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市农家书屋服务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2019-01-27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225127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扬州市书屋农家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225127)

一、扬州市农家书屋现状

1.覆盖率情况

为了推进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规划专门的地方作为农家书屋活动的场所,而且每年对每个农家书屋的经费投入不少于4000元,为农家书屋的运行打下坚实的物质保障。如邗江区农家书屋的图书采购、编目及配送由区图书馆负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图书配备的质量。

2.教育资源服务情况

农家书屋的出现,使得农村儿童的教育渠道、资源更加丰富。高邮柳堡镇社区倡导“绿色阅读文明上网”的健康理念,让农家书屋成为孩子的暑期乐园。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民阅读意识影响,特别是偏远地方的农家书屋的读者人群主要针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但儿童在农家书屋免费获得学习培训的机会的机会较少。随着农村的发展,村民不再局限于对衣食住行的追求,而更期待精神文化的浸润。

3.阅读推广活动情况

农家书屋的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的基层推广平台,通过推广活动可以让农村居民更多更广泛的参与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农家书屋阅读推广活动状况呈现城乡结合部、小区的书屋运行效果优于偏远郊区的农家书屋。扬州市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农家书屋制度健全、图书种类丰富、基础配套设施健全,运行效果良好。如邗江区蒋王街道和月社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平山乡丁魏村、宝应县安宜镇罗巷社区等农家书屋,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521个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江都区滨江新城新和村农家书屋入选。

4.转型中的农家书屋

以互联网、物联网、RFID、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为载体的智慧科技和智慧服务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创新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和创新服务,图书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农家书屋在这场革命中也不例外。数字资源的大量增长使得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为了满足数字阅读的需求,江都区樊川镇圣禾村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移动图书馆”,既是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提供阅读服务的有效尝试,也是农家书屋迈入物联网的全新尝试。

二、扬州市农家书屋运行中的困境

1.供需不匹配

农家书屋在建立初期好多书刊比较陈旧,有的是社会捐赠而来,有些知识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产、生活所需,激发不了阅读兴趣。农家书屋的图书采购是要统筹考虑村镇的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同时兼顾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等等,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农民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的需求。

2.缺乏专职管理人员

目前扬州市农家书屋管理人员90%基本上是由村干部成员兼任,是书屋的义务管理者。由于身兼数职,工作精力有限。首先书屋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上班时间书屋开放,下班时间书屋关门。造成居民下班想去阅读而书屋已经关闭的局面。扬州市部分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率偏低和此也是有一定关系。长此以往,去书屋的人会越来越少。其次村干部管理人员不清楚图书的具体情况,无法针对图书开展相关的推荐活动,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这是更需要书屋管理者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阅读方法的引导,有效的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分层次的培养农村居民的阅读习惯。

3.数字资源建设滞后

据调查2018年三成国民听书,有声阅读增长较快,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听书的渠道较多,最主要的是移动有声APP平台。想要缩短城乡居民的阅读率和阅读量,需要加强农家书屋的数字资源建设。扬州市农家书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完成了数字化的升级改造,有的和高校联合,资源共享。大部分的农家书屋基本配备了计算机,但是没有相关数字资源作为支撑,数字资源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在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可以把农家书屋纳入进去。

4.经费不足

扬州市农家书屋运行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经费渠道单一。除了中央财政按照每个书屋2万元配置标准,剩余部分由地方财政部门给予统筹安排。纸本图书更新、数字资源建设、智能设备的投入等等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由于经费来源单一,农家书屋资源、阅读推广活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扬州市农家书屋可以尝试借鉴其他优秀农家书屋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多元的资金渠道,保障书屋的发展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三、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的策略

1.精准对接服务对象需求

扬州市农家书屋的图书虽然会更新,基本都是统一配置的,补充途径单一,容易造成供需关系不配备。特别是80、90后作为新时代“农民”,他们有较高的知识背景对美好生活有迫切的需求。书屋文献资源的配置应该从广泛性逐渐向科学性、针对性转变,有的放矢地配送优秀出版物,从全面铺开建设到注重发展、提质增效上来,深入探索百姓点单服务模式。农家书屋可以和新华书店、出版社等联系进行现场选书,对中学生、年轻人可以尝试通过“两微一端”等进行网上选书,让服务对象成为出版物配备的主角,确保配备的出版物适合他们的阅读新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要;其次可以和高校合作,扬州市高校文献资源丰富,且每个高校馆藏重点不同,特别是职业学院的馆藏对于指导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比较有针对性。以此保障书屋文献资源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扬州市大部分农家书屋都是和村镇服务中心在一起,造成离服务中心较远的居民去书屋的几率较少甚至不去,书屋辐射范围不是很广。鉴于此现象,可以实行一屋多点即在村里人流量较大的超市或者书报亭设立阅读点,让书跟着人走,方便群众借阅。

2.提升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服务能力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打通农家书屋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不仅是书屋的“看门人”,更是农民读书的“引路人”。扬州市农家书屋应该在管理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还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定期培训、考核。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但这些无法从根本解决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困境,扩宽管理人员的来源无疑是农家书屋最直接、最迅速的人员补充方式。同时可以引入具有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协助农家书屋的管理。

3.构建农家书屋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是农家书屋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短板。目前扬州市农家书屋都配备了电脑终端,大多数仅作为上网的工具。有60%的人把上网聊天、交友、购物作为网上的活动,仅有15%左右的居民上网阅读电子书。数字化平台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进优质的数字资源,如电子书、电子阅报机等等。当然也可以共享高校资源。高校不仅有丰富的纸质资源,还有大量的电子文献,地方特色数据库也是高校的馆藏体系之一。扬州大学图书馆组织各方力量建设了扬州文化典籍库、扬州文化数据库等7个自建特色数据库,扬州市职业大学建有扬州工艺美术专题特色数据库。通过联盟建设,可以实现地方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就是建设有具有乡村特色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平台的内容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贴近,结合村风民俗、产业结构,及时传递民生关注的热点。平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信息素养水平,平台界面简洁,可操作性强,通过集成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技术,不断丰富资源。

4.全面拓展农家书屋的服务领域

农家书屋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随着乡镇的发展,农家书屋的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农家书屋的服务领域也应随之扩展,除了传播文化以外,还应该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培养乡村人才等功能,真正发挥“家门口的图书馆”“致富好帮手”“孩子们的精神乐园”的作用。

农家书屋”结合“一村一策”,各村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创新,改变阅读环境,增加功能,打造“网红”书屋,吸引更多年轻读者,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一个小亮点;和社会组织合作,定期举办公益讲座或技能培训;引入“慕课”,扩宽村民学习途径……

四、结语

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变传统思维,探索农村人们与公共文化空间、与文化之间,寻找更为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互动方式,推动农村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气质的涵养。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提升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猜你喜欢

扬州市书屋农家
扬州市深化“红丝带”经验做法推进有奖举报工作
扬州市新举措助力新安法 新矩阵打造好氛围
西江月·农家早春
篽箖·上野书屋
大树里的小书屋
南朝古道场 淮东第一观——记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望晴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