件(励志、有正能量),在此基础上每个月精选出有价值的事件,并提炼出写作角度,然后打印成集供学生使用。

第三,用好“专题”材料。

这里的“专题”是指某一个人物、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事件,让学生在“精细”上下功夫,剖析某一个人物,精读某一部作品,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挖掘出材料的多义性,达到一材“通用”的目的。如果说材料的“多用”是对思维的宽度而言,那么,材料的“通用”是就思维的深度而论。2001年写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那位考生,说他读《三国演义》不下23遍。诗书常读义常新。熟,才能生巧,才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才会涌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才思。因此,我要求全班学生根据个人掌握材料的情况,每人提供一个“专题”材料,要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探讨挖掘材料的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十个比较典型的专题材料印发给学生。如“苏轼专题”,引用了余秋雨的《东坡突围》、莫砺锋的《漫话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些书里有着许多苏东坡对人、对事、对文等鲜活事例,让大家了解苏轼如何取得辉煌的文学成就,让大家明白苏轼在多灾多难的一生中的所处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摘自“国学大师季羡林专题”的材料片段:

人物档案:

季老生于1911年,出身贫寒,毫无显赫家世。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季老驰骋于多种学术领域,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等。

季老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一生经历了二战炮火、十年浩劫,也经历了众星捧月、衣锦还乡,但始终坚守做人的良心,将学术作为第一生命。他淡泊一生,成就无数,万人敬仰。

——做中国人,热血爱国。“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直面日军刺刀,立志不学日语……

满腔热情救国,卧轨绝食请愿……

“我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我一定要回国。”……

——做学人,谦虚严谨。“我常说自己是‘样样通,样样松,这话并不确切。很多方面我不通;有一些方面也不松。合辙押韵,说着好玩而已。”

80多岁不避寒暑每天去图书馆……

自认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做人,笃学敦厚。把说真话当作一辈子的事业。“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

请学生吃饭替新生看行李……

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

第四,学会一材多用。

材料的意义往往有多元性。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人的认识或感悟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理解事物,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大家熟悉的“廉蔺交欢”的故事,大多数人从爱国这个角度去引用,但我们从蔺相如的角度,还可以这样思考:宽容,有气度,不与廉颇的恶言恶行计较;做事讲究策略技巧,避其锋芒,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才能化解不可避免的矛盾。这样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使老掉牙的材料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

再看下面一则“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材料:

2017年9月15日,500米口径球面FAST射電望远镜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因病去世,享年72岁。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正式启用。它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南仁东的一生与FAST密不可分。1994年FAST工程概念提出,到2016年“天眼”正式启用,这期间克服了重重困难,这是他努力20多年换来的结果。

1984年,他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学家之一。所有人都期待他再次大显身手,但他放弃比国内高300倍的薪水回国继续研究天文科学。

南仁东逝世后,众多媒体才对南仁东进行报道。

南仁东放弃国外高薪回国,用23年时间建成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爱国之心让人肃然起敬。这则材料可从多个角度立意:

从南仁东的角度:①爱国心是支撑一个人克服困难的重要精神力量;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百姓始终记住为国为民奉献的人。

从科学领域的角度:①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铭记;②科技强则国强;③让民众爱上科学,人民需要科学。

从媒体责任的角度:①追星就要追科学明星;②大众媒体应多关注我们的科学家;③谁才是民族的脊梁。

选材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的多样性、丰富性,做到古今结合,中外搭配;二是选材的关键不在其多,而在于善用,善用,才能够达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精选材料的过程,就是了解生活、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如能扎实而为,会大大提升学生作文的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杨耀明,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选材材料
焊接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用各种材料来制版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浅谈依据中心怎样选材
材料
选材要关注情感表达的需要——从老舍的《想北平》学作文的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