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细节改编和点评对人物个性特征的丰富与完善

2019-01-27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133002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马谡孔明评书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 133002)

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备受赞誉,成为中国评书史上扛鼎之作,这除了得益于袁阔成登峰造极的评书表演水平,还得益于对人物形象的再加工,尤其是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细节改编,使得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更具人情味以及个性复杂化特点,极大满足了听众对诸葛亮的想象和审美接受心理,使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活。

一、细节增补,符合听众对诸葛亮性格特征的想象和审美期待

郑振铎曾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说: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袁阔成改编的评书《三国演义》共365回,自然把塑造诸葛亮形象作为重头戏。诸葛亮从第71回出场直到第340回病故,这中间,除了穿插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白帝托孤、曹操归天和孙刘再联盟的过程及前因后果以外,几乎都是在讲诸葛亮的故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袁阔成对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重视,而且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改编了很多细节,使人物血肉丰满,个性鲜活。

比如,诸葛亮智激周瑜,原著写得简洁利落:如何激将周瑜下定一战的决心?诸葛亮事先收集了曹植的诗,诗中提到二乔,就说曹操本是好色之徒,大兵压境目的就是夺取二乔。而在评书中袁阔成作了一些改编,增补诸葛亮给周瑜出主意的细节:

“你们东吴,想让曹操退兵,用不着动一刀一枪,也不必发一兵一卒,只要派一芥之士,送去两个人,曹操当即就会卸甲卷旗而退。”

……

“那这俩人是谁啊?都督哇,曹操平生两愿之一,他要扫平天下,面南称帝。他要篡位当皇帝。第二愿呢,曹操知道,天下有两位绝色美女,这两个美女是俱在江东,曹操,乃是一好色之徒,他早想得此二女。今日,能兴兵百万,带战将千员虎视江东并不是想得你们六郡之城。而是,为此二女而来。”

……

“你们江东不是有一位乔公嘛?乔公,膝下生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所以方才,我才提醒都督。您赶快派人,以千金礼聘,买来乔家二女,乘一小舟,送往曹营,曹操,立刻,是倒戈北还呐。到那时,我江东不就罢了兵戈之患了嘛?” ……

“此乃古之范蠡进西施之计也。”

这样改编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使周瑜怒火中烧!让听众感到诸葛亮激怒周瑜的方式更具体可行;周瑜的恼怒更有来由。

评书对表现诸葛亮个性特征的重要情节,像三顾茅庐、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回目都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联吴抗曹发展生产、暂借荆州做立足之地、然后取西川、和祝融、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与当时历史发展及刘备的处境极为符合。因此,在原著的基础上,袁阔成增加了七擒孟获后诸葛亮帮助南人发展生产,教他们冶炼技术、织锦、盖房子等细节,用以凸显他作为政治家的目光远大,这样改编丰富完善了诸葛亮个性特征,符合听众的审美期待。

二、化神人为常人,满足听众对诸葛亮的接受心理

“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诸葛亮在人们心中已然变成了神。鲁迅评价诸葛亮“智多而近妖”,原著对诸葛亮的描写有很多神秘迷信色彩。评书在塑造诸葛亮时,袁阔成认为首先要避免诸葛亮装腔作势,把他美化成神仙。比如,庞统死前,评书删掉了诸葛亮观星象的神秘预言。另外,对一些迷信的情节适当做了科学的解释。像对“借东风”就作了这样的解释:其实他既不会掐也不会算,那他怎能料事如神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知识渊博,一是熟谙世道人心。先说知识渊博:他在隆中苦读、躬耕,学到并积累了很多书本的和实践的知识。他知天文晓地理,能比较准确的预测天气。通过观看星云的变化,知道什么时候有风什么时候下雨,这些别人不太注意的东西,他都能运用起来,一般人就觉得很神奇,就连大都督周公瑾都觉得此人了不得,一定要除掉他。再看熟谙世道人心:了解人情世故,把握对手的心理,是他出奇制胜的基础。特别是“空城计”,诸葛亮正确分析了司马懿的心态,想出了弹琴退兵的计策。评书与小说不同处在于,强调诸葛亮当时心情也是相当紧张。为此,袁阔成给诸葛亮设置了这样一个细节:在琴匣里放上一把剑,很巧妙地传达出诸葛亮的复杂心理:有这把剑,能避免心慌手抖弹出来的音不准,才能迷惑司马懿;同时他也下定决心,若司马懿冲进城来,他就在城头自刎,诸葛亮不能当俘虏哇!这样一改,诸葛亮神化的色彩就淡了,他跟常人一样,危险关头心里也害怕,他不是神,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满足了听众对诸葛亮的接受心理。

三、近人情与不近人情,探秘诸葛亮性格弱点

赤壁大战点将截营、巧占荆州、七擒孟获,可谓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可是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垒,棋逢对手。司马懿拒不出战,令诸葛亮大伤脑筋。尽管空城计、妆神割麦、火烧上方谷、五丈原撤兵,他都比司马懿棋高一着,然连年动众伐魏,出师未捷身先死,原因主要是,每当取得重大胜利时,总有各种原因破坏他的战略计划,功败垂成,在这中间也暴露出诸葛亮性格弱点——近人情与不近人情的矛盾。

评书在这方面,重点探讨了他对待马谡、苟安和魏延的态度。

用人失误。评书几次讲到马谡深得孔明的赏识与喜爱。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与孔明私交甚好;马谡熟读兵书智谋过人,尤其是在孔明平南亲征出发时,评书里讲到马谡深情款款相送,和孔明探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大战方略,与孔明不谋而合;而且马谡认为,南方要不平定,北伐中原就有后顾之忧;平南只有让南王心服,北伐中原才能有巩固的后方。这样的见识,更让孔明觉得孺子可教。孔明把街亭交给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既有出于培养年轻人的考虑,也有对马谡的偏爱,表现了诸葛亮很有人情味的一面。但是,近了人情,却不料失了街亭。他为了整肃军威,杜绝违反军令,临阵败逃,不顾蒋琬等人的说情,挥泪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悔不当初,没听刘备临终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用兵如神的诸葛亮也不能避免用人失误的问题。

得罪小人。俗话说,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诸葛亮对贪酒贻误军粮的苟安,处以斩首,却因杨仪说情(苟安乃托孤重臣李严所派,杀他的话,是不给李严面子)而免他一死,杖打八十。打得苟安心生怨愤,叛投司马懿后回蜀国散布丞相谋反,刘禅急招大军返蜀,北伐功亏一篑。袁阔成说:要是杨仪不讲情的话诸葛亮不就把他杀了嘛!他保了苟安,那在诸葛亮施杖刑时你倒是提个醒,像这样的小人,把他打急了,他投了魏……这表面上是埋怨杨仪,实则是对诸葛亮讲人情又没讲到底,对小人的人性弱点掌握不够进行反思。

不近人情。魏延杀韩玄献长沙,投奔刘备时,诸葛亮就要把这个不忠不义之人杀掉。魏延与诸葛亮一生追求的忠义崇高人格相悖,虽然他的军事才能突出,勇武超强,但脑后长有反骨,再加上为人自负高傲,好大喜功,素来不得诸葛亮信任。子午谷奇谋在一向谨慎小心的诸葛亮看来是弄险,如果子午谷一旦有埋伏,那么数万蜀军将重蹈刘备夷陵之战的覆辙,元气再次大伤实伤不起,诸葛亮万万不敢再拿举国之兵去冒险,所以思虑再三拒绝了魏延的建议。由此,魏延对丞相心怀不满。但是,孔明坐镇之时,因为畏忌,尽管偶有牢骚,但他并不敢轻举妄动。孔明为防后患,临终设计斩杀了魏延。袁阔成在魏延死后补充了一段点评,十分中肯。说魏延投刘备是真心实意的,只是投不逢时,以至于为救黄忠杀韩玄献长沙。魏延从投刘备时起就一直辅保刘备,保了刘备又保刘禅,忠心可鉴;刘备对他也很放心,封他汉中太守,守住西川的门户要地。魏延不管是六出祁山还是七擒孟获,总是一马当先。当先锋就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断后呢,哪怕自己剩下一支孤军,也要保护大队人马安全撤退。守城也好救援也好,无数次单刀匹马闯过重围。那怎么落这么个结果呢?这可就怨他自己啦。平素他就居功自傲,爱争权夺势。这次诸葛亮一死,他立刻就想要接替丞相的大事。那么杨仪把这个事情接过去了,他对杨仪不服气,认为杨仪没本事却代理丞相大事,他就反了。可是你再不服杨仪,你也不能反呐。再说这是什么时候啊?丞相刚刚死去,你得顾全大局呀。这么一闹腾,人家曹魏要来个乘虚而入,这西蜀国不就完了嘛。你魏延身为一国上将,哪儿能办这种事啊。所以落得一个身首异处啊。这段点评客观地评价了魏延的功过是非。但是,在这里袁阔成把刘备父子对待魏延的放心、肯定(刘禅因其生前屡立战功,下令厚葬魏延)与诸葛亮始终怀疑、心存隔阂暗中形成对照。诸葛亮不近人情的性格弱点也被显示出来。

总之,评书《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性格呈现复杂化特征,并且有意弱化了诸葛亮的神秘性,而且,他身上不可避免地也有弱点,他是活生生的人。

猜你喜欢

马谡孔明评书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我爱孔明锁
检查(短篇)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
马谡失街亭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