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史校园文化

李 宁

(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校史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

校史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积淀、学校办学精神的承载,是学校在自身办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因此有人把校史定义为一部学校师生投身祖国建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史;教职工以校为家、献身教育、孜孜不倦的育人史;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刻苦攻读的报国史;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追求理想、塑造品格、锻铸灵魂、完善人生的精神史[2]。“校园文化”一词最早在1986年召开的第12届学代会上被正式提出[3],经过国内理论界的广泛研究,葛金国教授在他的著作《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中给校园文化做出的定义是学校师生员工在特定价值观念基础上进行物质与精神创造的结果及其过程[4]。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空间,学生为主体,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以各种文化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3]。”

二、校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校史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根基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方面建设。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他的灵魂所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靠校训、校歌、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精神风貌来实现。而这些东西都需要从学校大量的办学历史中总结和凝练,学校的办学历史就是它得以发展的根基所在。

(二)校史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标签

校史是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包含了这个学校的办学历史和特色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提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清华的特色,提起“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特色,提起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家都会知道指的是延安大学。因此,校史文化即是一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标签,这一特色标签对于校园文化的形成、识别、宣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

三、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一)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每年高校在大一新生入学以后在入学教育阶段都要参观校史馆,进行校史介绍。但是其深度远远不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靠几个小时的讲解和观看往往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映象。而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们主要忙碌于完成学业,一般不会去主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们忙于事业,也无暇顾及对这方面的研究。这份宝贵的财富就在那静静的放着,没有人去挖掘、去欣赏。学校对校史的宣传也是在高考招生前夕、校庆或者有校友组织活动的时候才会大规模的进行,而平时一般很少举行专题的校史宣传。

(二)投入不足

利用校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分为物质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两个方面。物质投入包括扩大校史馆的规模,增加标志性建筑的修建和著名校友及历任杰出领导雕塑、标语等等,而很多高校在实际的校园建设和校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加入校史的元素。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校史机构的人员配备以及专业的研究团队的打造。而长期以来,校史工作在高校中尚未形成气候,校史研究本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重的持续性研究工作,必须要打造出一支专业的研究团队,而现实情况是大多从事校史工作的人员都是临时拼凑的,缺乏专业性和持久性。校史编撰工作也停留在基础阶段,开放意识不够,只停留在编写,根本谈不上研究和持续发展。

(三)文化认同的促成不够

将高校校史纳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其与校园建设完美结合,让看似静态、无语的校园建筑物、历史景观重塑、著名校友雕塑、宣传栏等物质文化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真正让师生“从无字句处读书”、“从无心处生情”,使师生们处处感受到校园建设中的历史美、特色美,在文化心理层面为师生员工所接纳、所认同,进而可以慢慢地形成对本校的文化价值与思想价值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从而可以达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6]。而好多高校都忽视了这点,在校园物质建设方面一味追求时尚、高大,没有本校的特色。从而也失去了利用环境育人的这一有利途径。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史校园文化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