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孩阴柔 环境所致

2019-01-15樊未晨

保健与生活 2018年23期
关键词:男孩子榜样男孩

王 豪 樊未晨

“终于开学了!”王丽莉如释重负。她的儿子子轩开学就上初中了,在过去的整个暑假中,王丽莉跟子轩几乎一直在“战斗”。

其实,王丽莉本来计划在暑假期间送儿子一份大礼:小学毕业游。但是,子轩说什么也不愿意出门。王丽莉最初以为是青春期在作祟,但是后来事情变得越来越不对劲:儿子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对着镜子梳妆,洗脸、护肤做得非常仔细。

王丽莉告诉儿子,男孩子应该有男孩子的样子,结果,子轩拿出手机随手点了几下,八九个明星的照片一张张划过,“你认识吗?我也希望成为他们这样。”

“男孩危机”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阳刚气仿佛成了稀缺资源。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一线教师和家长,试图寻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女性包围+男性缺失,男孩越变越阴柔?

科学的性别哲学并不强调绝对的男性化或者绝对的女性化。“坚强,不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子也要坚强;温柔,也不是女孩子的专利,男孩子也要学会温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孙云晓说,但问题是现在的男孩子实在是过于柔弱了。

不少专家指出,男孩子身上的这种阴柔之气跟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人曾给当今的中国家庭画像: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而父亲的缺失确实在培养男孩上引发了很多问题。

“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从出生就开始了。出生之后他在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对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儿童性心理发展与性教育专家胡萍说,“当孩子知道性别后,会寻找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榜样,男孩会把爸爸作为榜样,女孩则会把妈妈作为榜样。”“而男性在家庭中至少应该示范出四种角色:第一个是爸爸,要明确爸爸是怎么带孩子玩的。第二个是丈夫,孩子会学习爸爸怎么与妈妈相处的。第三个是男人,是硬汉,既表现在外形打扮上,也表现在内在担当上。第四个是儿子,孩子要向爸爸学习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的。”

这本来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父亲只要在家庭中不缺席、不退缩,男孩本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如何做一个男人,但是,很多爸爸放弃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放弃了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面临着父亲角色的缺失,到了学校之后,这种局面并没有明显的改观。

学校教育无性别化,男女生按照共同的标准要求?

男孩危机其实也是一场教育的危机,人们对这个观念已经达成共识。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必然产生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听话、认真、仔细等利于女孩的评价模式无形中强迫着男孩向这样的标准看齐,束缚着他们的天性。

这些年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虽然“减负”“尊重孩子个性发展”成为改革中的常见说法,但是在一线,效果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记者在不少学校了解到,随着中高考难度的降低,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并没有完全形成,造成“分分必争”的现象,这种压力在初中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学校教育已经完全渗透到家庭中,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

家校界限模糊了,校内和校外的界限也同样不清晰了。

现在,从校内到校外、从家里到家外都是学习,男孩女孩都是一个标准,男孩好动、探索的天性被压制了。

男孩审美进入误区?

随着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与孩子如影随形。当学生的世界变成从一个教室到达另一个教室后,网络世界则因为它的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色彩缤纷、丰富有趣而“必然地”成为学生的“贴身玩具”。

“我们做过的一个研究发现,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会达到最高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偶像的影响力达到最高峰。所以说榜样和偶像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孙云晓说。

当网络成为孩子的“伴随者”时,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人便成了孩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这几年,各类选秀节目、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一夜爆红”的故事不断冲击着孩子们的认知。而电视上、网络上、路边广告牌上出现的“梦想成真”的明星们又不断“刷新”着人们的审美观。

显然,该有适度的干预和引导了。“比如在美国,我看到美国的学生到处在打橄榄球。在日本,打开电视就是棒球。棒球是他们的国球,非常热门,很多中小学生双休日都要回学校去运动。”孙云晓说。

如果我们的学校按照教育规律来育人,我们的家庭按照常识来生活,我们的男孩都能到操场上挥洒汗水,这样培养出来的男孩子绝不会一身“娘”气。

猜你喜欢

男孩子榜样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学舞蹈的男孩子
你好,男孩子
男孩胆小不丢人
请珍爱我们的男孩子
老男孩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