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语文课堂

牛 璇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226019)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关怀理论提倡广泛关怀、师生间平等对话、以爱为主题的德育、依据文化来定义关怀行为。笔者认为,将关怀理论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弥补目前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不足的缺憾。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再次强调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同仁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课标的精神,关怀学生的成长,为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而努力奋斗。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更加注重的仍然是语文的工具性。如高二年级的《逍遥游》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课时安排为三课时,大多数教师会将“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作为本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对庄子“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以及对庄子哲学精神的探讨。

二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人文关怀多是单向的,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缺失了学生对教师关怀的反馈。许多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每天搜集各种资料,采用题海战术,大量布置作业,生怕学生漏掉了一个知识点,日复一日,令自己身心俱疲。但是同学们的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会因为太大的学业压力而产生逆反心理,受到挫折的教师无法获得职业幸福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日益倦怠。

三是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人文关怀。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自己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走进文本,静下心来,通过阅读与思考学生与文本之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获得人文关怀,但是在目前部分课堂教学过于追求“热闹”的形式,而忽视了让学生沉浸于文本。

四是过于追求形式上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课堂实际。21世纪之后,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广泛应用,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少教师只顾及了ppt的形式好看,特效好,教学内容按着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不曾顾及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课堂的节奏,是否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知识消化掌握。而语文的课堂应当是生成性的,是学生依据在课堂上获得的新的知识体验自己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不存在完全封闭的预设。只重形式不顾实际的语文课堂无法体现语文课堂的“人文”内涵。

二、关怀理论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针对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不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将关怀理论引入语文课堂,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人,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语文“立德树人”的目标。

美国女权主义者卡罗尔·吉利根在其所著的《不同的声音》一书当中首次提出了“公正伦理”的概念,建立起以女性“关怀”道德体验为基础的关怀理论。关怀理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助于同学们树立起平等、独立、积极进取的意识。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鼓励同学尤其是女同学从女性的角度去解读《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木兰既是一位忠孝两全、骁勇善战的英雄,又是一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闺阁女子,独立意识与女儿柔情并存。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既有助于同学批判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也能够让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树立起自我意识,像木兰一样自信地面对挑战。

20世纪90年代,另一位女性主义杰出代表内尔·诺丁斯将关怀理论延伸到学校教学之中,并且提出了实施关怀教育的四种有效方式,希望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以爱为主题,渗透关怀理论,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人。内尔·诺丁斯所提出的实施关怀教育的四种有效方式为融入关怀理论的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提供了参考方向。

中学语文课文的选材既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既有中国的名篇也不乏外国的佳作,文章背后所隐含的不同文化、不同观念在语文的课堂上碰撞,以什么为标准?关怀理论给我们以启发,语文的课堂应当是包容的,我们不能以今人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也不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套进外国的民俗,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道德判断的标准不同,关怀的行为需要是根据文化来定义。

三、关怀理论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内尔·诺丁斯将关怀理论延伸到学校教学之中,并且提出了实施关怀教育的四种有效方式,即主张教师应当通过身体力行,关怀学生,为同学们示范作用;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将关怀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及时肯定学生的实践成果并给予反馈。结合内尔·诺丁斯的理论、目前中学语文的课堂现状与本人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尊重学生

关怀理论主张教师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这要求我们首先充分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其次,教师还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细致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掘每位学生的不同潜质。在讲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不必拘泥于“资产阶级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的传统解读。启发学生对《项链》的主题与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进行多元化解读,关怀理论允许给予相同的道德情境以不同的道德判断,从情感的角度出发,为了一条项链辛勤劳作十年的马蒂尔德是一个可怜人,而从诚信的角度,为了偿还债务不辞辛劳的马蒂尔德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二)创设情境

传统意义上,教师是关怀者,学生是关怀对象,而关怀理论则认为关怀应当是相互,是由师生共同建设具有人文关怀气息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师生双方共同倾注情感,将理性寓于感性之中,合理创设情境。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文时,如果单纯地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则无法体会作者内心的寂寞与凄凉,甚至可能会将“黄花”误认为仅仅是“菊花”。此时,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从意象的分析入手,一步步走进千年前的那个愁云惨淡的重阳节,由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李清照婉约含蓄的语言风格,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体会李清照词作的情真意切。

(三)鼓励实践

内尔·诺丁斯鼓励学生将课堂当中学习到的关怀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语文离不开生活,这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与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做一个有关怀能力的人。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写作主题,需要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素材,用饱含深情的眼睛做发现生活之美。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细节的能力,热爱生活、善待生活中人与事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关怀理论中所提倡的广泛关怀、平等对话、以爱为主题的德育、依据文化来定义关怀行为等与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主题相契合。将关怀理论融入语文课堂,倾注情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从情感出发给予相同的道德情境以不同的道德判断,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并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关怀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有助于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民。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语文课堂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