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四力” 讲好新时代故事

2019-01-14孟晶

声屏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故事四力新闻

孟晶

摘要:文章结合近年来的优秀新闻作品,详细阐述了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守正创新阶段,更好地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关键词:四力 故事 新闻 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战线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力”要求,为新闻工作者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做好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借助场景式、互动式传播,才能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更加接“地气”、聚“人气”。而要做到這一点,必须全面系统地认识和践行“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在新时代,“四力”有何新体现?

一、脚力是基础。“现在是观点太多,但是真相已经不够用了”,就是脚力不足的形象描述。对新闻从业者来说,体现新闻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站在百姓和社会发展的新闻主战场上去思考问题,去进行报道,要到一线去选择出发点和目的地。

现在不少媒体机构的从业者都在反映,新生代的很多记者不知道如何去采访,也找不到出发点和目的地。这种迷失根本上还是大家离百姓、离行业和企业,离报道对象太远,交流太少。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带着5名学生登上开山岛,没有在远离大陆、荒无人烟、台风肆虐、面积只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小岛上那5天的观察和采访,郑晋鸣这位长江韬奋奖的获奖者能发掘到“因为每天飘扬的五星红旗,28年的苦和痛都有了意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守岛爱国故事,能写出《两个人的五星红旗》这样令人感动的长篇通讯。

有言道“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作品《归途》,和28年守岛爱国的故事一样,也深深地走进了大众的心里。《归途》通过记录一名“慰安妇之子”痛苦与矛盾的一生,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找到了很好的例子。而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之所以能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远不止于“逝者去”,更有无穷无尽的“生者痛”,能向海内外传递反对战争、守护和平的信念。其前提就是记者翻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广西,与韦绍兰与罗善学共同生活了数日,感受并详细记录了他们一家人的亲情与罗善学痛苦与矛盾的内心情感。①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不光是记者要离现场足够近,编辑和评论员也应该到现场去。如果没有编辑和策划团队在海拔5000多米、一边是石块遍布的陡坡、一边是悬崖的邮政亲身体验,就很难诞生纪录片《28年的相守,终于迎来了这一天》;通过马帮邮政路新旧对比,来印证邮政人的坚守奉献与雀儿山隧道开通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建设令人自豪的成就。

就像老辈新闻工作者说的,“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在新闻里;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增强脚力,就是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

二、眼力是方法。眼力是观察力、发现力,是判断力、辨别力,是大局观、全局观。增强眼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判断、善于辨别,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就是要植根于百姓、根植于行业,把握大势,发现问题的本质,做出更客观、更真实的报道。

比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系列评述《一封信引发的环保执法问题讨论》,其由头就是全球炭黑龙头企业向编辑部反映,他们遭遇了被停产事件。而这家工厂是这一领域内全球工厂中单位产品能耗最低的。这看似是一个孤立事件,但在在多方求证下,发现不少地区、不少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的企业也遭到了同等待遇。正是大面积的调查了解,才有了这组系列报道的策划。再比如《河北徐水农村群众取暖难 政府紧急出台措施力 保群众过冬暖》这一作品,在调查群众取暖难这一冲突性问题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问题上,而是通过多维度的采访,找到了政府给群众解忧的案例。没有好眼力,就不可能做出这一好新闻,更不可能通过新闻报道做政府与群众的“润滑剂”和好帮手。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典型的以反映问题为切入点的报道,都是从提出问题出发,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展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导致的结果、深入到如何精准执法的互动式讨论或是如何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以巧妙选取报道角度来提供和传播正能量。

三、脑力是监督者。一团和气不等于讲政治,反而是缺乏脚力的表现。然而怎么监督,需要脑力。比如,《请记住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对浙江纠正死刑错案的报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品以坚守良知正义为主题,以这些有良知的法律人如何敬重生命、伸张张正义为线索,把他们散落在四处、几乎不为人知的事迹写出来,向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致以崇高敬意,借此赞美公正法治,鞭答野蛮丑恶,反思制度原因,呼唤正义别再迟到。②

其实,从报道内容上来讲,舆论监督是一种更加讲求技巧的正面报道。好的新闻稿件能突破地域空间的局限,引起强烈的社会影响,对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引起负面效应。站位高远、以小见大、善于发现新闻中的亮点;面对真真假假、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能动脑筋、想办法,提高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做有思想的媒体人,在新时代更为重要。而从传播角度来讲,在全媒体时代,作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也是对脑力的一大考验。比如,王继才“一个人感动了一个国”的故事,在传统媒体当道的时代,主要靠的是文字的力量。但是社交时代,把这些让人落泪的故事细节,做成视频、绘成手绘、发布抖音、上传秒拍,掀起社交媒体话题,视觉化和场景化的呈现,才让王继才这位守岛英雄成了网红,在全社会掀起了浪潮。

再比如央视今年推出的《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节目,从策划阶段起就注重了大小屏的互动,设计了融媒体互动版块“谁不说俺家乡好”。网民上传视频,用自拍的形式说变化、谈发展,将看似高大上的成就报道,变成了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身边事。在重大舆论事件中,用斗图的方式来反击不良舆论价值观的引导,就更是脑力的集中体现了。

四、笔力是武器。有了脚力、眼力、脑力,没有好的笔力,也产生不了有温度的作品,特别是产业经济等领域的报道,容易给人冷冰冰的的感覺。

专业领域的作品如何做到有温度?笔力如何来支撑,就需要专业知识的通俗化翻译,需要鲜活灵动的网络化表达,需要可视化的展现。增强笔力,就是要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而故事性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有力武器。比如,有行业媒体机构在进行行业十大新闻发布的时候,组合利用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全媒体手段,来挖掘和展现新闻背后的故事。在讲述气化炉这一技术领域,通过亲历者对研发艰辛历程的讲述,反映了我国在煤化工领域如何一举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通过这样一个以点带面的技术,来体现科技工作者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音频、视频和文字相结合的现场活动报道,以及后期全媒体的传播,将作品的温度传递了出来。

提升笔力,就要不仅落实在“笔尖”,还要体现在“指尖”上。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笔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也包含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呈现方式。下车采访,上车写作、制图、编辑音频,一名记者就是一支融媒体传播队伍,可以做音视频直播,可以电话连线,实时发送微博、微信Vlog,正逐渐成为新时代笔力能力体现的标配。不断充电补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学会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以更为精彩的“笔力”,推出更多富有魅力的融媒体作品,正是新时代对媒体人的新要求。

目前,宣传思想工作已经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坚持“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者提高能力本领的方法,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是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③

提升“四力”要做到政治素质的提升、业务能力的提升、创新创造力的提升和优良作风的提升。在“四力”提升工作当中,不论是脚力、眼力、脑力还是笔力的提升,政治素质的提升都被放在了第一位。而要提升大家的政治素养,除了要注重新闻理论及习总书记讲话等理论学习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媒体机构的架构以及激励机制的重塑。能力突出的记者编辑人才的流失,是现在传媒行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从机构架构入手,让一线记者有价值感,让年轻记者有上升通道,才能让“四力”提升有最基础的保证。

十几年前,在媒体圈曾经流传过一个顺口溜,“一流的记者炒股票,二流的记者拉广告,三流的记者拿红包,四流的记者发外稿,五流的记者写本报”。虽是笑谈,但现在这种现象并没有杜绝。若记者不再将本职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四力”提升就无从谈起。单靠情怀是留不住人心的,那靠什么?首先要从制度架构和激励机制方面入手。与媒体融合需要首先从观念上全面接受认同并进行实践、工作的重心从内容加工向内容价值挖掘去转变一样。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首先也要充分认可和挖掘记者编辑们本身的价值。对深入一线有了价值感,才能够更好的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才可能更好地提升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

(作者单位:中国化工报社)

栏目责编:乐 禾

注释:①项仲平:《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类直播、访谈和专题作品评析》,《新闻战线》,2018(11)上。

②陈东升:《幸亏那最后一分钟的坚持》,《新闻战线》,2018(11)上。

③张百新:《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努力谱写新闻宣传工作新篇章》,《中国记者》,2018(11)。

猜你喜欢

故事四力新闻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