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月:倾听中国质量的声音

2019-01-28文丨贾玉奎

中国质量监管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质量发展

文丨贾玉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今年9月,是1978年实施以来的第41个全国“质量月”,恰值《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2周年。回顾质量发展历程,倾听中国质量声音,思考质量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2019年9月12日,北京秋高气爽。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全国“质量月”活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座谈会。他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质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率,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质量月”前夕,8月31日下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肖亚庆,出席天津市质量工作会议。

肖亚庆指出,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抓好质量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抓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肖亚庆提出,要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要以实现“三个放心”为落脚点,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夯实质量基础设施;要以推进社会共治为切入点,形成质量工作合力。

在场的许多同志感慨说:这番话,抓住了质量工作的要点。

主抓质量工作的市场监管总局选择在天津召开质量工作会议,开在天津,面向全国,拉开了2019年度“质量月”的序幕。今年全国“质量月”主题是“共创中国质量 建设质量强国”,由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4个部委联合推进。

把时间倒拨整整41年。第一次全国“质量月”动员大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8月31日召开的,地点在全国政协礼堂,方式是广播电视大会,李先念、余秋里、方毅、陈慕华、王震、谷牧、康世恩等7位时任副总理出席会议。

“质量月”不是中国人的首创。1960年11月,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质量月”活动起源于日本。1988年10月,美国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全国“质量月”活动。

2017年全国“质量月”期间,9月15日,面向世界的第二届中国(上海)质量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贺信指出: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一位大国领袖,一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质量”的定义和概括。

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质量。千百年前,精美的丝绸、精制的瓷器等中国优质产品就走向世界,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今天,中国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努力为世界提供更加优良的中国产品、中国服务。

近年来,人们对于质量内涵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005年版《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能力。其中“一组固有特性”是指产品或服务性能指标的客观水平,“满足需求的能力”是指消费者或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该定义综合了质量的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到了2015年,质量的内涵扩展为:一个关注质量的组织倡导一种通过满足顾客和其他有关方面需求和期望来实现其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反映在其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中。

通常说来,质量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宏观质量,如经济发展质量;中观质量,如产业质量、区域质量;微观质量,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一个具体物品的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质量提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2012年11月,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的论述和指示批示,有370条之多。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2013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提质就是要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2014年9月15日,总理在中国(北京)质量大会上强调,要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向“质量时代”。2016年3月,总理为第二届中国质量奖发来贺信,强调“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印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质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质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从政府牵头抓质量跃升为党委挂帅抓质量,这是《指导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传递的鲜明信号。

上世纪末的1998年,记者采访94岁华诞、有着“国际质量管理大师”盛誉的约瑟夫·朱兰(Joseph M.Juran,1904-2008),这位老质量专家预言:“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面对21世纪的曙光,这番话既昭示质量发展的国际趋势,也概括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历史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在经济恢复期特别是在转型期都把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的例子尤为突出。德国以质量强国已有150年历史,“德国制造”经过两个低谷,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蜕变过程:第一次是19世纪末,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世界市场几乎被瓜分完毕,德国人在列强挤压之下,以剽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商标等“卑劣”手法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廉价销售冲击市场,英国人为此给德国制造扣上“厚颜无耻”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新《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必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德国把这个规定出台日看作耻辱日,20多年卧薪尝胆抓质量,终于赶超了许多国家。第二次是二战之后,遭到战争重创的德国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质量政策,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著名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在全球目前拥有的2734家“隐形冠军”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访问德国时说:中国发展需要“德国质量”,德国发展离不开“中国速度”,“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联手,将为中欧乃至世界经济创造巨大增长空间。2008年,当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讨教:为什么你们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最小?默克尔的回答是:“德国制造”。

Nif、CsA因价格低廉、临床疗效好,已成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器官移植术后常规服用药物。有研究显示,Nif、CsA均会引起牙龈增生,尤其当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牙龈增生也明显加重[5],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周组织的健康。目前,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认为是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和(或)凋亡受到抑制,进而促进成纤维细胞的活性[12],导致胶原纤维合成与分解代谢失衡,引起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大量聚积[8],从而导致了牙龈的纤维性增生。

再说日本。前不久,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在回答记者42个问题时,讲到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重视质量的故事。这两个战败国都有志气,狠抓质量,以质量为引擎,没多少年就振兴了。当时他们有一个著名的口号“什么都没有了,只要人还在,就可以重振雄风”。战后的日本经济不振,“东洋货”一度成为劣质品的代名词。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制定了帮助日本战后重建的道奇计划(Dodge Line),派出质量专家戴明和朱兰到日本讲学,传播质量管理知识、技术和方法。日本大力引进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设立“戴明奖”,推动广大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一步提出大力实施“质量救国”战略。70年代末,日本已建立70万个QC(质量管理)小组,500万名员工参与,有效提高和保证了产品质量,日本的经济振兴被称为“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多年来,日本一直把质量放在重要位置,2017年,日本政府提出把“互联工业”作为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举措,通过人、机器和技术之间跨国界的联系持续创造新价值。

许多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质量战略的确立和成功实践。纵览世界经济史,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只有十几个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成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实现了质的提升。

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副主任支树平自称“质量战线的老兵”,亲自牵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经济转型期质量强国战略研究”。2017年12月4日,时任质检总局局长的支树平在课题研究启动会上提出,要从四个方面聚焦重点:第一,要以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的思想为指导;第二,要以国际质量主要理论成果为参照;第三,要以我国质量发展生动实践为依托;第四,要以目前存在的质量问题为导向。

今年“质量月”前夕,质量学者项润的新作《质量型发展》问世。他在梳理世界质量强国经验时认为:德国、瑞士贡献了国民意识为主体的质量现象,美国贡献了质量理论与方法,日本贡献了质量工具。他的观点是乐观的:新世纪会挺起一座中国质量的山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显而易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特征。

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阐述不可胜数。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也必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五个成为”即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提出了提升质量治理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观点。2018年5月27日,他为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市场监管工作专题研讨班授课时提出: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提升质量治理水平。质量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工作,是各地各部门的重要任务。质量治理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质量手段,着力解决质量问题,使质量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动。质量治理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手段,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质量治理要达到的目标。

他进一步阐述:质量治理要解决好质量安全和质量提升两个关键问题。质量安全是底线需求,质量提升是高线要求。质量安全和质量提升都需要质量基础设施作支撑,三者共同构成了质量治理的主要内容。其中,质量安全作为质量治理的基本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质量提升作为质量治理的主攻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质量基础设施作为质量治理的技术工具,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把视角拉到当前的“质量月”。“高质量”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词、热词。而“高质量”更早出现在40多年前的全国“质量月”期间——1978年9月1日《人民日报》第1版发表了一篇社论《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社论提出:“质量问题,也是一个路线问题。没有高质量就没有高速度。加快速度,必须增加数量。但是,这个数量必须是合乎一定质量要求的数量”。

在第一届中国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指出:质量是未来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关键词,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质量就是未来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不抓质量,就意味着我们放弃或者忽视了未来发展的基本动力。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长张军立说:现在这个时候怎么强调质量都不为过。质量是竞争力,也是先进生产力。我们已经进入质量竞争的时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都离不开质量。

又是“质量月”期间,两年前的2017年9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时任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全面解读《指导意见》,全面介绍质量提升行动情况并答记者问。支树平讲:说质量有喜有忧,抓质量有苦有乐。

支树平讲过这么一段话:“凡是研究质量的都知道,现在我们讲质量理论、质量管理、质量工具、质量手段,大量的来自国外,来自许多发达国家。一讲质量管理,比如朱兰、泰勒、戴明、克劳士比、费根堡姆,很多质量大师都是来自发达国家。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我们的国际知名的质量大师、质量专家还比较少。所以,很希望我们能够出专家、出学者、出大师,为提升中国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

多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研究质量、呼吁质量、推动质量。任正非、张瑞敏、董明珠、雷军这些企业家,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摸爬滚打,本身就是质量管理专家。以海尔张瑞敏为例,人们多知道他砸冰箱,少知道他砸仓库,更少有人知道他鼎力质量管理,砸烂一切有悖质量提升的观念行为。他是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2015年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称号,曾与世界顶级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交流“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以及自主经营体创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耕耘质量,定论“不认真是中国质量的癌症”的刘源张院士,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国家质量事业。

今年5月,有两位著名的质量老人辞世,令人怀念。

5月9日,103岁的袁宝华老人去世。他曾任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之后是中顾委委员、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主任,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称之为“启蒙老师”。5月19日,81岁的艾丰先生去世,他是中国新闻界、经济界更是质量品牌界的著名人物。

质量学者项润认为: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22、23、24世纪也是质量的世纪。在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质量为王,我们所作的一切都要为质量服务,都是质量的丛生。文化质量是基因,管理质量是鸡,产品质量是蛋。好基因产好鸡,好鸡产好蛋。人品影响产品,素质推动品质。

原国务院参事张纲近年来致力于质量工作研究,他认为:质量追求精确性、可靠性、一致性,创新解决的是“高峰”问题,质量解决的是“高原”问题。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的共同作用,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他提出,推进质量提升、推动质量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体制机制、法治体系和制度政策,在质量变革中突破发展瓶颈,打通从质量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市场监管总局于2018年4月10日挂牌成立。其职责17条,第一条即有“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职能。第六条为“负责宏观质量管理。拟订并实施质量发展的制度措施”。第七条是“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管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质量分级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2018年7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原局长张茅在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上,把市场监管职责归纳为“六个着力、六个当好”: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当好“放管服”改革的先行者;二是着力强化竞争政策,当好市场公平竞争的维护者;三是着力防范市场风险,当好安全底线的守护者;四是着力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当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者;五是着力实施市场综合执法,当好高效监管的实践者;六是着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当好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市场监管总局挂牌后第一个全国“质量月”的第一天,2018年9月1日,张茅飞抵上海,直奔浦东干部学院,以《加强市场监管建设质量强国》为题,为省部级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授课。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好质量强国建设中的几个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质量与安全的关系、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日常监管与长效机制的关系,凝聚着大市场监管体制下对质量工作的深入思考。

2019年5月25日,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主管质量发展工作的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强调,新的市场监管体系对改革创新质量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要坚定信心,增强做好新时代质量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更新观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质量发展;要把握定位,找准推动质量发展工作的关键点,奋力开创质量发展工作新局面。

发展经济学认为,工业化早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源、土地、人口等初级生产要素,而要保持持续的增长,最终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依靠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着眼点在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解决了“有没有”问题之后,着力解决“好不好”“强不强”问题,回答好“高质量发展”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命题。

2019年7月27日,经济学家江小涓在清华大学第十四届公共管理高层论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治理体系”主题演讲中,围绕“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发表感言。她指出:宏观调控政策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如果我们确定认为经济很难再支撑的话,就只能转向提高质量。

在2017年12月第一届中国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掷地有声地说:不抓质量就没有未来!两年前,他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作《持久战新论:新常态下的中国增长战略》问世。中央提出“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赵昌文认为,持久战是一种与“经济崩溃论”和“经济反转论”均有本质区别的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持久战战略。作者坦言,书中核心概念及思想如持久战、歼灭战、速决战、积极防御特别是阶段论,都借用了《论持久战》的内涵。

“阶段论”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019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总书记指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三个阶段”的阐述,对明确改革重点、提升改革实效、实现改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阶段论”体现了明确完整科学的改革方略,这意味着,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平均用力,必须明确改革的章法,既要步步深入地推进,又要以重点带动全局。

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已进入速度换挡、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关口。高质量发展首先是质量的发展,质量的提升。这既是有效应对资源瓶颈、环境压力的重要抉择,也是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自强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在这个关键时期,强化质量意识,滋养质量精神,厚植质量文化,推动质量提升,尤为重要。众多的专家呼吁,加强对建设质量强国的组织领导,加快推进质量促进立法,编制质量强国战略纲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诚信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大力推进质量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进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现代质量管理方法,改革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让追求质量成为一种民族标识,让质量强国成为一种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高质量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质量”知识巩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