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公共空间壁画作品的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2019-01-24何春柳夏洪波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9期
关键词:艺术工作者壁画选项

何春柳 邹 娟 夏洪波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1 公共空间壁画作品的调查问卷的目的

壁画艺术已有15000年的历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伴随着建筑与生活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更加广泛的艺术形式。为了探究壁画与时代的关系,也为了更好地了解公众与公共空间壁画作品的关系,科研项目组在重庆公共空间开展了一次关于公共空间壁画作品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重点调查人群主要为企业单位职工,大学生、退休职工、小区居民、地铁站候车人群等。

2 公共空间壁画作品的调查问卷的设计

2.1 问卷样本

2.2 问卷结果统计

2.2.1 样本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共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4份,无效问卷6份;在问卷中16岁以下共2份,17~28岁共35份,29~50岁共32份,50岁以上共27份,统计的有效问卷中男士51份,女士43份。

2.2.2 被访者身份

在有效问卷94份中,我们把对艺术有兴趣并尝试着学习绘画的人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人统称为基本与艺术无关的人群,将艺术类院校的在读生或者毕业生和艺术工作者统称为与艺术有关人群。与艺术有关共15人,与艺术无关共79人。

2.2.3 对“壁画”这个词的印象(多选)

在94份有效问卷中,选项最多的是(美丽而精致)、(古老且神秘)、(现代且有趣),数量分别是47份、45份、25份;

17~28岁较多选择(古老且神秘);29~50岁较多选择(古老且神秘)为主要印象;50岁以上较多选择(现代且有趣);与艺术有关的人更关注(古老且神秘)、(巨大且威严)、(美丽而精致)这几个选项;与艺术无关的人更关注(美丽而精致)、(古老且神秘)、(现代且有趣)这几个选项。

2.2.4 认为好的壁画作品应该具备的条件(可多选)

在94份有效问卷中,17~28岁的人选(体现时代风貌)、(地域特征)较多;29~50岁的人选(装饰性)、(地域特征)较多;50岁以上的人选(装饰性)、(教育意义)较多。

2.2.5 最常看见壁画的地方(可多选)

在94份有效问卷中,17~28岁的人关注(艺术展览馆内)、(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29~50岁的人关注(艺术展览馆内)、(地铁站,火车站等交通设施内)等公共空间;50岁以上的人更关注(地铁站,火车站等交通设施内)、(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壁画。

2.2.6 对重庆公共空间壁画作品设计总体评价

在94份有效问卷中,总体评价认为很好共10人,认为好共39人,认为一般共41人,认为差共1人,认为很差共3人;其中,17~28岁的人选择好较多,29~50岁的人选择一般较多,50岁以上的人选择一般较多;艺术工作者总体评价认为一般较多;非艺术工作者总体评价认为一般较多。

2.2.7 赞同重庆公共空间壁画作品的说法

在94份有效问卷中艺术工作者较多选择(总体没有体现重庆特色文化)、(艺术性很强)、(和当地特色结合不够紧密)这几项;非艺术工作者较多选择(艺术性很强)、(很好的体现重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很好的突出主题)这几项。

2.2.8 对壁画创作者的猜测

在94份有效问卷中,人们选择(具有多年艺术修养的艺术家)、(专业的画匠、工匠)、(在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艺术生)答案最多;有35人选择专业的画匠、工匠,其中17~28岁的人共12票,29~50岁的人共9票,50岁以上的人共14票;17人选择政府专业机构,其中17~28岁的人共2票,29~50岁的人共7票,50岁以上的人共8票。

2.2.9 是否被公共空间的壁画作品吸引并在作品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

在94份有效问卷中,选择有曾经被公共空间的壁画作品吸引8票,其中17~28岁的人共3票,29~50岁的人共4票,50岁以上的人1票;选择从来没有被吸引的共14票,其中17~28岁的人共6票,29~50岁的人共4票,50岁以上的人共4票;艺术工作者选择偶尔有这一选项最多,有7人;非艺术工作者选择偶尔有这一选项最多,有47人。

2.2.10 壁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否需要公众的参与

在94份有效问卷中,选择非常需要公众的参与的人有60人,需要公众的参与的有13人,不需要公众的参与的有7人,无所谓公众的参与的有14人;艺术工作者选择需要这一选项较多,非艺术工作者选择“需要”和“无所谓”两个选项较多;

17~28岁的人有23人,29~50岁的有23人,50岁以上的有13人选择了非常需要公众参与。

2.2.11 对壁画作品是否存在“过期”的主观判断

在94份有效问卷中,选择存在“过期”的问题的有18人,选择不存在“过期”的问题的有28人,选择没想过有“过期”的问题的有22人,选择“也许会”共15人,选择无所谓共11人;艺术工作者“存在”选项选的最多,非艺术工作者选择“没想过”选项选的最多。

2.2.12 是否期待交互性壁画作品

在94份有效问卷中,选择非常期待共23人,选择会期待共38人,选择不会期待共16人,选择无所谓共17人。

2.2.13 是否愿意表达自己对公共作品的喜恶与投诉建议

在94份有效问卷中,选择一定会共23人,选择应该会吧共38人,选择不会共16人,选择无所谓共17人。

2.2.14 认为壁画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多种可能性

在94份有效问卷中,17~28岁的人选(历史的熏陶)、(单纯的艺术体验)较多;29~50岁的人选(历史的熏陶)、(单纯的艺术体验)较多;50岁以上的人选(历史的熏陶)、(政治上的宣传)较多。

2.2.15 最后一道题是对印象最深的壁画作品的记录

在最后一道开放题中,17~28岁的人写的答案以美术学院、敦煌壁画答案为最多,29~50岁的人较多写景点、广场、学校,50岁以上的人写地铁、广场、学校较多,共有35人填写了这道题,59人没写或没有。

2.3 问卷结果分析

2.3.1 人物背景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集中三个年龄人群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我们特别注意采访了年轻的九五后代表着当今的大学生的群体。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也影响了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对艺术关注度较高的同学中,来自家庭的影响较多。家长的艺术引导也非常关键,尤其是母亲的角色相对更为突出。访问中,如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壁画的了解严重不,足大多数大学生群体认为壁画是古老形式且处于保持距离的尊重状态,这些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给他们带来了一种距离上的疏远感。

在调查中,29岁到50岁甚至50岁以上的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的壁画创作的关注度也较少,针对公共空间壁画作品有无公众参与必要的这一条即可以看到。在中青年主体中,赞同政治上的宣传以及历史的熏陶立场明显多于年轻群体对单纯的艺术形式的追求,90后的年轻人关注更多的是生活实用功能,而29岁以上的中青年关注更多的是空间的体量及传统意义的启示作用。

2.3.2 问卷结果总结分析

(1)公众群体审美教育亟待提高。

公众群体审美教育是指公众艺术素养的提高。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艺术欣赏水平相对公众的艺术知识较高。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校都非常注重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一些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科学家也都认为在事业的发展中,艺术素养具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创新思维发展,也可以更深地展现积极的审美态度,培养艺术直觉的敏锐及对丰富情感的形式表达力。

(2)城市与非城市的审美差距大于认知差距。

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审美首先来自于感知力,而感知力与受教育程度,艺术接触的多少,周边建筑发展、公共空间的整体设计水平都是密切相关的。来自城镇或未久居城市的公众对公共空间壁画感受仍以视觉或听闻为主,认知相对较少,感受力相对较低,而在公共空间中的主人翁意识非常薄弱。由于大学经常组织艺术社团,学生艺术活动或艺术节等建立了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大学生群体整体的艺术素养相对于大多数的公众而言普遍较高。艺术素养在城镇乡村的建设中仍是一种缺憾。

(3)公共空间壁画作品形式不够新颖。

公共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我们在城市中的广场、公园、商业步行街留意过壁画作品的人相对较少,这和如今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造成的社会信息爆炸但人民内在需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具有重要联系。公共艺术设计形式包括壁画,不能仅仅停留在艺术审美、文化传播、地域标志上,还要满足社会实用功能和社会公共互动功能的要求。壁画作品应该以更加新颖的形式走进公众,更多考虑到当下的主流人群的公众特征。本次的调查问卷中,17到28岁的人选择壁画“单纯的艺术体验”这一选项较多,说明了年轻一代对艺术形式多样性的真实要求。

(4)公众主体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空间的不断崛起,公共空间无法独立于商业空间而存在。本次调查关于“无所谓”的选项选择数量说明公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公众对公共空间无感甚至于无视。我国著名思想家李慎之先生说道:中国现在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人民的公民意识的差距。从自然人成长为一个公民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培育。只有完善的公民意识培育才能提升公民的素质,这才能有利于公共审美的提高,提升公众对社会公共空间的关注度。公民审美的培养方向与质量也关系到他们对公共空间是否产生正确的认知力与感受力,是否能进行更合理的评价。

3 总结

3.1 正确认识不同教育阶段审美教育的不同意义

审美教育在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因此审美教育不应该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中。无论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个阶段能够接受的审美教育,都有不同的理念与立场。比如,对于婴幼儿及儿童,审美的情感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感性的审美教育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到了少年、青年、中年阶段,作为成熟的个体向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应注意在公共艺术作品体现感知时代进步、展现科技水平、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等方面,满足他们更具理性的需求;对于老年阶段,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由的情怀也是这一阶段的审美教育特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此次调研当中,更多的老年人对于公园、广场的公共空间壁画关注更多,而年轻人对于商业空间地铁站建筑馆等关注更多。

3.2 给公众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

公共空间艺术作品需要提高公共的实践活动获得更多关注,并且在公共艺术传播过程中,不断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水平,然后再通过艺术实践创造普更高审美水平的艺术作品。公共空间受众与专业艺术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提高整体的公共艺术审美水平,因此公共空间应该添加艺术创作实践的机会。更多公共空间艺术作品,如可具有操作性的壁画,不强调艺术技能的训练,只是为了让公众更多的参与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提高艺术表达能力,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自身的互动性与创作性,使公众更好的感受艺术,抒发情感,在未来的公共空间中,应该增加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

3.3 正视主流人群的艺术敏感源及传播方式的新颖化

传播的方式过于单一,容易引起受众的视觉疲劳,也不利于艺术形式的进一步推广。关注艺术敏感的源头就是在公共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关注艺术信息以及传播媒介是否与主流人群受众的传播方式匹配。可以通过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碎片化手机传播等方式适应年轻的群体需要,得到更多关注的可能性。也可以尝试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变革和创新,用更新颖的视觉冲击力及传播方式提升受众的关注度,如在旧作品上用新技术翻新呈现。

4 对调查问卷的反思

此次调查问卷中,很多受访者由于对壁画的不了解决绝了这次调查,着实令人遗憾。我们也看到了公众对公共空间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本次调研缺少了一些关于学历、家庭、出生地、进入城市的时间、学科、受艺术教育的程度等相关调查,这些应该成为公共空间艺术调查的背景资料;无论是公共空间的壁画作品还是公共空间的其他艺术形式,都需要首先在公众对公共空间的正确立场的前提下谈及参与,谈及评价。我们期待更好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也期待更关注公共空间建设的公众主体的自我提升。

科研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749481)资助。

猜你喜欢

艺术工作者壁画选项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水利系统水文化专家和美术书法艺术工作者赴河北开展2020 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水利文化艺术走基层主题活动等
国有艺术院团党建工作的认知与思考
北朝、隋唐壁画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