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南音对闽南音乐的影响

2019-01-27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35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南音闽南曲子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 350000 )

南音是一种流行于我国福建省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古老民间乐种之一,它以标准的泉州腔的闽南话说唱,又称南管、弦管、南曲、南乐等。关于南音的准确产生年代,学术界尚未取得较一致的看法,但闽南、以及台湾、东南亚各地的南音社团均供奉、祭祀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南音音乐中还保留有部分唐宋时的古乐,据此,不少学者认为南音的产生年代,应为北宋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音乐的活化石”。

南音的音乐,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指”是一种有词、有谱并附有南琶(横抱琵琶)弹奏法的曲子。后南音的弦管先生又将若干同宫调、旋律优美、且广为流传的曲子归为一类,编成“套曲”,作为器乐曲进行演奏,称“指套”。南音中的指套现存48套,每一套的唱词均为叙说一、二个故事,大都由引子、正曲、尾声组成,或不用引子,或不用尾声。每一指套均包括南音中优秀的曲词、曲调和滚门。滚门是包含有一定特性的音乐材料,如调性、调式、格式、节奏、以及具体的曲牌系统。“谱”是没有唱词的器乐曲,以南琶、洞箫、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乐曲都有一个主标题,且每套的各乐章又有次标题,表达该乐章的内容、情感。“谱”的音域较宽,且有一定的演奏技巧,有一定的演奏难度。“曲”,又称“散曲”,是有歌词的乐曲,歌词内容大致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散曲节奏徐缓,风格古朴幽雅、深沉秀美,低徊婉转。曲的名称一般取自歌词的开头几个字,如[恨冤家]取自开头的“恨冤家,恨冤家”,[望明月]取自开头的“望明月,如镜团圆”,现存南音“散曲”共约2200多首。

南音产生之后,又随着闽南人的外迁而传入台湾、东南亚,至今台湾各地、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各地,都有南音的社团在活动、演出。此外,南音在其发展过程,又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影响着闽南地区的其他音乐形式,如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歌舞音乐和宗教音乐等。下文谨就此作进一步的论述。

一、南音对闽南戏曲的影响

被称为福建“戏曲之乡”的泉州,在多元文化背景融合下形成的戏曲种类繁多,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等,在戏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南音对其它闽南戏曲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1.南音对梨园戏的影响

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地区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区,在梨园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南音的影响。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分,大梨园指其演员均为成年人,小梨园的演员则均为儿童。但不论是大梨园还是小梨园,其唱腔均以南音的 “曲”为基本唱腔。如大梨园中,表现粗犷、豪放、朴实、诙谐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曲子,表现悲怆、苍凉、稳重情感的唱腔,多用南音中的[二调]、[大倍]、[中倍]等滚门中近百个曲子。小梨园的唱腔也多用南音,如[倍工]、[中倍]、[长滚]、[中滚]、[短滚]、[长潮]、[中潮]、[短潮]、[锦板]、[相思行]等滚门中的上百首曲子都是小梨园常用的曲子。南音曲牌是梨园戏曲牌的基础,不过,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南音节奏以舒缓为主,而梨园戏唱腔的节奏,须随剧情的变化而变化,故梨园戏在吸收南音音乐的同时,又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主要有:(一)改变节拍。如南音[年久月深]的节拍为8/4转4/4,而梨园戏的《陈三五娘》借用此曲时,将节拍全部改为4/4,以便使节奏更为轻快。(二)减少乐字和润腔。如南音的[移步游赏]一曲,乐器在演奏中有加花,唱者演唱中有润腔,而梨园戏在采用时,为加快乐曲速度,将加花、润腔全都删去。(三)改变唱词内容。如梨园戏在采用南音[有缘千里]时,将唱词内容加以改变,原唱词内容为相思、感伤,而改变后的唱词,改而为爱恋、誓约,由于内容改变,必然导致某些乐句的改变。其他如改变调式、改变南音中散板的附属作用,而将其上升为独立的唱段、调整音乐结构等,都是梨园戏在采用南音“曲”的同时所作的改造。此外,梨园戏除了在唱腔中借用南音唱腔外,还在不少的场景音乐中,或借用南音的“谱”,如梨园戏的[南澳折]曲就是借用南音“谱”[四静板]中的第四支曲子;或借用南音的“指套”,如梨园戏《梁浩》的《拜公训子》一折的场景音乐,就是借用南音指套[春今卜返]中的第二支曲[启公婆];梨园戏《周怀鲁》中《对镜》一折的场景音乐,就是借用南音指套[一纸相思]的第三支曲子[出庭前]等。

2.南音对高甲戏的影响

高甲戏是流行于泉州地区、厦门地区及部分漳州地区的以闽南话说唱表演的又一闽南戏曲。它是在闽南民间化妆游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清代中叶,因其演员多身穿盔甲、在高台上演出,故称高甲戏。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大气戏、生旦戏、丑旦戏三种,但不论哪一种,其唱腔音乐、场景音乐,都受到南音的影响。大气戏即以演三国、水浒故事为主的武戏,武戏场面宏大、慷慨激昂,这与婉转缠绵的南音大异其趣,但也照样借用南音音乐。如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卢俊义为剧情、情节的《大名府》中的《劫法场》一折,就演唱南音的一些散曲,如[玉交枝]、[将水令]、[水车歌]、[水龙吟]等。至于生旦戏,演的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与南音散曲的内容、情感更是相近,借用南音音乐的现象更是普遍,如《英台山伯》、《孟姜女》等戏中,用了[福马郎]、[北调]、[北青阳]、[短滚]等曲子;就连与南音没什么关系的某些丑旦戏,也借用了南音中“谱”的[阳关曲]中几个[叠]的曲子,如[一叠·折柳吟]、[二叠·进酒歌]、[三叠·阳关曲],至于场景音乐借用南音“谱”的现象,也较常见。在高甲戏的曲子中,有三十多支曲子是借用南音的,特别是南音中比较轻快、活泼的曲子,如[双闺]、[福马郎]、[望远]、[玉交枝]、[将水令]、[寡叠]、[北叠]等,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流行的,如[慢头]、[水车歌]、[相思]等。与梨园戏一样,高甲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也会根据剧情对南音音乐加以改造。主要有:(一)保留主旋律,简化曲谱。南音的曲谱有的比较复杂,高甲戏引用时,为适应剧情需要,而加以简化。如高甲戏《孟姜女》中的[伊说]唱段在借用南音[福马郎·秋天梧桐]唱段时,就将曲子加以简化,所作的简化是十分明显的。(二)改变调子。南音音调柔和、低沉,多用C、D、F、G四调,高甲戏音调高亢、嘹亮,故在借用南音时,多将调子改为bB 、bE 、bA 调。(三)改变节拍,压缩节奏。南音常用的节拍有16/4 、8/4 、4/4 、2/4,高甲戏在借用南音时,不用16/4节拍,增加1/4节拍,以增加强拍的反复次数,或将两小节的4/4压缩为一个小节,音符不变,节拍改为2/4,从而大大压缩节奏。(四)增加帮腔。南音演唱形式,只有独唱、对唱,而高甲戏在引用时,又另加帮腔,以加强气氛,补充情绪。

3.南音对提线木偶戏的影响

泉州的提线木偶戏是享誉海内外的木偶戏,那神奇的表演,曾博得无数观众的倾倒、喝彩。不仅如此,该戏的音乐也颇有特色。提线木偶戏的音乐,人称“傀儡调”,属于曲牌体音乐,流传至今的曲牌共有三百多支,其中有不少是从南音借用来的,如属于指套之滚门曲牌的有[相思引]、[剔银灯]、[北青阳]、[扑灯蛾]、[锦衣香]等;属于散曲的有[福马郎]、[王交枝]、[双闺]等;作为场景音乐的有[梅花操]、[阳关三叠]、[锦答絮]、[南澳折]等;还有[山坡里]、[生地狱]、[四季花]、[集贤宾]、[驻云飞]等,南音曲子也经常为提线木偶戏的音乐所借用。不过,提线木偶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同梨园戏、高甲戏一样,为适应剧情,也对南音音乐作了一些改造:或加上前奏、间奏、尾奏、散板音乐;或改变节拍,改变调子,增加叠句等;但改造的幅度不如梨园戏、高甲戏大。

4.南音对布袋戏的影响

流传于闽南的南派布袋戏的音乐,也吸收了不少南音音乐。如属于指套之滚门曲牌有[相思引]、[锦板]等,属于散曲的有[福马郎]、[玉交枝]、[中滚]等,其他如[驻云飞]、[带花回]、[水车歌]等,也是南派布袋戏曾用过的南音音乐。与提线木偶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有所改造一样,南派布袋戏也对所借用的南音音乐作了改变节拍、改变调子,增加散板、前奏等改造。

除上述外,由闽南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竹马戏,其音乐也借用不少南音音乐。竹马戏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南音的曲调为主,其演出的剧目,如《王昭君》、《陈三五娘》等,也是以南音的唱腔为其主要唱腔,其场景音乐也借用南音中的“谱”。

上述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南派布袋戏、竹马戏在借用南音音乐时,有的也采用南音的乐器,如南琵、尺八(洞箫)、二弦、三弦等,从而更增添了南音的风格。

二、南音对闽南民间曲艺、歌舞、及宗教音乐的影响

1.南音对闽南民间曲艺音乐的影响

锦歌是流行于闽南的漳州市区和东山、云霄、平和、南靖、长泰、龙海、诏安、漳浦、华安等地的一种曲艺音乐,它是在闽南民歌、民谣的基础上形成的,出现于宋、元之际,至明代而渐趋完整。在锦歌的发展过程中,受到闽南各种音乐的影响,其中南音的影响是较为突出的。锦歌有三大流派,即亭字派、堂字派、盲人走唱三派,其中亭字派主要流行于漳州、厦门等市区,故受同是曲艺的南音的影响最深。此派先是用南音的乐器伴奏,如用南琵代替原先使用的月琴,加上洞箫(即古尺八)、二弦、三弦等乐器。接着,他们又用南音的调名称原先的锦歌调名,如用“五空管”(即C调或G调)取代原先的“丹田调”,称“五空仔”,用“四空管”(即F调)取代原先的“七子仔”,称“四空仔”。再接着,他们或直接将南音曲子移植过来,如[望吾乡]、[北叠]、[福马郎]、[抱胜]等;或在某些锦歌唱段的末尾加上南音的曲子,名为“曲爿”,如锦歌唱段[妙常怨]的末尾四句为“日来思君,暝来思君,枉我暝日此处思想有这十二时”,这四句就是采用南音散曲的[玉环记]中的一段曲谱演唱的。此外,锦歌还吸收某些南音音乐中的“谱”作为器乐曲,用于各种场面,如[清夜游]、[八板头]、[折采茶]、[金扭丝]、[西湖柳]等。锦歌中的堂字派主要活动于县乡,盲人走唱主要活动于乡村,这两派受南音的影响较少。

笼吹是流行于泉州一带的另一种曲艺形式,属鼓吹音乐。之所以取名为“笼吹”,是因为笼吹艺人外出演出时,多将乐器放置于一雕刻精美的红色箱笼中,演奏时多奏鼓吹乐曲,故名笼吹。笼吹的曲谱有南谱、北谱之分,北谱用北方传来的曲谱,而南谱则多用南音的曲子,且与南音一样,也将曲谱分为指、谱、曲三部分。南音的风格原本较舒缓、幽雅,但笼吹音乐演奏时,除了用南音的洞箫、二弦、三弦外,还另加大唢呐、小唢呐,以及鼓等打击乐器,故演奏的效果极其雄壮、豪迈,与南音原本的风格迥然不同。如笼吹演出形式中的“南十音”,即由十人用大、小唢呐,另加打击乐,吹奏南音曲子。

2.南音对闽南歌舞音乐的影响

闽南地区是一个民间舞蹈兴盛的地方,据统计,各种各样的舞蹈约有上百种,主要且常见的就有三十多种。这些舞蹈,或因各种各样的宗教祭祀而舞,或因五花八门的民间习俗而舞,或因形形色色的民间故事而舞,这些舞蹈的伴奏音乐,或多或少都受到南音的影响。比如流行于泉州、晋江、漳州、龙海、漳浦、同安等地的各种“车鼓舞”,大多以具南音风格的[花草曲]、[百花草]、[病囝歌]等伴舞;晋江一带的“跳鼓舞”,则直接用南音的[直入花园]、[南澳折]、[水车歌]、[玉交枝]等曲子伴舞。以反映潘必正、陈妙常爱情故事为内容的“鼓队舞”,则以南音指套[记相逢]中的[霏霏飒飒]、[且去禅房]等曲子伴舞。又如以粗犷、豪爽著称的“拍胸舞”,也用南音的[三千两金]伴舞,伴奏的乐器也用纯南音乐器:南琵、洞箫、二弦、三弦,另加打击乐,形成刚柔兼济的风格。流行于晋江、南安、同安等地的“彩球舞”的伴奏音乐,分为乐曲与歌曲两种,乐曲用梨园戏、高甲戏的乐曲伴奏,而歌曲则用南音中较为活泼的[潮叠]、[孤栖闷]、[直入花园]等。再如,以王昭君和番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竹马灯舞”,则以南音音乐和民间小调伴奏,如[十花串]、[十二生肖]、[水车歌]、[打花鼓]等曲子。此外,祈求天公早赐贵子的“转灯角舞”以南音曲子[十音]等伴奏、表演昭君出塞的“幡会舞”以南音[听见雁声悲]、[出汉关]等伴奏,都是这方面的事例。

3.南音对闽南宗教音乐的影响

南音不仅影响到闽南地区的戏剧、民间曲艺、歌舞,而且还影响到闽南地区的宗教音乐。闽南是佛教盛行的地区,泉州的开元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就是明证。闽南地区寺院中做佛事所用的音乐,有本地调、外江调、福州调、印度调等,其中本地调用的是闽南本地区的曲子,而南音是闽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音乐,因而自然会影响到佛事的本地调的曲子,如佛事曲子[孔雀经]就是从南音曲子[塞叠][长潮五开花]演变来的;有的佛事音乐则直接用南音曲子,如闽南佛教在观音生日、成道日、涅槃日都唱、奏南音曲子[南海观音赞]。闽南道教在借用南音音乐方面,比佛教更进一步。道士在做法事时,大量吸收南音曲子的音乐元素,有的则直接标明用哪些南音曲子,如[福马郎][玉交枝][北调][寡北][潮调]等,只是在运用时,减少南音中的装饰性的润腔,并加上叠字、衬字,将南音的舒缓的节奏改为紧凑活泼的节奏。

南音在发展过程,形成庞大完整的音乐系统,在明、清两代,在闽南各地,凡是能唱南音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南音因此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因而闽南的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宗教音乐等均不同程度受到南音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注:

①以下用作比较的曲子资料,转引自刘春曙著《闽台乐海钩沉录》第338、339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猜你喜欢

南音闽南曲子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闽南文化传承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李进杰的南音情
有风吹过
吹曲子
FATE, PLAY, LOVE
闽南渔村妈祖巡香蟳埔女盛装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