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探讨*

2019-01-15谢周艳

山西青年 2019年15期
关键词:动力精神大学生

谢周艳

(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人类实践活动涉及物质、精神两大领域,与此相对应在推动作用上,带给了人物质和精神两大基本动力。作为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动力的存在,使得与动物本能性活动区分开来,同时精神动力在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发展上显出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日益増强,精神动力亦呈现喜与忧的交织状态,如何抓住时代的机遇,发展、重构、激发大学生精神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精神动力的概述

“精神”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这三种语境。一是,文件内容实质,二是,心志。在宋玉的《神女赋》中就有提到:“精神恍惚,若有所喜。”三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等内在世界现象和心理过程。精神动力最初也表现为一种意识或精神,特定主体在物质、精神需要等条件作用下转化为满足需要的行动,就产生了精神动力。因而,精神动力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推动力。

至此,本文对大学生精神动力作出如下界定:第一,大学生精神动力一定是积极的精神力量。主要是能被大学生纳入自身认知范围,能内化而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潜在精神推动力。第二,根据不同精神推动因素,大学生精神动力相应地可分为信仰动力、道德动力、认知动力、情感动力、意志动力,五者构成了精神动力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大学生精神动力从根源上看,源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个体精神动力的质量受所处实践环境制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活动中产生的精神动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精神力量,比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

二、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现状问题

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知识素质获得了极大发展,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总体上呈现出健康向上的状态。但是,在肯定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对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的精神动力式微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一)信仰动力不坚,价值取向模糊

精神信仰是人类的精神归宿,具有无意识的专一和排他性。贝尔曾说:“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现代化的推进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的思想,动摇人的信仰。当前普遍面临着一个困境:信仰真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理应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拥护者,但是在现实一项调査中,部分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固然美好,但其实质只是一场“黄粱梦”“南柯梦”,根本无法实现,认为所谓的马列教育是一种自圆其说,因而在接受相关教育中有着明显的抵触心理。此外,部分学生认为“有钱有地位,讲什么都是真理”,以金钱的多少衡量人生的价值。在行为上,部分同学功利性太强,利己主义思想严重。没有利益的事不做,利益小的事不做。钱多的事才做,钱少的事不做;有好处的事才做,没好处的事不做。

(二)道德动力不够,使命意识淡薄

道德动力往往体现在道德的激发力和道德的约束力上,当代大学生由于处在一个比较尊重个性的时代,他们在追求物质满足和精神需要的同时,过分的强调自我个性满足,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趋于弱化。首先,部分同学认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是最重要的,表现在学习中对国际大事、国家政策关注度不高,对评奖评优入党关注度却很高,对学习成才成长关注少,对学校后勤服务关注多。同时,对社会价值的道德评判较为模糊。早在我国30多年前,有大学生张华就曾跳下粪坑救老农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而今诸如这样的大讨论在大学生中却显得模棱两可了,部分同学认为只要个体价值得到满足才是首要的,忽略了整个人类社会就是由无数的小小个体组成,没有意识到自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奉献牺牲精神的少了,追求世俗和自我满足而违背道德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三)认知动力不大,求知欲望弱化

积累才智和掌握学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然而当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出现一种学习懈怠,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的现象。由于受到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出现偏差,一些“学得好不如后台好”“知识无用论”观念抬头,甚至深得部分学生的认可,使得他们在大学生涯得过且过,听天由命,部分同学坐等家人安排。求知动力建立在求知欲望上,由于经历严酷的高考后进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变得松懈,缺乏父母和教师的监督与安排,他们中有的以打游戏度过,有的以谈恋爱度过。尽管他们中有的认识到这样是不对的,但却经常会被一些其他的因素干扰,不能集中学习,每期学习也是应付考试和修学分,没有其他动力。对未来时常会感动迷茫,不能及时设计新的人生目标,似乎对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四)情感动力不强,心理素质脆弱

情感对人的调节作用重大。当前的竞争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历练提供了沃土,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却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心理困惑。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感动力不强,常常沉溺在游戏和手机的影响中,不善于人际交往,对他人常伴有着不信任,对待人情较为冷淡。一旦遭受些许误解和背叛就容易动怒,便深信世态炎凉,从而走向自我封闭,有的不能调整好心态的甚至做出过激行为。另一方面,心理素质脆弱。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质基础较为丰富的年代,他们在父母和老师的羽翼下成长,承受的压力较弱,只要面临一点困难,受到一点打击,就容易缺乏信心,继而产生失落自卑感,丧失斗志,严重的还存在报复同学和社会的心理。

(五)意志动力不足,纪律松懈散漫

罗伊斯这样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要实现理想不仅要有火热的感情,还要有克服前进道路上困难的坚强意志。据调查发现,在大学四年阶段,大一的学生由于刚脱离家长的怀抱,但是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引导,他们还是按部就班习惯按照高中模式的学习和生活。但是一旦进入二、三年级,他们有了更多自主权,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就表现不知所措。在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在课堂上开始不认真,逃课、旷课现象增多,上课无组织无纪律意识。即使在学校教育下,他们中能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但是自控能力不强。在日常生活中,无条理无计划,不能合理安排和规划自己时间,自由散漫,把大量时间沉浸网络和睡觉中。同时,对未来部分大学生也缺乏清晰规划,习惯依赖他人,极易产生惰性,制定一个计划也常伴有一日三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意志力不坚定,容易知难而退。

三、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精神动力的实现一般要经历内化、外化、反馈调节三个阶段,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大学生精神动力在三个阶段存在着各种问题,使得精神动力价值的激发和实现成为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一)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泛化等因素,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是在现在社会环境中,他们在时空上却能便捷的接触,给这些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带来诸多社会影响。这些影响通常通过个人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日常学习生活中所呈现得价值观念表现出来。比如,由于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影响泛化,在道德领域甚至也出现了挟尸要价现象,使得大学生深受其负面影响,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环境削减着精神动力的激发。同时,这种务实性的追求,在社会中反而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尊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在面临利益驱动和物质诱惑时,会更在乎现实的能带来利益的追求,因而,部分学生甚至认同人生价值的大小、人的身价的高低都是以金钱来衡量的观念。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自然不像以前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标准,而是务实的将待遇高、工作轻松作为标准,而一旦在择业中受挫,就会变得消沉,并伴随高度紧张或者空虚,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二)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化社会,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便捷性,使其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年轻的大学生们热衷于网聊、网购和网游,成为“宅男”、“宅女”,他们也在手机极端热爱中无意成为了大街上、教室、宿舍的“低头一族”。正是网络传播信息的迅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快餐文化,更是迎合了学生们的猎奇心理。我们知道,精神动力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的反复内化和持续作用,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网络快餐文化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学生消遣需要和感官享受,但也极易让他们在认知产生混淆。比如,当前一些“抖音”“网红”传播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念,有的甚至颠倒黑白,把“假恶丑”当作“真善美”,还有诸如电视中拍摄的宫廷剧、穿越剧,都不遗余力的宣传金钱至上或者为争权夺势腹黑的背景画面,似乎越残忍越劲爆受众越多,为了吸引眼球,有的剧甚至歪曲历史,这极易消减主流精神的传播,削弱精神动力的激发。

(三)校园“三风”建设中的问题

校园软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校园“三风”,“三风”建设即校风、教风、学风等建设。大学生的四年成长离不开校园,并从校园“三风”中汲取力量,“三风”建设深深影响高校整体师生精神风貌。首先,在校风建设上,从近几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一般支出可以看出,国家加大力度投入教育领域,各高校紧抓机遇谋发展,在硬件设施上不断优化,许许多多体现地方文化和具有榜样作用的雕塑、画像等物质载体也不断充实,这些虽然直观的展现了办学理念。但在实际中,这些物质涵养大学精神不够,对精神内涵的解析和传递上存在不足,大学生们真正领悟的少。其次,在教风养成上,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师德师风等对大学生精神动力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如,当前部分教师中只注重理论教学传播,导致很多知识教育变成单向的灌输,学生认知动力减弱。还有部分教师生活作风涣散,整日沉迷打牌、喝酒,不进修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只关注薪资待遇,这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教师一旦丧失了权威,在课堂中学生纪律涣散就难以管理。最后,在学风形成上,部分学校仍停留在学生毕业率和就业率的高低、获奖的多少等方面,而忽视大学生理想信念塑造、道德修养提升培育等方面,这也是学风的主要构成。

(四)大学生个体发展偏差

人的需求以社会条件为基础,精神动力与个体的所处的时代、年龄特点、人生境遇都有关系,因而精神动力和精神追求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实际条件的变化中存在偏差。“正所谓“年与时驰,意与岁去”就是说明了时间对个人思想与意志的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95”后“00”后群体,他们作为整个社会中不仅是拥有较高知识和文化的群体,也拥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条件。因此,具有比较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富于活力,在需求上注重直观感受,他们偏爱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敢爱敢恨,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主流宣传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内化受阻。二是,他们自主意识强,依赖性也强。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掌握便捷,学习能力提升,善于接收新鲜事物,他们敢于挑战传统又不墨守成规,遇到问题有主见,无论从衣着外表还是兴趣爱好他们都无不彰显个性。然而,在其他方面也显示出极强的依赖性。他们对父母亲人较为依赖,自律性差。三是,心怀理想,趋于务实。他们拥有着理性的做人做事态度,深知“人品才是最高的学问”,对个人的目标选择却越来越理性务实,在理想信念与工作事业之间,他们更具目的性和功利性,缺乏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意识。

总之,大学生精神动力现状喜忧参半中交织着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矛盾,也反映着培养大学生精神动力这一迫切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培育,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要以信仰教育作为培育的灵魂,直面价值困惑,要以道德教育作为培育的精神支撑,回答好人之为人的问题,要以知情意教育作为培育的重要基础,尊重人、发展人。

猜你喜欢

动力精神大学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