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我国体育态度的演变与文化自信

2019-01-25沈海伦

浙江体育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

沈海伦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1 体育态度与文化自信

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从这个窗口中可以窥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民风习俗的面貌。换而言之,通过研究体育的历史可以解读不同时期的我国社会的体育态度并从中窥探中国历代的社会演变,从中挖掘出体育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体育态度指的是群体对于体育所持的评价、倾向。它可以调节群体内人们对于体育项目的行为选择和思想倾向。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体育态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本文研究的体育态度是基于中国历代不同的社会特点、体育风俗、体育政策从而总结出具有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体育的评价和倾向。

习近平主席曾经说过:“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多中国华民族的的智慧结晶,指导者历朝历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面对这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众多的洋文化裹挟着新奇的外衣冲击着当下年轻人的思想,挑战着传统文化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挖掘我国历朝历代的体育态度,发挥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古代中国的体育态度及其影响

我国的体育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体育习俗,从而也形成了不同那个的社会面貌,影响着社会的演变。《周礼·保氏》中便有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说明早在先秦时期,射箭和御马就是君子必须的两项技能。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的加剧,许多诸侯国家展开变法运动,重武、强化运动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吴、粤之君皆好勇也,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在当时,吴国经济发达,《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可见,吴国国力之盛。随后,吴国重用伍子胥,实施变法,强调提高武力,更是在一系列战争中取得胜利,从东南一隅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北上与晋定公、鲁哀公黄池会盟,确立了自己霸主的地位。可见,在重武思想的影响下,吴国百姓身体素质较强,吴国国力强盛。

同样兴盛四海的唐代也极为注重体育。唐代历朝皇帝大多对体育抱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射箭好手。《贞观纪要》记载唐太宗“箭穿七札,弓贯大钧”。同时,唐政府的体育政策也大力推进了体育发展。公元702年,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兵部主持开展了第一届武科考试,从而拉开了中国古代武举的历史。这次武举考试科目包含了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各项体育运动都迎来了兴盛,民间运动盛行一时。杜甫在《清明二首》中描写清明时节的运动景象:年蹴鞠就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酉阳杂俎》内记载有荆州百姓郝维谅,曾在“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社会动荡时期,体育也受到了打击。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不安,愤世嫉俗、悲观失望的文人学士中兴起了一种消极颓废的思潮——玄学,兴盛于大江南北。因此,强调打禅静坐代替了原本的身体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以运动为主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而道家所宣扬的行气理论更将体育锻炼引入荒诞的歧途。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养身方式,并且创立了为世家大族腐朽生活所服务的“金丹道教”。

综上可见,我国古代体育活动历史悠久,且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体育思想和体育习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朝代越强盛时,其体育态度也越积极,人们对于体育活动也越重视;反之,当朝代越动荡,老百姓的体育态度也越消极,社会的体育文化氛围也随之淡薄。

3 近代中国的体育态度和社会演变

3.1 从“游艺”为主到强调竞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也随之输入中国,挑战着中国传统的体育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受“和”的思想影响,我国传统体育以“游艺”为主,竞争较弱。《论语·八佾》有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古代体育活动多发生在大型聚会、大型节日时,因此,这些体育活动观赏性强,多是为了供人玩乐,而竞争性差。近代之后,随着西方教育和近代体育的引入,人们在注重体育的健身作用的同时,也渐渐开始注重体育的竞争性。在传统体育赛事增加了许多西方对抗性的体育活动。赛马、足球、篮球、赛艇、自行车、越野跑等比赛项目纷纷出现在了各大通商口岸。同时,各大体育比赛也应运而生,形成学校运动会、城市运动会和全国运动会三级体育比赛体系。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了最早的学校田径运动会;1902年,天津举办了我国第一届城市运动会;1910年10月18日——22日,近代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行。

3.2 体育救国

近代中国,在列强入侵之下,不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存亡之际,各种救国图存的思想不断涌现,体育救国便是其中之一。许多有识之士提出,通过体育的“药方”来医治中国社会存在的“顽疾”,让中国走上富强的新道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提出“尚武精神”、“三育并重”。他认为“体操而外,凡击剑、骑马、蹴鞠、角抵、习射机枪、游泳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至资格”。梁启超提出要实行军国民体育,才能一扫中国的颓废局面,实现救亡图存。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系统地论述了什么是体育,体育的价值和如何进行体育运动等。首先,毛泽东指出“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是当时中国值得关注的现象,因此必须打破中国传统重德、智而轻体的传统思想,增强体育锻炼,“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毛泽东强调可以通过个体身体素质的提高来实现国家的救亡。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一直保持的游泳锻炼的好习惯。

4 当代中国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发展

4.1 提倡全民体育,鼓励体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在国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提倡全民体育,鼓励体育发展。1952年6月,毛泽东为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明确了体育的主体是广大人民。1955年国家体委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体育工作首先要求普及,绝不是不要提高。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的基础,没有提高,普及就失去了方向”,明确了将“普及和提高”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方针。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进一步加强全民体育建设。1995年,国家体委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由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这份纲要的发表有利于进一步推荐全民体育,形成全社会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系统地将全民健身领域进行规范,满足了公民的体育诉求。在这份条例中,国家将每年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我国首次将全民健身与节日联系起来。随后,2014年,国务院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和国家在历史新时期,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将有力地引领整个中国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4.2 发展学校体育,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 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推动下,一改传统教学重德行和才能,轻体育的传统,着力发展学校体育,推动体育教学的普及。1952年,教育部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计划》,明确规定我国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二年级必须都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两学时。为了确保体育教师的素养,1952年我国第一所体育专业学校——华东体育学院在上海成立;随后,1953年和1954年,中央体育学院、中南体育学院、西南体育学院等一系列体育专业高等教育学府相继成立,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输出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进入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进入蓬勃时期。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该条例明确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这一份条例的发布,对于我国体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200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各级学校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了体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5 弘扬中华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王瑞元,苏金在《运动生理学》一书中提到:“挖掘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夯实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基”。我国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态度正是我国独特历史的体现,是我国数千年来社会发展的结晶,与中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通过推广体育项目,讲述体育项目背后的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唤醒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大诗人杜甫形象描写了公孙大娘舞剑的飒爽英姿,也反映了盛唐时期文化繁荣的一个侧面。新中国首个世界冠军容国团留下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发了新中国的劳动者只争朝夕、建设祖国的热情。1981年3月20日夜,一场中国男排的大逆转引发了北大学子的深夜游行并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新时期,以李宁、姚明、刘翔等一代运动员为代表的体育明星,通过优异成绩不断引发社会关注,大大提升了国人的体育热情和爱国情操,也是民族复兴、文化繁荣的写照。

“礼之用,和为贵”。传统体育中也蕴含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和价值取向即是“和”。通过推广天人合一的传统体育在无形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懂得宽容、体谅、尊重他人。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当下,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已是在所难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将被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之中。因此,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对过去文明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文明的尊重,平等地对待其他新进文化,既不是自觉不如人,也不是盛气凌人,而是在友好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走自己的道路。因此,传统体育中的“和”的价值凸显出来。弘扬传统体育中的“和”文化,有助于我们摆正在当下全球文化交往中的姿态,明确自身的定位。

而历朝历代对于体育的不同重视程度背后反映出这个朝代的整体发展。体育兴则国兴。因此,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高度注重体育,增强全民体育建设,发展体育文化,不断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只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长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6 总结与建议

我国体育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孕育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反映出我们独特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国情。通过对历朝历代体育的习俗和态度解读,我们可以发掘其中优秀的光芒,指导我们文化自信的建设。为更好地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具体建议如下:

6.1 整理挖掘中国历代优秀体育文化,提炼文化自信的体育元素

无可否认,现当代体育的传播流行由西方主导,这充分体现了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东西方国力变化后在文化上的反映。但中华民族灿烂历史中有许多精彩的民族体育遗产,是民族强盛、文化繁荣时期的写照。整理挖掘中国历代优秀体育文化,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珍惜并推广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负责,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对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6.2 全方位提升体育建设各项水平,助力实现体育梦、中国梦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升。体育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得到加强,体育经济蓬勃发展。关注健康,投身体育成为人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选择,体育活动也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休闲方式。因此,每个人体育梦的实现也成为他们追求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和各级企事业单位要充分重视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各项体育文化事业,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培养,繁荣基层体育文化活动,满足各层次人民的体育需求,在体育层面助力实现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梦。

6.3 塑造中国体育形象,增强文化自信,为复兴梦加油

6.3.1 办好重大体育赛事,建设国家形象。举办重大综合性赛事和单项世界锦标赛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也是文化展示的机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办好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各单项锦标赛,推动我国各项建设,展示健康开放的国家形象。这对中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凝聚发展信心,积极追求民族复兴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6.3.2 建设体育形象,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越来越方便。健康正面的形象有助于一个行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氛围,反之会对行业造成重大冲击。建议体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宣传环境的新特点,规范行业的管理,树立健康的体育形象。要重视对明星运动员的教育引导,避免负面事件的不良示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体育行业传播正能量。使体育事业成为一个凝聚人心,激励上进,爱国奉献的窗口。不断加强人民对体育行业的认同,形成全社会对体育的积极态度。为文化自信做出体育贡献,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出体育的力量。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