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本真、展现质朴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及其启示

2019-01-16李明月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歌剧创作改革

李明月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110001)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是德国著名作曲家。他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学过小提琴、大键琴、风琴,参加过教堂的合唱团。1713年到布拉格,接受音乐家蔡诺奥斯基的指导,学习大提琴的奏法。为了生活,他在教会里唱歌,也替近郊农民的舞会做小提琴伴奏。格鲁克家三代都是罗布克维兹公爵家族的森林狩猎官。1736年的一天,意大利罗曼华迈尔基公爵来拜访罗布克维兹公爵,格鲁克正巧也来拜访罗布克维兹公爵,罗曼华迈尔基公爵发现了格鲁克的音乐天赋,随即把他带到米兰并资助他学习音乐。从那时起,格鲁克曾跟随多位著名作曲家学习音乐,并开始进行歌剧的创作。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亨德尔的清唱剧让他顿开茅塞并得到了启迪,对他之后的创作影响很大,他的音乐思想也从此开阔起来。而此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出后,日趋固化、呆板,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开始走向衰落。人们要求对歌剧进行改革,而且呼声越来越高,歌剧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格鲁克成了歌剧改革的领军人物,他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提出“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1]他创作了很多歌剧受到人们的赞赏,其中最著名的是《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切斯特》《伊菲姬尼在奥利德》《阿尔米德》和《伊菲姬尼在陶里德》等。[2]他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创作,在歌剧中吸纳并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德奥的音乐风格及特点,突出展现了歌剧的质朴和典雅。

一、意大利正歌剧的弊端表现形式显现

1. 创作上公式化、概念化

公式化表现在歌剧总是以三幕多场的形式出现,内容单一。一般歌剧中总是有五、六个角色,情人、暴君等为主角,仆人、坏人等为配角。每个人都有咏叹调的演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叉出现,大面积的宣叙调没有配乐,显得单调无味;内容结构程式化、概念化,如出一辙的剧情演出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一部神话故事写成的歌剧脚本,被进行数百次地配乐,使音乐家的创作也显得枯燥无味、黔驴技穷,歌剧的演出已经俗不可耐,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2. 阉人歌唱家占据舞台

阉人歌唱家在歌剧舞台风靡了一个多世纪,逐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性,特别是担任女高音的阉人歌唱家更是蛮横娇纵,有时提出的要求甚至毫无道理,作曲者与剧院经理都不得不听他们的命令。凡是不合他们心意的歌词与乐曲都必须重新修订,没有华丽的服装便宣布不唱歌,有时候更是拒绝演出戏中必须死去的角色。要头戴显示高贵的羽毛饰品,甚至要在演出场地骑马,并且一定要扮演正面人物,不能损毁个人形象;他们把自己的部分唱完后,便在舞台上吃水果、喝酒,根本无视正在进行的演出。有一位名叫普立马·唐纳的男演员,每次登台时都要随身携带小仆人。这种不顾歌剧内容需要的荒诞行为已经使观众失去了耐心,人们对这种陈旧而迂腐的歌剧演出厌烦至极。当时一本书中这样描绘阉人歌唱家:“他可以自说自话地让咏叹调在任何音符上休止,又可以自行其是地用又多又乱的装饰音把华彩乐段延长,可以肆无忌惮地篡改速度、篡改音符,以致于与乐队的节拍和声不符。处理戏剧动作愈发随心所欲,即使扮演囚犯也要穿戴珠光宝气,以博取观众青睐……”[3]这样的歌剧已经没有戏剧性可言,完全违背了歌剧本身的艺术原则。

3. 舞台表演形式单一

歌剧音乐一成不变地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演唱,很少使用重唱与合唱,舞台表演单调,没有芭蕾舞和其他形式的加入。歌剧总是采用三段式返始咏叹调演唱,这种固式、单一、无趣、乏味的歌剧演出使人们逐渐失去了耐心。很多人去剧院不是为了看歌剧,而是听歌剧。歌剧表演只注重声音,而不重视剧情。除了在喜爱的歌手出场时静静欣赏以外,其他时间都毫不在乎地在观众席上打牌、吃零食。歌剧演出弄得一团糟,使歌剧失去了演出应有的高贵和尊严。

二、歌剧改革的必然趋势

1. 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歌剧改革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促生了一个新的思想和新的时代精神。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极其活跃,新的时代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音乐领域的启蒙运动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意大利歌剧已经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的歌剧舞台,很多弊病已经显现无遗。从唯物主义观点看,一切事物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最后都要彻底变革。除旧更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歌剧改革正是赶上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代,催生了新的时代精神流变下新思想的萌动与觉醒,启蒙主义的思想观念由此诞生,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再局限于过去,它要求对乏味的歌剧进行彻底改革,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 歌剧改革的主要方式

(1)继续采用古希腊神话的传说故事,但剧本是新改编的,剧本中体现了人们对艺术新的理解和诠释。

(2)在音乐创作上,抛弃原有模式,着重突出音乐的纯朴和优美。格鲁克用简朴动人的音乐表达了人物的真切情感。 宣叙调配上音乐的效果使之具有了歌唱性与表演性。在记谱上,他改变了原有的记谱方法,使乐谱更加清晰、细腻、简洁。

(3)改变了之前歌剧序曲只是作为背景音乐的形式,而是让序曲与剧情有了联系,使听众通过序曲了解剧情性质。

(4)砍掉了歌唱者炫耀唱腔的技巧部分,阉人歌手是以出众的美声炫技而闻名。在歌剧发展之初,人们青睐于歌唱者唱腔的技巧,但发展到后期,炫技性的歌唱已不再是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而设,只是单纯为了炫耀歌唱技巧,使人感到厌烦。砍掉唱腔的炫技部分后,增加了歌剧的可看性。

(5)恢复了歌剧中的合唱,并且根据剧情出发,把意大利、法国、德国音乐中所具备的特有风格严谨、巧妙地融合一起,使音乐产生了丰富的灵动感,让人们感觉到歌剧舞台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为了歌剧更具有可看性,对舞台的布景进行了改观,还根据人物情感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芭蕾舞,这些特殊效果的加入使剧情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7)改变了用阉人歌手担任男主角的习惯。事实上,阉人歌手是以身体和尊严为代价赢来的声誉,那充盈着痛苦、扭曲、哀恸与悲悯的人生标志了那个时代对人性的摧残。应该说,是歌剧的改革结束了阉人歌手悲悯与扭曲的人生。

3. 歌剧改革风波

有改就有革,任何改革都不能一帆风顺,歌剧改革也是如此。1767年至1770年间,歌剧改革前后,新旧势力争论激烈。格鲁克创作的歌剧“阿尔切斯特”和“帕里德和爱琳娜” 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就连以往的支持者也不赞成他的革新。保守派甚至嘲弄和讥讽格鲁克说:“歌剧女高音没有男声,没有花腔,没有喉声炫耀……,这是宫廷剧院的三大奇迹。”[4]他们把保守派的作品搬上舞台,与格鲁克针锋相对。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和矛盾,1772年,格鲁克来到巴黎。法国是大革命兴起的地方,革命思潮正在风起云涌,人们需要变革的思想呼之欲出。在这里,歌剧改革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热情的支持和理解,也得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法国大革命思想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俊发文支持。著名法国诗人、外交家罗莱为格鲁克写了一部歌剧脚本“伊菲姬妮在奥立德”,并极力向歌剧院推荐格鲁克。1774年上演了这部歌剧,同年还重演了“奥菲欧”。格鲁克在歌剧中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戏剧性,强化了英雄主义的歌剧主题,完全符合当时法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思潮,至此,歌剧改革在法国获得了成功。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格鲁克分别把“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和“阿尔切斯特”翻译成法文在巴黎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改革成果。1777年,在创作上演歌剧“阿尔米德”时,为进一步发挥乐队的作用,对乐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在歌剧“伊菲姬妮在陶里德”中,取消了一贯以爱情为主线的状况,充分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强调了情感间的矛盾冲突,加强了咏叹调的作用,于1779年首演时获得了极大成功。

4. 歌剧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歌剧改革的成功,标志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从此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演出不再使人反感和乏味,歌剧的发展向着更加光辉的目标前进。

(1)改革使歌剧重获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如此,黑暗的尽头永远是光明。通过歌剧改革,使即将消亡的意大利歌剧起死回生,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需要改革和发展,只有不断发展、进步,才能使艺术生命永远长青。

(2)追求本真的艺术思想对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动力。格鲁克提出音乐要为剧情服务,要演绎出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不能为了炫耀歌唱技巧进行无用的歌唱和演奏。他所倡导自然、朴实、激情、感性的音乐理念,为后来歌剧舞台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对歌剧艺术的一个重要贡献。

(3)追求本真的音乐观念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对广大音乐家的影响颇深。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的音乐,格鲁克的影响都深谙其中。

(4)音乐要服从于剧情和诗歌。一切从剧情出发,音乐要为剧情服务,表演者要进入角色并置身于音乐及场景中,充分表现歌剧中的矛盾冲突,使剧情真实可信。

5. 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我国歌剧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音乐家创作了大批令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剧作品,如1920年的儿童歌舞剧、1934年的话剧演唱《扬子江暴风雨》。延安时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5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后来的《悲怆的黎明》《苏武》《党的女儿》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歌剧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在世界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与国外歌剧历史悠久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创作上、表演上、音乐上、舞台效果上与世界歌剧界存在差距。在创作上总是有局限性,在表演上对歌剧的把握不如其他形式的表演来得自如,演唱与音乐的衔接上不是太到位,舞台效果上投入较少等。

(2)创作的歌剧少。部分题材陈旧,故事情节发展节奏缓慢,在现代多元化媒体的冲击下,年轻的观众对歌剧的观看不热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的音乐家认为创作歌剧不如创作一个小品实惠,导致歌剧作品减量。

(3)歌剧创作人才短缺,艺术院校开设培养歌剧创作的专业很少。写一部歌剧,除了个人专业能力强、学识上博古通今外,还要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很多大音乐家、剧作家无一不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取得佳绩的,所以,这方面的人才要从基础抓起。

(4)缺少以美声唱法为主的歌剧。中国很多歌剧基本是以民族唱法为主,而西方国家以美声为主。如果认为中国歌剧就应该是民族歌剧舞台,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狭义的思维。在歌剧中所要表现的是歌剧内容,而不是唱法,唱法不应分得如此详细。

(5)学习、照搬国外歌剧的多,运用和借鉴的少。近年来,国内各大歌剧院相继排演了许多国外著名的歌剧,但从整体效果上与外国人演出的歌剧是无法比拟的。当然,中国人演外国人的歌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是外国歌剧演出中的精髓,使之融入我国的歌剧演出中,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国歌剧表演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5]中国歌剧界呼唤大音乐家的出现,更呼唤格鲁克改革式的音乐家出现。要推动歌剧事业的发展,应在文艺创作上借鉴世界各国歌剧的成功经验。深入生活、扎根群众,才能创作出符合人类思想感情、真实质朴、有正能量、人民喜爱的歌剧作品。

三、结语

格鲁克歌剧改革之所以成功,正是由于他极力倡导歌剧要以“质朴和真实”为原则,这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思潮;对歌剧传统的继承和扬弃也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像格鲁克说的那样:“我力求音乐只能凭表情和记叙故事情节的办法来为诗歌服务,去履行它真正的职责,不必用画蛇添足的装饰去干扰表演或剧情的进展。”[6]格鲁克本着质朴、典雅、庄重、本真的艺术思想来进行创作的,其质朴的创作风格是赢得歌剧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今天仍要遵循的创作精神。研究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及其启示,无疑会对我们今后的歌剧教学与歌剧表演、歌剧创作与音乐创作将有极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歌剧创作改革
改革之路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