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资源融入医德教育之优势及路径

2019-01-17马长永刘宏颀张秋菊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史医德医学

马 晓,贺 超,马长永,刘宏颀,张秋菊

(1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ponymoon@163.com;2空军军医大学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032)

十九大报告中对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全面部署了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有新气象、新作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德术双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为此,加强医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且任重道远。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不断创新医德教育方法、完善医德教育体系,变革医德教育模式,积累了经验,具备了特色,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依托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开展PBL、CBL、情景模拟、翻转课堂、微课堂、慕课等诸多值得肯定的医德教育探索尝试。本文将着重探讨校史资源融入医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1 校史资源融入医德教育之优势

1.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校史资源富含医德思想养分

校史是每一所院校开创、奋斗与发展,传承、创新与进步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的缩影。校史资源既包含有代代相守的历史建筑、文物遗迹等物质形态的宝贵财富,又有代代相传的反映师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整体意识、价值认同、大学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院校办学历史、主要办学思想以及德育目标的实现所倚重的重要资源是大学精神,且多抽象凝练于校训之中。笔者查阅了多所医学院校的校训,如首都医科大学的校训“扶伤济世 敬德修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勤奋 仁爱 求实 创新”,天津医科大学的校训“求真至善”,南京医科大学的校训“博学至精 明德至善”,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 精诚济世”。其核心的“仁”“德”二字表明了对医学职业道德与理想的诠释、追求与传承。即认同以仁爱之心,济世之德,增进人类健康福祉,履行人道主义职责为医学永恒的疆界。这些历经沧桑岁月洗礼和优秀传统文化浸染的校史资源,沉淀下来的“医乃仁术”“无德不医”的医德智慧对医德教育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靶向目标和能量补给。

1.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校史资源蕴含医德示范效应

在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彪炳史册的校史人物往往因其“德技双馨”而成为医界楷模、国家脊梁,其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叙事形象、杰出的医德品质和人格力量穿越时空、感召今人,后继者尤以地缘上的密切联系,学缘上的师承关系感知、倾听、思考。掌故亲和,亲其师,信其道,有着极强的带入感,也极易生发敬仰、引发共鸣。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医学泰斗裘法祖于2008年逝世,虽斯人已去,但风范长存、影响永存,可谓“死而不亡者寿”。他的学生在文章中怀念表达:“我在裘老身边学习和工作几十年,任何方面都受益匪浅。在裘老的辛勤栽培下,我逐渐成长,是他教会我‘做人,做事,做学问’,如果说今天我有点滴成绩,那都是恩师裘法祖院士精心教诲的结果。”[1]校史人物因其品格力量、人格魅力对学生、对校友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正向的导向作用,产生积极的示范效应。浸染其中,烙印心灵,受到磁场般的吸引,感到可亲、可敬、可效仿,可追随。

1.3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校史资源强化医德情感培养

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既是医德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深化医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医德情感是伴随医德认识而生发的内心体验,是激发、调控医德行为的枢纽。塑造良好的医德素质,先行“动之以情”,培养良善、真实的医德情感,并渗透到医德认识当中,教育者施教的“晓之以理”的医德理论、医德要求才会有温度、有吸引力和约束力,“情感促进理解,理解激励情感”,只有形成这样的正反馈机制,方可实现“情理交融”,成为医德素质养成的根本动力。校史是学校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师生珍藏的集体记忆,越是深入了解其蕴含的历史沿革,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骄人成绩,涌现的名师大家等方方面面、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则越是自然而然地触发热爱母校、依恋母校、以母校为荣的质朴情感。而在这种情感的正向熏陶下,往往唤起由人观己的移情思考。往昔的荣光由前人创造,今朝的风采看我辈书写。衍生出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无悔青春选择、高度自我认同的内心体验,激发出热爱医学事业、奉献医学事业、同情关爱患者、尽心服务患者的强烈的责任情感。

1.4 笃之以信,炼之以志——校史资源激发医德信念塑造

医德信念是医德活动的理性基础,也是医德塑造的重要起点。“道德必须有信仰的支撑。人所躬行的生活原则必是他所笃信的东西,而他笃信的东西必是他信以为真的东西。”[2]医德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帮助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医德信念,对自己医学职业方向选择深信不疑,对医乃仁术、仁爱救人满怀激情。一旦信念根植心田,定会迸发无穷力量。裘法祖虽衣食上普通,住行上寻常,但是信念上坚定:“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要经常想到,医生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才能发挥医术的作用[3]”。正是怀有这份笃信和坚守,他成长为“人民医学家”、获得“医德风范终生奖”。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吴孟超成为裘老的学生,从医半个多世纪,他始终记得恩师讲过的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冬天查房时总是把手和听诊器搓热再去接触病人身体……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多年的从医实践,我始终坚持“为医之道,德为先”的信念,只有以医德为基础,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才能使生命获得更好的医疗照顾[4]。这是校友之间、师生之间话语的传递,更是信念的接力,信念不老,生命常青。相信,吴孟超的座右铭“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也将传递给更多学子、校友,使他们获得心灵滋养,激发树立医德信念。

2 校史资源多维融入医德教育之路径

2.1 持续挖掘校史资源,积蓄医德教育源头活水

一个学校的校史资源应该是这所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一座育人资源丰富的“富矿”。校史资源对师生有着巨大的历史感染力,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滋润人的心田,提高精神境界[5]。从其呈现的形式来看,来源庞杂广泛,涉及视觉、听觉、触觉等直觉感官,如学校档案、校史文献、口述与影像资料、校园器物、校园建筑等;从其涵盖的内容来看,囊括立体综合,涉及诸多领域的信息抽象,如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从其传递的价值来看,时空交错,情感互融,滋养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大学校史与大学精神教育领域,对校史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德育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阐释,笔者在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以“任意字段=校史+德育”为检索条件,共检出109条记录,可以看出,校史资源是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校史研究的图文编纂与资料收集,促进了校史资源的完整性、科学性和严谨性,丰富了校史资源的价值信息内涵。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与人打交道、与疾病去抗争的专业人才摇篮,在各个历史时期积累了多样的、鲜活的史料,蕴含了几代人勤奋严谨、自强不息的治学精神,续写着斑驳岁月中服务人民、救死扶伤、“德技双馨”的基因传承,名医大家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刻画。这其中,对高尚医德的升华超载具象表达,融进意识领域,成为医德教育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和源泉。

2.2 有机梳理校史资源,融入医德教育平台拓展

2.2.1 融入医德课程教学。

梳理提炼校史资源为医德教育之所用,使之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实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转换,首先要立足课程教学。医学伦理学作为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优质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在丰富学生的医学伦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医德认知力、判断力、评价能力和践行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起到主导性的作用[6]。如何让这种主导性作用取得最大化效果,实现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梳理“德技双馨”的名师大家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刻画,融入“医德修养与评价”专题教学;梳理学校联合攻关破解难题,勇闯禁区创造奇迹的史料,融入“临床诊疗伦理”“医学科研伦理”专题教学;梳理学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抗击非典、汶川抗震、玉树救灾等接受重大考验、履行重大使命、经受重大锻炼所建立的历史功绩,融入、充实“战争与灾害医学伦理”专题教学,以史析理,以景触人、以情育人。

2.2.2 融入医德仪式教育。

仪式活动是实施医德教育可供借助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的功用。仪式教育内可以养性: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秩序感、归属感、神圣感;外可以修行:通过手势(姿势)、模仿、表演,外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提高其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7]。台湾慈济大学是台湾地区医学仪式教育的典范,每位学生在大体操作课之前,都要了解大体老师的生平,访问大体老师的家属,之后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让学生感受到大体老师对医学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发自内心的重视及善待生命[8]。这种在场感,仪式感对学生心灵的润化是可贵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敬畏生命与善待生命之情。昆明医科大学李秉权教授为医学事业奉献终生,去世前表达遗愿“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点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9]他的宏愿、善举使他跨越了生死的界限,实现了有的人死了,但却还活着的境界。该大学人体科学馆标本室门口屏风前的玻璃罩内伫立着他的人体骨架,为后来者施予“不言之教”。后继学子如此感慨:“他不仅教会了我们解剖的知识、身体的奇妙,更多的是给予我一份精神,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何谓灵魂。他让我明白死亡不过是另一种开始。”每所医科院校均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医德传承,这些是开展仪式活动的内在底蕴和养分。通过将特色人物及事件纳入仪式活动当中,通过或庄严神圣或隆重热烈的仪式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医学情感连接、医学道德体验,升华医学道德素质,为医学道德内化创造有利条件。

2.2.3 融入医德现地教学。

现地教学是指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走出去”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触摸历史脉动,在实地、实境中见学,陶冶情操、荡涤心灵、展开联想、感悟思考。与课堂教学相比,现地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性和感知性,即受教育者置身于历史遗迹等实地现场,通过感知形象、声音、活动等方式,把静止的、平面的、孤立的课程内容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全面的形象,在化远为近、化虚为实的过程中,构建起沉浸式教学环境[10]。环境是无言的老师、生动的课堂、凝固的教材。笔者所在大学多年来开展现地革命传统教育,其中,选取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带领学员了解烽火岁月中白求恩发明“卢沟桥药驮子”“万能肋骨剪”等医疗器械的事例,战地救护以及医治伤员的经典病例等鲜活感人的事迹,学员们置身历史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白求恩精神。选取延安革命纪念馆卫生事业展区,以扑面而来的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气息,引领学员追忆学校在抗战烽火中初创的艰难困苦,师生玉汝于成的奋斗风貌,引导学员感知历史荣光,回望初心,为何学医?为谁学医?思考当下,如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从而激发从医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须高深的理论论说,现地教学真实的历史震撼、强烈的情感冲击、高度的个人关联,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高度统筹校史资源,助推医德教育常态展开

“医乃仁术”,医学职业的内在规定性要求医德教育与修养应贯穿医者职业生涯始终。用好、用活、用精校史资源是医德教育全程化的一项重要手段。一方面,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对学校历史的研究整理,并致力于将相关研究成果固化为文字、音像、图片等可触可感的有形文化产品[11]。物质遗存,文人笔墨、图片影像可作为“本土教材”、精神食粮代代相传,建议其收集、保管、整理、编纂、研发等诸项工作由学校统一专门规划,投入专项资金,给予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功夫在诗外”,平时应注重统筹规划,于细微点滴之处、于日常工作之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营造、渲染医德氛围;注重策划组织,使受教育者亲身参与校史资源的储备工作其中。再者,医学院校校史的修撰和课题研究不仅应再现学校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更应升华学校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不仅应重视各项专题校史资源研究,更应积极开展知名人物、先进事迹个案研究,塑造生动鲜活的形象载体;不仅在尘封的历史搜集史实资料,更要与时俱进在现实中挖掘价值资源。不仅持续开发具象、平面的价值资源,更要运用科技手段多维度立体化展现。为此,措施得力,上下联动,共同关注,才能为校史资源融入医德教育全程化、常态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追其流者,继往开来。任何一所院校都从昨天走来,在今天奋斗,向明天进发,持续创造、书写一段又一段新的历史。将校史资源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生成,是医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教材。用校史资源行不教之言,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史播下种子,充分发挥隐性育人的功效,从而有助于发乎于心,内化于心,践乎于行。校史发挥育人功能不仅靠抽象的“认知”,意识的恪守,还要靠具象的“体知”,个体的践行。医学院校校史的教化育人功能的长久着力点在于,医德教育充分内化为医学生的价值认同,持续激发医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表现在医学生的外化于行,在医疗岗位上践行、传承校史的优良基因。各医学院校持续推动校史在医德教育中的融入,着眼于持久发挥物质文化载体的潜移默化功能,制度文化载体的基础保障作用,精神文化载体的宣传教化效果,将助益医德教育事业常青不败、硕果长存。

猜你喜欢

校史医德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校史故事演出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