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生适应教育途径探析
——以新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为例

2019-01-15

山西青年 2019年24期
关键词:班委寝室辅导员

李 炜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一、人物情况介绍

(一)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A,女生,独生子女,16级艺术类大一新生,上海生源,性格较为内向,担任班级团支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学业成绩为中游,家庭结构健全,父母对其要求较高。

学生B,女生,独生子女,16级艺术类大一新生,上海生源,性格较为外向,做事较随性,较少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学业成绩为中游,家庭结构健全,父母对其要求较低。

(二)学生宿舍构成及存在问题

A学生和B/C/D学生同一寝室。四位学生均来自上海,家庭经济情况均一般。A同学性格较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流。B同学性格活泼,大大咧咧,做事有点随性。C同学易冲动。D同学做事缺乏主见,四位同学均为家庭独生女。

入学军训期间某天,A学生与B学生,就寝室开关门和卫生问题发生冲突,B同学遂结伴C/D同学一起对A学生进行言语侵犯,肢体冲突也是一触即发,当时是晚上10点左右,笔者随即赶到,进行了劝阻和教育,并通过一系列措施,结合周围同学的谈话后,对该寝室四位同学进行事发前期的了解和后期的持续关注教育。

(三)家庭情况简述

因为寝室矛盾问题被A学生告知家长,有家长介入此事,因此笔者分别被动与双方家长当面或者电话沟通。与A学生父母见面两次,母亲较为强势,父亲较弱势。对子女A学生的期待较高,希望其有一定的发展。与B学生父亲电话沟通两次,其父亲对子女B学生的期待不高,希望其能适应大学生活即可。

二、案例概述

以下场景,均为笔者后续与学生沟通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整理

场景一:矛盾萌芽(刚入学不到1周时间,处于军训期间的某天)

学生A视角:学生A出门吃饭,钥匙未带,当时寝室里B/C/D同学都在,但是当A吃完饭归来时,寝室门已经关闭,学生A遂向学生B/C/D电话联系,并未接通,A学生产生悲伤情绪,认为B/C/D同学“合谋”针对自己。之后,A学生分别在门口和隔壁寝室等待了将近2个小时(期间并没有跟宿管索取备用钥匙,担心被责备),回到自己寝室发现门已经开,几位舍友有说有笑在聊天,遂保持沉默不语,上床休息,期间发QQ说说:“一个人在学校的生活真的很孤独。第一次发现原来这种感觉真的可以吞噬掉一个人。”

学生B视角:学生B比较喜欢吃外卖,当时征询了学生A/C/D是否要点外卖,但A直接表示外卖不是非常卫生,觉得A挺怪的不好相处,但也没有在意,于是学生B/C/D一起在寝室吃了外卖,之后就出去洗澡了,手机并没有随身携带,之间并不了解A没有带钥匙的事情。浴室要排队,洗完回来大概花去了1个小时。回寝室以后也很早休息了。

场景二:矛盾激化(场景一之后一天)

学生B视角(主诉):觉得学生A真是可恶,在网上发了好多诋毁我们的话语,有什么事情直接讲,如果不是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是她现在班级的同学,还不知道她骂了我们。不光是这些问题,平时学生A老是管我这个那个的,她又不是我的家长,罗里吧嗦的,这样的人性格不合,真的处不来。

学生C视角(主诉):是的啊,我最讨厌这样猥琐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要把我逼急了,我发脾气可不好惹,这样性格的人的确处不来。

学生D视角(主诉):我也觉得,感觉她管得挺多的,而且人前人后不一样,这样的人很可怕的。

学生A视角(主诉):我真的好难受,其实从刚入学开始没多久,我就觉得不适应。她们都吃外卖,但是我妈妈讲外卖要少吃,不是非常卫生,我胃不是非常好,我只能单独一个人去食堂吃饭,她们经常在寝室吃外卖,搞得寝室味道很难闻,有时候地上垃圾乱丢,不会及时整理,我有时候看不下去,会跟他们讲要收拾一下,她们也爱理不理的,没办法我只能经常帮她们打扫卫生。我为她们这样服务,到头来,她们还是这样对我,昨天还把我锁在门外2个多小时,故意针对我,我真的伤心透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妈妈,她也很生气,替我抱不平,但是还是希望我能克服一下困难,但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她们,这跟我想象中的大学真不一样……

学生A家长视角(主诉):孩子跟我讲寝室里同学故意把门锁起来不让她进来,我跟孩子讲以后出门记得钥匙就好了;孩子又跟我将寝室里同学喜欢点外卖,不是非常讲卫生,我跟孩子讲自己多奉献和辛苦一点,实在不行帮她们收拾一下。

场景三:矛盾冲突(场景二之后一天的晚上)

当晚10点,笔者接到学生A家长的电话,学生A家长表达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其他舍友欺负,现在对方甚至要动手打自己的孩子,学生A家长表示无法接受并声称马上要赶到处理此事,笔者担心矛盾被激化,遂也迅速赶到寝室现场。

学生B视角(主诉):我们没有动手打人,反而是学生A到处跟其他寝室的人讲,我们是如何合伙欺负她的,散布谣言,我们真的很气愤。

学生C视角(主诉):我没有动手打学生A,我住在上铺,我当时只是用力拍几下床铺吓唬她一下。我觉得我们跟她之间性格不合。

学生D视角(主诉):我们没有动手,我们只是看不惯学生A的做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动不动有什么还跟自己的妈妈诉苦,都成年了,这些小事还要告诉家长,这样的人真相处不了。

学生A视角(主诉):她们跟我好几天没有说话了,寝室气氛一直很压抑,现在还这样攻击我,我真的受不了了,我想调寝室,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A家长视角(主诉):我希望学生B/C/D向我女儿道歉,并且赶快搬离这个寝室,今天晚上我先带孩子回家,麻烦老师尽快帮我协调一个寝室。

三、案例改善方案

(一)问题分析

A/B/C/D学生之前素不相识,刚入学没有超过2周,发生如此尖锐的寝室矛盾,着实让人惊讶,但是问题存在,就说明了有一定原因所导致,寝室问题也是大学新生入校以后往往容易出现的常规问题,这些常规问题经常会给学生带来较多的负性情绪,影响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对本案例的思考,笔者将从个人特质、人际交往、家庭支持和新环境带来的挑战共四个方面来分析引起这次矛盾冲突的原因。

个人特质方面:结合新生心理普测结果,从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出发,笔者将寝室四位同学的气质类型进行了大致归类,寝室中A学生属于抑郁质气质类型;B学生属于多血质气质类型;C同学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D同学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

人际交往方面:A学生不善于主动沟通,遇到问题容易回避,并容易将遇到的挫折归因于自己的运气不佳;B学生具备一定沟通能力,但是在本事件中,因为无意错过了最佳解释时间(场景一当晚),加之后来A学生网络言论的激化,B学生选择性放弃沟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C学生沟通能力不强,容易受他人影响和冲动,他是矛盾冲突(场景三)的导火索;D学生具备一定沟通能力,但因为在群体中扮演观望者的角色,因此在事件中也放弃了良好沟通的机会。

家庭支持方面:A学生的家长过度干预A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决策,同时对A学生的一些理解误差予以肯定,强化了A学生怨天尤人的思维习惯,同时A学生家长一直以来对A学生的期待较高,也影响着A学生的认知,其中不良的影响是A学生受挫能力较弱,害怕挫折或者失败;B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支持较弱,这将容易引起B学生在有行为偏颇情况时无法得到及时指导和更正,B学生的气质类型原因会使得学生独立较早,但因为家庭对独生子女溺爱的现实情况,学生发展过程中,容易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C/D同学的家长没有直接接触,但从新生入学登记表和沟通交流的情况来看,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心理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思考问题较片面的认知普遍存在。

新环境带来的挑战:认知方面——新生往往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期待,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环境的不良导向,新生容易对大学生活产生过度理想化的期待,认为“高考结束就万事大吉了”,“考上大学人生就成功了”,容易忽视大学阶段只是属于步入社会之前的学习和适应的起步阶段。行为方面——寝室生活,往往需要学生学会独立自理和处理寝室关系,这些新环境带来的挑战,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和感受,有些学生能较快适应寝室集体生活,有学生可能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加上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会激发出一些生活事件的矛盾,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沟通或化解,会形成寝室关系的裂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二)问题解决方案

1.契约式的回避

笔者了解和介入该起事件时,A与B/C/D的寝室矛盾已经激化到矛盾冲突阶段,两方已经产生关系上的裂痕,加上有双方家长的介入,事件处理难度加大。于是笔者针对现实情况对该事件做出契约式的回避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

在矛盾冲突现场:分别找学生谈话:对学生C的冲动行为予以教育,并说服学生C向学生A当面道歉;针对学生A的网络言语攻击行为给予指导,指出语言暴力的伤害性,并给出如何与人面对面沟通的一些方法。对于学生A要求的更换寝室要求暂时回避,向学生A和其家长提出更换寝室的现实困难,与学生A家长协商带学生A先回家住几天,并留下“作业”,让学生A针对这几天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下周某个时间来向笔者确认是否要更换寝室,同时针对学生B和学生D促进寝室矛盾的激化给予提醒。

更换寝室阶段:因为现实情况下有一个其他寝室相同专业的学生退宿走读,笔者联系了学生A和学生B/C/D,并针对更换寝室问题,分别让她们写下契约保证书,A学生自愿要求更换寝室,对更换以后的寝室无异议,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要求再更换,B/C/D同学不能再发生任何寝室矛盾问题,在此期间B同学对A同学有挽留言语,但鉴于A学生和其家长要求,最终决定更换寝室。

2.积极式的面对

虽然有契约在先,但是更换寝室的结果使得整个寝室关系处理结果上有些被动,不尽如人意,因为该4位同学依旧还是同班同学,避免不了经常要打交道。针对这个现实问题,笔者在接下来的大一学习阶段,有方向性地设计了一些环节,使得双方积极地面对曾经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笔者首先与除两个寝室之外的其他同学了解这四位同学的日常学习生活状况,普遍反映是学生A较为随和,学生B/C/D以学生B为首比较“我行我素”。当时正值班委选举,我分别单独与学生A和学生B进行谈话,建议他们参与班级班委公开投票选举,与他们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结果是学生A参与了班委选举被选为班级团支书,学生B没有参与班委选举,学生B这时已经对自己的群众基础薄弱有所察觉。

由于之前的寝室冲突,学生A对学生B/C/D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和排斥,但是学生A身为班委,有较多的班级事务要涉及到学生B/C/D,因此在这过程中,笔者通过逐渐加大学生A的工作任务,慢慢增加其与B/C/D同学接触的机会。同时,相对而言,使得学生B/C/D产生一定的歉疚感,让B学生觉得,我们把A学生“赶出”寝室,A学生还如此服务于我们。这其中,刚开始接触时有些困难,学生A表示出排斥,但是在其他班委的帮助下,循序渐进,双方在见到面以后不再尴尬。

虽然学生A较内向,但是认知中,有围绕父母和老师的好孩子心态,笔者抓住这个动机,向学生A表达出自己对班委的要求和期待。同时,笔者安排学生A成为新寝室的寝室长,鼓励学生A主动与其他学生打好交道,使得学生A得到积极地正向引导,帮助她从军训期间的负性情绪中走出来。

3.主动式的适应

新生的适应能力不一,在进入学校以后,对于同样的挑战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背后有家庭结构、大学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通过新生心理普测,笔者发现学生A出现在了第二批的谈话名单中(有抑郁倾向,高中时有过3次心理咨询的经历)。笔者作为辅导员,既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心理普测学生谈话任务,也要带着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化角色去给予学生引导,这无疑成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学生A更换宿舍、成为班委、成为新寝室寝室长到心理普测面谈,在这些过程中,笔者主动与学生本人或者周围人员进行沟通接触,试图营造一个氛围,能让学生自发主动的适应,逐渐地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信,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不断进步。

4.渐进式的成长

除了学生A的适应能力得到锻炼,在本事件中,笔者根据学生B的情况,也设计了一个引导学生成长的路径,帮助学生们不断成长。首先学生A离开以后,由学生B担任寝室长,赋予学生B责任意识。并且借助文明寝室和学院样板房设计大赛契机,鼓励学生B所在寝室报名,帮助其参与到学生团体的活动中,让班级的同学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融入班级集体。无论是学生A的适应不良到良好,还是学生B的被动到主动适应,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笔者作为辅导员这个角色,需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并要适时地观察,给予恰当地评价,鼓励学生朝积极正向的一面渐进成长。

经过上述回避与面对,适应与成长四个阶段以后,学生A/B/C/D的关系得到了良好改善,虽然回不到同一个寝室,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班级体氛围。

四、经验与启示

(一)角色转换与足够的耐心

辅导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现实问题和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要善于适时地转换角色。当学生行为有不当时,辅导员需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给予正确行为的示范和引导,这时更多的是一个评判者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往往需要以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当学生心理问题使得辅导员力不从心或者超出辅导员能力范围时,要适时地将学生心理问题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或相关机构。当学生遇到学业或者学习生涯规划问题,辅导员往往需要以职业咨询师的角色给予学生合适的指导。在这些角色不断转换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度之外,足够的耐心是不变的因素,要理解教育不是一蹴而就,懂得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只有辅导员拥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善于倾听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理解学生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还是改善心理状态等等,然后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二)全员育人与有效的资源

辅导员是高校全员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次事件中,家长的被动到主动支持,楼管阿姨的失误(晚上10点不应该让男士家长直接进入女生寝室)到后期关注和弥补,其他寝室的学生以及学院领导的帮助等资源都是促成学生A/B/C/D改变和成长的有效资源,此外,辅导员在后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们设计了一些活动或者路径促成学生获得一点点进步,并且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也是重要的育人隐形有效资源。

(三)边界问题与适当的距离

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和家长保持适当的距离,这将便于工作的更好开展。本次事件中,在寝室调换前后,学生A的家长表示要请客辅导员吃饭表示感谢,辅导员直接拒绝,有两层原因,一是这属于教育者的红线边界问题,二是这将打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不便于日后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也应该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制定工作作息时间,规定学生在工作时间内沟通问题(除突发重大事件外),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再例如,班干部与辅导员会接触比较多,辅导员也要适时给予班干部提醒,指导他们合理地行使权利,服务于班级同学,对于班干部出现的不恰当问题也要给予适时批评和指导。

(四)认知问题与行为的引导

新生适应问题的产生,往往与学生固有的认知紧密相连。无论是寝室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还是其他适应不良问题,往往需要辅导员与家长共同配合,调整学生原有的认知,比如设计一些活动或者特定场景,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这是改善学生认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这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学会自我批评,客观辩证理性地看待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真正的成长。

猜你喜欢

班委寝室辅导员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例谈如何选拔与培养新生班委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