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的思考

2019-01-15全丹丹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主体体系政治

全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要素来看,评价主体是开展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前提,缺少了评价主体,整个评价工作则无法进行。因此,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以及认清当面评价主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由评价主体确定的科学与否决定的。评价主体主要涉及谁来评价的问题,因此,评价主体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评价主体的分类

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其评价体系的研究仍在继续探索,而目前对于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的研究也形成了初步的认知,现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教育主体

这里的教育主体指的是教师。实际上,高校教师不仅仅是教育主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他们在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能对自身教学进行性评价。在教师的自评方面上讲,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对教学实施的各个方面和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得出具有时效性的结果;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操作措施和理论发现作出总结和说明,以此为其他评价者提供经验和事实依据。在对同行的评价方面上讲,同行对课堂教学设计、教材的选择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比较熟悉,可以对主体改进他们的教学工作提出具体和有效的建议。由于他们了解自身职业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同行之间评估非常有利于在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学习主体

学习主体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即学生。同教育主体一样,学生不仅是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主体,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是教师的评价主体。高校中,学生主体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所在。所以,学生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形成、发展的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效果的基本标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内容、方法、效果都有切身的感受,最有资格对教育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

(三)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指在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内的有关领导、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相关的评价体系专业人员。为保证我国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他们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进行评价,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进行监督和指导,进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时效性作用。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的问题多出现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在评价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另外一方面是由于评价主体自身的原因,他们对评价体系的认知具有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缺乏社会公众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评价

当今社会,社会公众和社会中介机构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社会利益的主体,双重身份的他们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所培养的人才、研究的结果都必须能经受社会实践活动的检验。虽然一些组织带有社会评价的性质,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导致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缺乏权威性。在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可以考虑邀请社会公众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中对此较为关心的成员,加入到系统的指定和完善中来,增强其说服力。由此可见,只有在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体系为基础的条件下,积极开展社会公众以及社会评价中介机构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才能促进教育主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评价主体评价过程中遵循主观意愿

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时,考虑到学生本身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将其认定为评价主体。由于学生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在评价过程中很容易带有个人情绪,根据自身感受对客体进行主观的评价。在一般情况下不难发现,高校面对学生在评教过程中态度不认人的问题,采取了强制性措施。例如,把评教与学生期末考试的网上查分系统挂钩,迫使学生进行评教。这种强迫性的方式导致学生反感,出现了许多故意给老师打低分以此报复老师的情况。还有受到学生的学科限制、思维差别,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进行评价时,评价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研究生与本科生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同样的内容,本科生更喜欢课堂气氛的课程,而研究生则更加注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析和把握。除此之外,这种情况也发正在教师同行之间,大多情况下,评教的高低分大多跟从教师的主观意愿,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使得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得不给高分。

(三)评价主体对自身或者同行的评价过于形式化

由于评价方式大多不是由培养单位制定和实施,他们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存在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走形式的问题。由于相关部门对于评价体系中评价更加注重评价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对主体之间的评价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形式化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高校开展的自我评价活动不够科学和完善,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来统一进行,使得评价结果不具时效性。除此之外,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的技术、方法模式、监督与管理方式等都较为传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三、解决评价主体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建立适宜评价主客体合作交流的平台

评价主客体在合作过程中,交流平台的搭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主客体之间因为不够熟悉和了解因而产生的问题,能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平台的搭建,虽然无法确保评价主体是否完整以及是否能有效维护其利益,但是我们可以对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异与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为教育主题在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起到一定的作用。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真实有效的交流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高校可以组织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相关老师,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学生座谈会,或者走入课堂,进行定期的听课、评课活动,以此得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和提升。通过这种共同交流,引导学生对评价工作进行配合。

(二)建立评价主体的激励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施能有效果,除了需要评价客体的配合之外,教育主体也要注意自我努力和提升。评价主体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要融合目标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过程性评价,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总体目标分化成可以满足主、客体需要的细化的具体小目标,使得评价主体在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群体以及相关组织的需要。其次,根据主体需要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例如,课堂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学分奖励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但要注意考察学生评价的有效性,不能盲目借鉴。除此之外,针对激励机制设立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意见和方法。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夯实评价主体的监督机制

对评价主体的监督是极为重要的,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评价效果时效性的保障。如今,往往存在评价主体只评价别人、不评价自己的现象,看不到自身问题。首先,作为评价主体自身,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过程,在自己对别人进行评价之前,首先要进行最基本的自我审查。通过自我审视,评价主体会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更加谨慎、细心,不仅有助于自身的能力的提高,而且为评价体系的时效性提供保障。其次,评价主体要按照评价计划,对评价客体进行认真地研究和筛选,在研究、筛选过程中发现客体出现的一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解决,提高客体的质量和水平。除此之外,要对评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按照步骤进行详细的工作开展,确保各个环节相互接洽且真实有效。再次,还需要监督制度的制约,要制定相关监督制度并有效实施,实施过程务必彻底、真实,不能弄虚作假,搞形式化,以此避免一些评价主体没有自觉性的问题的存在。

四、总结

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不仅教育主体存在问题,教育客体、原则、方法等都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到的都是如何从体制或者制度上加以纠正和改进,但是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当前我们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不良的社会风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这一辈子追求的东西就是金钱和权力。优越感来自于挣的钱多,权利比别人大,这种情况不仅存在社会中已经渗透在年轻人里面、渗透在国家的希望这个群体里面,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明确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的任务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不仅要看到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时出现的问题,更应该时刻自省,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心,有更高的觉悟,拿出更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应该是时刻不能松懈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培养每一个国民堂堂正正的人格,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主体体系政治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何谓“主体间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