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红楼梦》有感

2019-01-30杨翊澜

中学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红楼梦

杨翊澜

[作者通联:湖北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二(3)班]

《红楼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世界的重要载体。《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单一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即本作品在作者的笔下,通过民俗性的语言、文化等,将剧中的各类人物、景色、服饰等文化元素描写的惟妙惟肖,尤其是塑造的两大家喻户晓的形象——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此同时,整部作品看似繁华,实际上沧桑又不失纯洁,最重要的是老少皆宜。再加上诗情画意的别致,无限增添了作品的文学固有价值,而这一切均通过文学创作的独特手法来呈现,即对于俗文学与正统文学的紧密衔接。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中人人都具有鲜明的设计风格,人格的存在就等于是一种生存状态。每一位角色人物均塑造鲜明,即生命力的个体独特性。更深入一点来理解,即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群的分散呈现,因为环境影响着每一个人。譬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实际上表达出的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阶层的全面差距,同时又以第三视角带着读者去了解、去审视。仿佛间,你我他均是刘姥姥。

如上,本作品故事发展中,给读者最大的体验恰恰是来自灵感与想象。作者对于剧中人物、景色等描述,让人浮想联翩。譬如,无论是从小说作品中,还是从改编的影视荧幕中,对于剧中几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观众们印象最为深刻,久久不能忘却。整个故事中有三大角色,分别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此外,还有李纨等特色鲜明的诸多人物形象。

首先来看作品中的男主角。贾宝玉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性格上比较叛逆,同时也富有一颗怜悯的心,厌恶功名利禄。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对他所产生的影响与不同的价值观正如现在生活中的人一样,贾宝玉有自己的思想,爱好自由,性格比较活泼乐观。在装饰颜色上面也更凸显了他温和的个性,越发地符合它所代表的身份与地位。

其次再来看女主角林黛玉。林黛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性格孤僻,她看待爱情的高度视如生命,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的性格多愁善感。她的服饰简单却不失尊贵,从她的居所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征,即表面上看上去软弱无助,实则内心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加强烈。

薛宝钗受封建思想的残害颇深,这个角色刻画深受读者的喜爱。她的性格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端庄优美时时刻刻都在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从她的居所冷僻、家具陈设都暗示着她的命运。

李纨是一个看似没有存在感的角色,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刻画出的尽是赞美。她是一个性格平和,但是基于年纪轻轻就守寡的现实把自己搞得如同死灰一般沧桑,也是封建社会典型的受害者。从她的居所来看,清净自然,凸显了她淳朴、善良、与世无争的性格。

二、《红楼梦》与俗文学

《红楼梦》最大的优点在于折射出人生无处不在的悲剧,进而将这一现象提升到哲学领域。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剧中林黛玉的逝去,对贾宝玉的打击特别大。相比之下,宝钗的命运似乎比林黛玉要好。《红楼梦》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有一群美丽纯洁、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女子,在大观园里跟宝玉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们整日谈笑风生、琴棋书画、生活得从容而优雅,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段美好时光也正暗含着作者眼中美的一面。纯情的林黛玉多愁善感、泪尽而逝;举止优雅的宝钗守着一个人的空壳;精明的探春远嫁他乡;以往八面玲珑的王熙凤也是倾去生命。剧中人物很多都未能逃脱悲惨的命运。《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中心人物,随着理想的破灭而又没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最后的最后彻悟了人生远走出家,揭示了贾宝玉精神层次的悲剧也映衬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另外,在中国人生哲学中,这种人生态度显然带有一些悲观,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生命有时会蒙上一些感情的色彩,来迷惑我们的思维,可是当我们意志力足够坚定到去克服,自己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通过前面对剧中情节的解读我们了解一下作者曹雪芹的心理特征。在封建社会,作者曹雪芹在经历了一些荣辱无常的事情后,幡然醒悟,完成了对小说的创造。很多人评论说这部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反映家族史的故事,同时也暗含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史。曹雪芹的创作意识只是停留在对旧社会、旧国度的种种弊端批判、揭露,并没有尝试去打破这种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人渴望自由作者在这一领域方面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对于改革创新,认知还是比较超前的。《红楼梦》这部作品的结局之所以会是以悲剧的形式展示,其目的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理念,以这样的故事结尾,更是显示了艺术的魅力,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美丽,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严格意义上讲,作品通篇倾向于叙事与说唱视角。譬如,从开篇一直到结尾,中间在各个章节内容中均花费了大篇幅专门描写几大家族内部成员及相关人员。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相对性的反面形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处在什么社会阶层的人物,彼此间相互交往与故事表现均描述细致。作品本身让读者看到世俗人生、世态炎凉,也有更多关于社会教育、家族管理、说唱文艺的内容,但均围绕着一个核心点来推进,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故此,笔者以为,作品本身是一部关于才子佳人的通俗小说,但爱情只是之一,这也是《红楼梦》区别于同时期其他爱情小说的主要一面。不仅如此,《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早期更多是局限于作品本身,并且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类似于《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当时的权贵或者是的世俗民众,均争相传阅,并且普遍关注和纠结作品中关于“情”“欲”的讨论,这一点再一次印证了本作品的典型世俗特征。

如上所述,单从文学传播视域来看,可以将《红楼梦》看作是一部雅与俗的浑融。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架起了正统文学与白话小说的隐形桥梁,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达到了雅俗相融的纯熟境界。

猜你喜欢

贾宝玉林黛玉红楼梦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