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研究

2019-01-21霍会芹李正宏杨晓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动脉瓣室间隔内径

霍会芹,李正宏,杨晓敬

(北京市健宫医院 超声科 100000 北京)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疾患,主要发生于膜部或膜周部,占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20%~3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心脏畸形并存[1]。传统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是传统的治疗方式,但因其创伤大,且需要心脏停搏及体外循环,对手术操作及设备配置都有着极高要求。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以其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了众多医师的亲睐[2-3]。目前用于评价微创手术效果的方法很多,本研究采用超声多普勒来评价术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其结果可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2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0.5~13岁,平均(7.6±2.2)岁,体重5.90~30.10kg,平均(20.25±5.3)Kg,室间隔缺损直径(6.1±1.7)mm。

纳入标准:年龄≤14岁;入院后行2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膜周型VSD,直径在4~8mm;缺损边缘距离主动脉瓣下缘大于2mm;术前血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心内畸形或影响手术效果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内赘生物形成等;有凝血机能障碍或无法接受抗凝治疗。

1.2 仪器设备

荷兰飞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膜周型VSD封堵器及输送系统。

1.3 手术方法

静吸复合麻醉成功后,将超声探头缓慢放置到食道内,距口腔10~40mm处,观测VSD的位置及大小;于胸骨下端切开,超声引导下在右心室前壁标记穿刺点,并在穿刺点外周做双荷包线,肝素化后以套管针穿刺,顺导丝进入右心室并经室间隔进入到左心室,顺入穿刺鞘管后撤出导丝,将封堵器送入左心室后释放左室面伞盘,适当回撤鞘管使伞面与左室面充分贴紧,然后推出右室封堵伞紧贴右室面,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是否影响周围瓣膜活动及残余分流情况。满意后释放封堵伞,撤出鞘管收紧荷包缝线,置入引流后逐层关胸[3]。

1.4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时,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血管壁内径、瓣膜处血流速度、无术后残余漏等[3]。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不同时间点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当P<0.05时判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6.8±15.3)min,术中出血量(39.7±7.1)ml,机械通气时间(4.1±1.6)d,住院时间(5.3±1.7)d。随访时间15~46个月,平均(23.5±5.2)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现象。

术后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而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则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较治疗后1个月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不同时间点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变化情况(x-±s)

3 讨论

VSD的治疗方式一般包括传统开放外科修补术及经导管的介入治疗。开放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多,恢复时间长,且体表瘢痕会对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长远的影响。随着小儿心脏外科介入技术的长足发展,各种微创器械逐步得到临床应用,经下肢血管的心脏介入手术亦逐步得到开展,但由于室间隔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毗邻心脏瓣膜系统和传导系统,因此,经血管的介入操作风险较高。此外,低年龄患儿的血管口径较窄,经血管封堵术有时难以顺利实施。

此背景下,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应运而生,该术式融合了心脏直视手术和经皮导管介入技术的优点。术中将超声探头放置到心脏后方的食管内,中间夹杂的组织较少,所发射的超声波具有极好的穿透力,而且声波的能量衰减少,术中可以清晰的动态观察到心内结构、导管及封堵伞的位置图像,规避了开放手术中视野狭小等因素对操作产生的影响[4]。胸骨下方的切口仅为1.5cm,兼顾了通道建立的便捷和机体创伤的控制。在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因身体耐受性问题而终止手术的病例;手术时间(66.8±15.3)min,术中出血量(39.7±7.1)ml,机械通气时间(4.1±1.6)d,住院时间(5.3±1.7)d,均明显低于贺延法等[3]所报道的开放式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相关数据,这充分显示出经胸微创封堵术所具有的优势。

笔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现,术后患儿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而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则显著升高,且术后6、12个月时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较治疗后1个月时显著降低,这说明伞状封堵器对缺损处的封堵趋于严密,不仅能较好的降低新发主、二、三间瓣反流及术后残余反流的发生,提高心脏的输出效率,降低左心房负荷和压力,逆转左心房心肌肥厚和心房扩大这一病理改变,还可以促进肺主动脉瓣及主动脉瓣功能的恢复,从而显著改善心脏功能[5]。

猜你喜欢

主动脉瓣室间隔内径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2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动脉瓣下狭窄的再次手术
超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分析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心得体会及临床价值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
主动脉瓣环扩大联合环上型生物瓣膜替换治疗老年小瓣环主动脉瓣狭窄的近中期结果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七氟醚对小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