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微血管显像技术用于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可行性探究

2019-01-21张春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微血管造影剂新生

张春光

(承德县医院超声室 河北 承德 067400)

动脉粥样斑块是脑卒中疾病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急性脑卒中的发生,已威胁到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已有临床研究表明[1]: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形成相关。因此,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分析超微血管显像技术用于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中的可行性,特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4年2月—2018年2月的86例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研究会同意。无精神病者、无造影剂过敏及其重症肝肾功能障碍者。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7.56±14.23)岁;动脉粥样斑块厚度(3~14)mm,平均厚度(6.12±2.67)mm。

1.2 方法

采用东芝阿波罗400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4~12MHz。患者取平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颈部。从颈总动脉开始,沿着血管自下而上横向、纵向扫查,选择合适的多个斑块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斑块的形态、部位、厚度及其回声。

超微血管显像:采用超微血管显像软件,同屏显示灰阶图像与图像双幅动态,观察斑块内有无新生管。一旦发现新生血管,采用频谱多普勒仪记录峰值流速及其频谱形态。

1.3 分级标准

超微血管显像技术对微血管的显示均呈现点状或者线状回声,将其分为0级、1级、2级、3级,0级:斑块内无强回声;1级:在斑块内可见1个点状的强回声;2级在斑块内可见1~2个点状以及短线状的强回声;3级:在斑块内可见多处点状及线状的强回声。

2 结果

86例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共检测出89个斑块,超微血管现象技术检测结果如表所示。

表 超微血管现象技术检测结果分析

3 讨论

颈动脉是动脉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且位置较浅,极易探测。新生血管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这些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已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2]:炎症反应可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同时新生血管会加重炎症反应。若患者血管内的压力增高,也会促使血管内皮的增殖。若患者缺血缺氧,也会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内形成新生血管后后,将直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导致心脏血管事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迄今为止,临床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方法较多,如:CT、MRI、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其中CT与MRI在观察斑块解剖位置上有着较大优势,但无法评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限制了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及测量斑块形态、回声及数量、厚度,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但无法准确及客观判断斑块是否稳定,尤其是低回声、等回声的斑块。加上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较细,较低血流速度,常规超声将难以检测。超声造影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重要手段,但该技术属于有创检查,加上超声造影剂费用较贵,不适用临床基层医院。因此,急需寻求一种新的检测手段提高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率。

超微血管显像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新技术,可有效捕捉到低速血流,且不需要使用造影剂,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方便[3]。既往研究表明,低回声斑块内脂质含量高,易发生斑块内出血,从而引起脑卒中发生。本组病例结果显示,低、等及混合回声斑块均可能有新生血管,是容易导致脑卒中的易损斑块。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超微血管显像技术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与超声造影结果一致性良好。SMI 技术具有无创、经济、实时观察、可重复等诸多优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超声造影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更容易为患者接受。但由于超微血管显像的观察对象为斑块内的超微血流,所以对操作手法要求较高,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甄别细小钙化等干扰因素。在本次研究中,与以往学者研究不同的是,加入了O级斑块,进一步提高了诊断准确性。由于超微血管显像技术受到钙化斑的影响,仅仅利用造影剂显示斑块内滋养血管的数量,无法辨别是成熟滋养血管还是新生滋养血管。在后期研究中,应扩充研究样本,进一步明确血管是新生还是成熟血管。

综上所述,超声微血管显像技术可用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后期,应不断深入研究,使其成为检查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微血管造影剂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新生娃萌萌哒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IMP3在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