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如何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9-01-15岳志鹏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

摘 要: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之下,形成了多元开放包容的思想环境。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全社会范围内全面抬头,对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 焕发出活力与生机,实现有效的传播与转换,不断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和发展诉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理论自信 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关系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1]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抬头的趋势,凭借着所谓的“反思历史”的学术名义,主要手法是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煽动人们情绪,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力,造成群众思想上的波动。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是唯心史观,主要手法是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它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去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同时也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眾化的影响

自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引入到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始终。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积极互动。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到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多元思想文化背景下,多样社会思潮成为阻碍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因素。而近几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泛起,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显著。该思潮从传播对象、内容以及渠道上极力争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片面的、对抗性解读,不断挤占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公共话语空间。

三、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目前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全社会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这无形中増加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进程造成了较大影响。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原因,在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为前提增强理论自信

习近平指出,“政权的瓦解通常从思想领域开始,如果思想领域的防线被攻破,其它的防线也最终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增强理论自信、尊重历史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关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深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理论的学习中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提高大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在社会大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而,有效的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错误思想观念侵蚀。

(二)同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关键的前提是要讲清楚历史、讲明白现实、讲透彻理论

马克思曾强调:“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要想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通常采用教育宣传、社会心理影响、公共政策和制度规约影响这四种方式路径。教育宣传是一种直接作用路径,其他三种属于间接作用路径。[4]所以,马克思主义要在现实生活中充分接触现实问题和时代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发展中不断实现大众化。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普及化,关键前提是讲清楚历史、讲明白现实、讲透彻理论,讲清楚发展的历史变化,讲清楚前后的比较,讲清楚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必然性,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抵御外来思潮的挑战。

(三)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的指导思想,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断克服发展困难、不断开辟新路径取得新进展,很大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是封闭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开放、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出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5]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问题,积极回应包括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内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需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不断赋予理论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唯有做到理论建设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传播与转换,才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诉求。[6]为新时代实现“四个全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扫除思想障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4日。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祁海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及其优化策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 李萍,谭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与前瞻》,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简介:岳志鹏(1991-),男,山东潍坊人,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