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文素材 助力考场作文

2019-01-31王少莹

考试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巧用模仿挖掘

摘 要:中学课文里,有非常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细细挖掘课文素材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上的“富矿”,将为写出精妙绝伦的好作文添砖加瓦。因此要正视平时的学习,把课文学习与习作结合起来。本文例举了考场作文成功的范例,阐述如何利用和挖掘课文中的素材,以期待对于今后的习作和考场作文有所借鉴。

关键词:考场作文;课文素材;挖掘;模仿;巧用

学生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后学习压力加重,繁杂的练习与测试严重挤占了阅读时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必须要有阅读作强有力的支撑。没有阅读依托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如果我们细读文本,善于提炼,就能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从而迁移转化到写作上。可遗憾的是,在现实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教师抛开教材,到处收集写作资料,学生抱着“作文大全”之类的书苦心寻找写作捷径,结果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一上考场,要么使用别人反复使用过的材料,毫无新意,要么材料单薄、胡编乱造、生拉硬扯。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百多篇课文,或文辞,或情感,或哲理……它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课本中所选课文,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名篇。无论从“阅读鉴赏”板块中的单元导读、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内容、课后注释,还是“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名著导读”板块等,都蕴藏着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

我们看一个片段:

我知道好成绩的意义,它会让我更受宠爱和欣赏,它会让你更有成就和尊严,它会改写我们家的处境和命运,它会让我更便捷地获得人世间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诸如此类。可是长大后目睹你因此而生的悲喜,我常常觉得是那么遥远。你呢?你有没有发现我越来越长的睫毛下,有更多的委屈?有没有发现我越走越快的脚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甚或“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016年高考全国卷I优秀作文《写给妈妈的一封信》的片段。作者巧妙提取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岳飞《满江红·写怀》、屈原《离骚》等课文素材,有代表性地选择了楚辞、词等不同文体,或刚或柔的词章。因为这一年为漫画作文材料,意旨相对简单,指向性较明确——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输赢。所以在意旨上要另辟蹊径,要出彩相对较难,因此巧借课文素材金句,纵情挥洒,嫁接感悟,提亮文笔,亦是不错的选择。

能选入教材的都是历经时间长河洗礼的经典佳作,它们穿越时空焕发出璀璨的光芒。如果放弃了这些我们最熟悉、最容易把握的材料,“不辞辛苦”另外搜寻材料,那就舍近求远了。所以我们理应用好它,挖掘它蕴藏的意义。

一、 内容的“挖掘”

(一) 引用

1. 直接用课文标题

如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直接沿用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

2. 引用课文中的名句、典故

搜寻课文中相关名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出要讨论的话题或引证的观点。

中华有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俯瞰中国乡村的上空,田间依旧的蛙鸣见证了美丽乡村的嬗变。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正是怀着对乡村大地最深沉的眷恋和责任,无数人与曾经的这方土地有了再难分割的羁绊。

(2017全国卷Ⅰ高考作文《蛙鸣伴驼铃》片段)

此片段直接从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中引词摘句,边引用边分析,相得益彰,使自己的作文灵韵飞动。

(二) 化用

1. 化用课文标题

如由《谏太宗十思疏》,有学生拟出《谏老师十思疏》,给老师十条建议,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再如《梦访伯乐吟留别》,学生化用李白名篇标题,以“梦”入题,以伯乐语阐发如何惜才、识才、用才的道理,颇为新颖。

2. 化用课文语句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陕北汉子擂响的安塞腰鼓,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漆黑江面上的独明的船灯,是滴落在杜甫衣衫上的闻喜之泪……

作者大手笔地集合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陆游的《游山西村》、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以及毛泽东的诗词、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课文中的人、事、景,古今中外,视野开阔,大开大合,以排比句式串成,增添语流的气势美。聪明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明用”,而是采用“暗入”手法,将原文或原诗精简浓缩成一个词语或短语,使文章尽显典雅书卷气,雅致大度。

二、 形式的“模仿”

(一) 仿句式

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面对责任,我想说: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恪尽职守,坚守岗位;从今天起,关心环境与他人,我有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责任,四季如春。

(高考作文《责任》片段)

因为借鉴了海子诗作句式,形式相仿,语意连贯,格调高雅,使得《责任》这样中规中矩的话题内容立显灵动飞扬。

(二) 仿结构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過清论》)

标题《过清论》来源于《过秦论》。这段文字高仿《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段文字的形式与精神内涵取法《过秦论》,取其形,仿其意,仿出神韵,写出了风采。

三、 素材的“巧用”

(一) 比较运用素材

写作选材时如果孤立地写某一人某一事,就会显得单薄,缺乏广度与深度。如果和与之关联的他人他事“组合出拳”比较着来写,将能相互印证,尽显素材张力,写作效果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

1. 从对某人某事与另一某人某事的相似而非的角度切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虽然四边是如烟的堤岸,虽然不能恣意流淌,但生命的潭水,却不断向下开拓。这潭水婉若“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她纯净似水,却被封建制度的堤岸所困。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硬是耻笑那些繁文缛节,吟叹出“花谢花开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今日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哀婉缠绵的句子。虽然她活在封建的岸中,思想却似那桃花潭水,有千尺之深。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的大气磅礴又岂是那两边的堤岸所能左右。正如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武则天又岂是那些自称“大丈夫”的人所约束得了的。在那个男子当权的年代,她的气势如磅礴的黄河,一扫朝堂上的阴霾,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功过岂是人们三言两语所能论断的,她的内心世界又是何人能揣摩到的,也许她就像自己所立的无字碑,任凭后人去想象、赞美或批评。

(2014年厦门市中考优秀作文《水与岸》

文章从曹雪芹说的“女人是水做的”引入,阐释水与岸的结合,成就不相同的传奇人生。一个哀婉缠绵,一个叱咤风云。这不在于“是与非”“优与劣”的判断,不同的生活遭遇,不同的性格使然,不同的岸烘托各自的魅力,演绎如诗的人生。

2. 从对某人某事与另一某人某事的相反相成的角度切入

贬谪是一扇窗,窗就是一个画框。同临此窗,韩愈忘记将心上的雾气洗去,自是悲不胜悲,怎能待到一朝瘴烟风卷尽,明月重回浪西头?而苏轼把心如花一般凛然绽放,自是清风徐来,虽无意气风发,也有一世风流!(2014年山东省高考优秀作文《窗子·画框·心景》片段)

此文把韩愈和苏轼二人的“贬谪”进行了对比,一个悲痛凄楚;一个清风徐来。一个难解哀愤牢骚,自是难忘心头雾气;一个坦然释怀超脱,必是随缘自适,顿悟人生。通过两个事例的比较,在求同存异时深刻地论述了“景由心生”之道理。文思飘逸,才情飞扬。

(二) 排比地运用素材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素材连用,追求句式的基本相似,保持字数基本一致,构成形式上的整齐美,增强了语势节奏。这样的整合,不仅素材得以拓展,语言能被点亮,内涵彰显厚重。

生活在繁华盛世,又渴盼着平静淡泊、悠闲自在,于是就有了回归田园的陶渊明于南山之下悠然赏菊,于是就有了独居湖畔的梭罗于瓦尔登湖的感世之作,于是就有了久居乡村的门罗于日常生活中收获的诺奖作品。人,就是这样矛盾地生活着,一如那位对现代生活“颔首而又沉思摇头”的长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此处虽繁华 悠闲不是梦》)

此文所用素材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梭罗的《瓦尔登湖》、艾丽丝·门罗的《逃离》,选取古今中外代表性作家作品,体现现代繁华与自然悠闲的辩证关系。排比句式,气势连贯,增强表达力度。

(三) 作抒情性文章的构思

汉有昭君,不赂画工,寂寂深宫她沉婉如水。修心如莲,终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亲匈奴。识大体的智慧,济苍生的胸怀,沉着大气的风范,令她成为一首绝唱。直至百千年后,人们仍可从杜甫的吟诵中瞥见那一抹惊鸿的倩影,惊艳了岁月。

(2015年湖南高考作文《修心如莲》,所用素材杜甫《咏怀古迹》)

当西去的辇车随着塞北的风,在夕阳下渐行渐远,汉宫的青瓦粉墙终于消失在了地平线,再也看不见……塞北的风雪,一年又一年,辇车再也没有回来过,只留下了那一片青冢,化作永恒。

(高考作文《遥望那一片青冢》,所用素材杜甫《咏怀古迹》)

昭君身上所承载的民族和平的重担,其所承受的无奈孤苦,成为文人经典题材,也被当今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化用。

(四) 作议论性文章的论据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拘形式,人生的精彩始终来自坚持。

“人贵有恒”,古往今来,有多少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到达光辉顶点”的故事:苏武持节,牧羊北海19年归汉而不辱使命;甘地投身民族解放运动,终其一生无怨无悔;陈景润钻研数学,呕心沥血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当然,对于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普通人而言,也许注定要度过平凡的一生,但是,只要保持热情与专注,我们同样可以让平凡的生命显现光彩。

(2015年云南高考优秀作文《各领风骚 人生精彩》,所用素材《苏武牧羊》《甘地被刺》等)

(五) 素材一例多用

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师生围绕着“杨智为什么丢生辰纲”,经过激烈的讨论,总结了诸多见解:方法粗暴说、沟通不畅说、部下无能说、权利错位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内部矛盾说、自掘坟墓说、社会决定说等。这些见解可以用来引证分析生活现状、剖析事件原因的议论文。

要做到“一材多用”是有诀窍的,面对同一则材料,要善于将“单个”立意裂变为“多个”立意,通过发散思维对素材进行不同视角的联想,“横看成岭侧成峰”,寻找挖掘素材与作文题目之间的契合点,或转移,或整合,或化用,“移植嫁接”尽量做到了无痕迹。

语文课程标准鼓励我们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善于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活用课文素材加强写作指导。这也是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型。

素材的积累在平时,我们要善于透过课文的表层现象,诸如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语句的连贯、语境的協调等,挖掘深层蕴含的哲理,此外,作者的经历、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挖掘的“富矿”,这是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但考量的是我们如何辨识、提炼、活用,以实现由“仿”到“创”,实现作文升格。可以说,巧用课文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作者简介:

王少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巧用模仿挖掘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结合习得理论提升词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