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地质资料工作宣传新思路

2019-01-18贾丽琼孔昭煜高学正

中国矿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公众馆藏资料

贾丽琼,孔昭煜,高学正,王 梁,石 巍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2.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100037;3.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北京 100055;4.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地质资料作为地质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地质工作最直接的成果体现。地质资料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是地质工作成果对外进行服务最直接的渠道与窗口,是地质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经济与工程建设的大力发展,地质调查工作的不断转型与升级,社会各个方面对于地质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作为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接收、保管、开发地质资料,对外提供资料服务等重要的职能工作。

地质资料服务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是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质资料工作的良好发展需要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和广大地质工作者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若要获得持续不断的重视与支持,就需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努力做好地质资料的宣传工作,让人们认识到地质资料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为例。近几年,全国馆在馆内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比较瞩目的工作成绩,馆藏纸质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全部完成[1-2]、智能地质资料库房的建设完成、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与委托保管制度落实[3]、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建成运行[4]、公开版地质资料的研制并对外提供服务[5]、“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地质资料展、“中国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百年地质图艺展”“跋涉者之歌——纪念陈梦熊院士诞辰100周年地质资料史料展”等展览,在行业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受到了各级领导和一些社会公众的好评。地质资料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全国馆作为国家级馆藏机构所取得工作成果、所开展的地质资料工作仍然不为广大公众所熟悉,甚至有很多地质工作者都不了解全国馆的职责职能、不了解借阅资料的流程等,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地质资料工作宣传不够,对全国馆的宣传不够。地质资料宣传工作是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渗透、贯穿于地质资料事业发展的全方位、全过程,是地质资料服务社会各个行业、走近社会大众的有效方法,是让包括地质工作在内的所有相关行业领域认识地质资料、了解地质资料工作,支持地质资料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是提高地质资料工作影响力、扩大馆藏机构知名度、树立地质资料工作新形象的重要途径。做好地质资料宣传工作,不仅可以宣传馆藏机构的工作成果,也可以为广大地质工作者、社会公众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的资料服务,为各级领导部门通过地质资料依据制定决策提供支撑。本文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地质资料的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的建议与意见,供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参考。

1 地质资料宣传工作现状

地质资料工作非常重要,然而许多社会公众对地质资料和资料馆藏机构并不了解,更有甚者,许多地质工作者也不知道地质资料馆的存在。事实上,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拥有海量丰富的地质资料数据和历史珍贵地质资料档案,是数十年地质工作历史积淀、最新地质工作成果的宝库。仍以全国馆为例,全国馆是我国馆藏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的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收藏有包括1905年以来外国学者在我国进行地质调查时形成的英、法、日文资料,以及我国地质工作初期由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编写的地质报告及论著[1]。目前全国馆汇集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31个省(区、市)及部分周边国家的地质资料总计约14.92万档,近470万件(截至2019年4月末数据),这些资料包括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物化遥资料、矿产普查、详查、勘探资料等,以及地震地质、海洋地质以及新兴分支学科的地质资料和各类地质科学研究资料。在这些海量资料数据的支撑下,全国馆完成了多个不同比例尺的矢量化地质数据库建库工作,现共有三十多个全国性数据库,三千多个区域与专题性数据库及数万个点源性数据库[6-7],另外还开展了各种地质资料编研与开发利用工作,形成了多项地质资料展览图册产品。然而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全国馆很多珍贵档案资料、开发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外界知之甚少。目前包括全国馆在内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在资料工作的宣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1 宣传意识淡薄,领导重视不够

地质资料管理人员是资料宣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人员力量,资料宣传工作不到位,其原因首先来自于资料管理人员的宣传意识不强,上级领导部门对资料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宣传共识,忽略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地质资料管理人员还秉持着传统的资料管理方法与原则,即做好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保管、利用、服务等常规业务工作即可。这样的工作思路和想法已然无法适应新时期下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和地质工作人员对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新要求。

1.2 宣传缺少针对性,形式内容单一

宣传内容的优劣决定着地质资料工作宣传效果的好坏。很多人认为,地质资料专业性强且只为地质工作人员所使用,事实上深入挖掘地质资料的内容会发现,地质资料里除了包含专业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内容外,还有许多可供普通社会公众以及其他行业领域所使用参考的内容,例如历史档案研究人员通过编研地质史料档案可以了解早期中国地质工作的开端及发展情况,水文、灾害、工程等地质资料可以为铁路、公路建设,为各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最基本的选线与布线参考等。因而,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开发整合现有的地质资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

1.3 宣传渠道有限,“被动宣传”为主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常见的宣传方式为向到馆借阅用户发放宣传册,“地球日”等活动开展“地质资料进社区”“地质资料进校园”等活动,宣传渠道有限,受众面并不广泛,且上述的宣传方式属于单向传播宣传,无法与社会公众和地质工作人员形成有来有往的良性互动,若宣传缺乏生动有趣的内容,则容易形成被动宣传的情况,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2 加强地质资料宣传工作的方法

传统被动的宣传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和公众对地质资料的了解与使用需求。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公众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海量信息以几何爆炸式涌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地质资料工作人员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地质资料的资源整合,把地质资料的宣传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用网络思维打开地质资料成果宣传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地质资料的宣传、对地质工作的宣传。

2.1 关注社会热点选好地质资料宣传的主题

地质资料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应该主动走出去,参与与地质资料有关行业领域的活动,参加交流会,深入了解各种思潮,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沟通,及时了解各方的地质资料需求;关注行业内外、国内外各种相关的新闻信息,有效了解社会热点,从中挖掘和确定地质资料开发工作当前的主题和方向。地质资料的宣传主题是否契合社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资料的宣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2 加强地质资料的资源整合,丰富资料产品形式

各种新的地质调查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与数字化带来的海量信息,使得地质资料的汇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这也为地质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主。如果馆藏机构中没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资料,就必然不会引起公众们的关心与关注。所以,地质资料工作人员要在不断优化馆藏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全面、使用便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2.3 拓展新媒体的宣传渠道

有了社会公众感兴趣的地质资料信息,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工作成果,还需有公众常见的宣传方式。互联网已经是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媒体的关注和使用是很多社会公众每天必做的事情。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包括微博、手机、博客、网络电视等技术,它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能够满足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互动表达的需求[2]。无论是从广度来说还是从深度而言,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成效都超越以往任何一种的宣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受众广泛的新媒体入手,拓展地质资料和地质资料工作的宣传渠道。

2.3.1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网站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门户网站是馆藏机构对外服务宣传的最重要的互联网窗口之一,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利用好这块宣传阵地,及时更新馆藏机构的动态信息,使其成为地质资料信息和工作者的聚焦点与辐射源。

2.3.2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目前移动互联网市场上争相使用的传播模式新宠。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向社会公众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可以尝试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馆藏机构的网站或数据库进行对接,为公众利用地质资料、了解地质资料工作动态提供便捷迅速的服务方式,同时实现资料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微信提供的分享功能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地质资料工作的宣传范围。当社会公众觉得某条信息有用或者有趣时,可以将其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间接的帮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扩大了资料的传播范围和深度。同时,这也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部门在资料的宣传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将地质资料馆打造成“指尖上的资料馆、口袋中的资料馆”。

2.3.3 微博

微博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高浓缩信息和多发布渠道的交流平台,迎合了人们对于信息快捷互动的需求。国内很多行业机构和官方部门都开通了微博,通过微博平台发布各种最新信息与动态。地质资料工作也可以利用微博平台来发布信息,加强宣传。地质资料的微博内容可以丰富多彩,除了工作动态之外,还可以发布可公开的图片形式的馆藏珍贵地质资料、最新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开发成果链接、多媒体地质资料播放链接、与地质资料和地质工作相关的话题等。微博不仅可以成为地质资料信息宣传及成果发布的平台,也可以与公众及时产生互动,成为公众对地质资料信息传播进行反馈的平台。

2.3.4 手机APP

手机已然是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代名词,而手机APP也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利用手机这一发展迅速、全方位的平台向社会公众进行地质资料工作宣传。通过手机浏览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网站、微信微博、参与话题讨论,开发本馆手机服务终端的移动电子地质资料馆APP,加大地质资料工作的宣传力度。

2.4 整合宣传渠道,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关系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能够合作的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地质资料部门要提供有意义、媒体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内容,让媒体进行报道从而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各行业的互联、互通、互动,调动地质资料系统、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和网民共同发生,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地质工作的需要出发,激发地质资料工作的宣传活力,才能达到地质资料和地质资料工作的预期宣传效果。利用新技术开发地质资料展览,与第三方合作拍摄宣传片、制作地质资料视频、加强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资料馆网站、手机、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多位一体、全方位的宣传,通过这些加大地质资料工作宣传的力度与广度,从而不断的拓展与深化地质资料开发服务的新领域。

3 结 语

地质资料工作是地质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地质工作成果对外进行服务最直接的渠道与窗口。地质资料工作若要得到良好的发展需要得到各级领导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关注,传统的宣传渠道有限且以“被动宣传”为主,致使许多社会公众不了解地质资料工作和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甚至有地质专业人员不清楚从何机构可以借阅地质资料。面对这种情况,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和馆藏机构要有加强地质资料宣传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要关注社会热点选好地质资料宣传的主题,加强地质资料的资源整合,丰富地质资料数据产品的形式。同时要注意运用新媒体,例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手机APP等,并整合所有宣传渠道,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关系,从而不断拓展地质资料和地质资料工作的宣传渠道,不断提升地质工作和馆藏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为社会公众、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地质资料服务。

猜你喜欢

社会公众馆藏资料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努力给社会公众求证事情的真相——以金华晚报《求证》栏目为例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