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2019-01-15左宗伟

山西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在实践中中华马克思主义

左宗伟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研究生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之中两种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相互纠缠影响着当前中国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当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在融合过程之中是双向渗透的。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思想,其中国化历程同时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向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也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性因素的过程,同时避免了其被全盘西化的噩梦。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根植与西方传统与思维范式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其思维模式和逻辑体系与中华文化的思维模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作为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如要植根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就必须要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烙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以及中国的风格。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两者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与指导思想,一方面在保持理论武器的先进性的基础上又能够植根中国大地,唤起人民群众的共同感,理论才有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入融合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马克思主义做为一种舶来的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成熟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科学理论和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锋利的思想武器,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为我们的前进指明了方向。其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体现为在面对外化文化时,能坚持“百家争鸣”的原则,采取“求同存异”的融合方法,以此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最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三,二者的相通性是二者契合的基础。张岱年曾如此表达:“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化文化中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生根”。①这体现了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正是因为两者在内核之中具有契合性,才能为两者的深入融合提供前提条件和准备。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具有丰富的历史源流,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早起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进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过程之中,就注意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希望能够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来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者的早期融合是在毛泽东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就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方针应该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的努力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三个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民族的便是指具有一般意义上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民族特点,科学的文化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拥护的文化。

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深度融合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面对改革开放之后外来文化进一步涌入中国的现状,首先坚持了重新树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党中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两者的深度融合。随后,便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外来文化的进一步涌入。在面对外国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进入国门的现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为最根本的基石,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坚持以自信的态度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思想,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论断。没有深厚文化支撑的社会是难以称之为和谐社会的。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他提出,进一步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优势,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塑造人、影响人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之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融合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前,“国学热”不断升温,有些人打着“复兴儒学”的招牌,试图在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帜贬低马克思主义。面对相对复杂的形势,总书记先后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社会科学座谈会等座谈会,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次融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二者在新时期的新融合。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其一,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中华文化在创新中融合,才能迸发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着时代的转变,其内涵也在不断转变。因此,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在创新之中进行融合。在创新的过程之中进行融合,具有两重递进内涵。一方面,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造出新的理论。正是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才产生出了指导广大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因此,推动两者创新性融合,就要在实践中迸发新的思想,产生新的观点,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创新是理论自觉的过程。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党的领导人,在具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思想创新是其重要任务。因此,进一步推动两者创新融合,理论工作者就要坚持理论自觉,作为前沿的任务进行攻关,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其二,在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互动融合。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正是面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才能把握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具有伟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实践中萃取,中华民族才形成了悠久的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就要推动两者在实践中进行融合,在实践中发现两者融合的契合点在哪里,融合的方式以及内容是哪些。只有这样,才能经受历史的考验、人民的考验,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三,要在互动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没有互动的融合是单方面的融合,是一方吸收一方,难以形成真正的生命力。因此,进一步推动文化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具有坚定的民族自豪感,就要把握两者的互动。互动不是一方吃掉一方,也不是一方消失,而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偎依。推动两者进行互动,就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互动。在理论上,两者要实现在理论内核的契合,实现在理论上的内涵的一致性,实现逻辑自洽,为实践融合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的融合不能代替实践的融合,更需要实践的融合来检验理论的融合,因此,就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推动两者在实践中践行融合。进一步总结出两者进行融合的经验,将方法理论化,实现新时期的理论创新。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推动两者融合,就要坚持把握创新性转化、实践中融合、良性互动的基本原则,实现两者实质性发展,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实践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在实践中中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党纪与国法在实践中要相互契合分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读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