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绪真相”泛滥看主流媒体的站位与责任

2019-01-14郑震

声屏世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郑震

摘要: 在飞速传播的新闻讯息中,人们时常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站队”,带有主观意志的“情绪性真相”泛滥成灾,从而造成在新闻事件发展中,前后结论突然反转的情形时常出现。此时,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的站位变得很关键,责任变得更重要。基于此,文章选取部分极具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对这些新闻事件的舆论发展始末进行梳理,希望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情绪真相”  传统主流媒体  批判性思维  站位与责任

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逐渐成为新闻的重要来源,相较于传统媒体,网民似乎更愿意相信朋友圈和自媒体平台。正如《南方周末》所说,情感太多,事实已经不够用了,对于探究真相,人们早已失去了耐性。因此,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真相,即使出现了与自己立场和情绪截然相悖的证据,人们也倾向于先抵触和无视这些信息。本文姑且称这种充满主观的、可能并不准确或者并不全面的所谓事实为“情绪真相”,因为现在每个这种动动手指就可以发出的真相的背后,都包含着发布者的个人观点或情绪。

在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所有新闻信息只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这些传统媒体才能广泛送达受众。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时代到来了,“情绪真相”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在国内某知名社交媒体平台上,某已婚男明星被曝与女助理深夜亲密出行,义愤填膺的“吃瓜群众”纷纷化身为福尔摩斯,上演一出又一出精彩的推理戏码。当舆论热度被推到最高,明星的工作室以力挽狂澜之势借营销号发布数张极具指向性的照片,舆情急转而下,网民纷纷调转枪头声讨一开始“看似无辜”的女助理,一场有预谋的炒作昭然若揭。热度褪去,众人散场,并没有人关心事件的真实性和谁为因此浪费的时间精力买单。“情绪真相”的传播常常是一场全民舆论接力,一场全民舆论狂欢,狂欢过后遍地狼藉。娱乐新闻,我们没必要花时间去深究,下面来看一些更值得思考的案例:

事件一:“昆山反殺案”的后续事件

2018年8月27日晚,在江苏昆山的帆顺路和震川路交界处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通过视频监控录像,这起由交通事故引发的杀人事件的起因、经过已十分清楚。事发后,不少媒体对该起事件进行了详尽的报道,“老实人”于某奋起反抗,反杀嚣张的“花臂男”刘某。舆论哗然,于某一跃化身草根英雄,众网民纷纷对“正当防卫是否成立”“‘好人有没有罪”等问题展开讨论,还吸引了诸多知名学者参与到案件的讨论中。最终,法院宣判认定,当事人于某的行为确属正当防卫,不必负刑事责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案件发生后不久,某网民晒出一张捐款证明,证明向于某及其家人捐款30万元。于某及其家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媒体及网民解释,自己从未收过这笔捐款。尽管事后该信息被证明为虚假信息,但是,被迫成为“新闻人物”的于某及其家人却因无数双眼睛的密切注视而不堪其扰。故事一波三折,一众吃瓜群众在不断反转、跌宕的情节中大呼“过瘾”。这个事件中真正想做“英雄”的另有其人——那位发布虚假信息的自称叫“李嘉臣”的网民,想借此博出位赚流量,引发关注换取利益。当地公安机关立即跟进调查,并通过当地主流媒体及时通报情况,拆穿了他幼稚的把戏,并依法对他进行行政拘留。

这件事足以证明,主流媒体或者说官方通报的及时出现是最好的清醒剂,能迅速厘清真相,平息争议。传统主流媒体就是需要利用与生俱来的官方和权威的优势,及时发布正确信息,过滤不应有的杂音,将舆论引向正途。

事件二:中国游客瑞典游事件

2018年9月,前往瑞典旅游的中国一家三口因与瑞典当地酒店发生纠纷,被当地警方扔在了所谓坟场附近。事件经当事人先行发布,再由部分媒体转发,迅速引起热议。事发之初,当事人方面透露的事情经过,部分媒体在未经深入采访的情况下向公众传达了“中国游客在外受辱”的信息。随后,不少新闻标题的价值取向都纷纷向此倾斜。一时之间,这些新闻点燃了无数网民的爱国、护国情绪,诸如“瑞典应该被灭国分裂种族灭绝”这样的过激言论不断出现。然而,随着更多媒体的追踪报道,“中国游客在国外受辱”事件的起因、经过逐步被厘清。根据这些信息,不少网民开始认为是这名中国游客本人的素质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欠妥,他们的所谓受辱是咎由自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瑞典当地电视台主持人在对该事件进行评论时采用的不当言论,又再一次激起网民的舆论声讨……

时至今日,当我们冷静地复盘该事件的舆情整体发展,不难发现,从下意识的“受辱”心态发展到对“游客素质”的反思,最后再上升为国与国关系层面的探讨,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攥住舆情的发展,那就是“情绪”。借由网络,新闻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情绪真相”快速泛滥,快到没有时间保持理性而独立的思考,快到没有时间收集整理事情发展的线索及可靠的证据。

承担引领舆论责任的传统主流媒体在报道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时,更应恪守这样的原则:新闻需要争取最快的时效性,但在追求快的同时,更应保持最适当的理性。

事件三:上饶市第五小学惨案

2019年5月10日,一则消息悄悄在地方论坛及某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上传出,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的一名学生家长闯入校园内,将其女儿的同班同学杀害。当日下午,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发布一则官方消息,证实41岁的凶手王某系第五小学学生家长;被害人刘某,系王某女儿同班同学,该起凶杀案与其女儿及刘某之间的纠纷有关。网络舆论很快指向受害者刘某有错在先,关于“熊孩子有多讨厌”“校园霸凌有多可怕”等问题的讨论牢牢占据大众视线。一名声称自己十分了解事件全过程的网民在社交平台连发数帖,曝光了部分聊天记录,其核心信息为,加害人之女长期受被害人的欺凌,加害人求助其女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但无果;被害人家境优渥,父母工作繁忙,疏于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导致最终的惨剧……基于近期常有校园霸凌的事件被曝光,基于朴素的生活经验,部分受众自然而然对凶手王某一家人产生了似乎不应有的同情。

多张截图并不能形成完整的证据链,遑论微信聊天截图的证明力极其之弱。回归理智,校园欺凌究竟严重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构成动用私刑的正当性?“振振有词”的爆料人的可信程度又有多高?司法机关还未给出明确定论之前,舆论似乎已作出了预判。诚然,校园欺凌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但这起惨案真的只与校园欺凌有关吗?假使真的有欺凌存在,面对“熊孩子”,家长能做的只有以暴制暴吗?直到现在,受害人刘某是否真的对女同学实施霸凌都没有被证实,但凶手王某心理不健康、做事易偏激是无需证明的了。

在此次事件中,无论是外地还是当地的传统主流媒体始终本着客观的角度发表报道,使各种传言很快得到平息。当各种似真似假的传言满天飞的时候,主流媒体最应该做的是准确、全面、理性地报道,选准自身站位,恪尽自身职责,引导人们冷静思考,甄别传言的可信度,让事件往健康可控的方向发展,从而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

事件四: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对外宣布,一对基因(CCR5)经过修改的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贺建奎自组的团队对两个婴儿的基因进行了修改,贺建奎宣称,这种基因修改可以保护婴儿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病毒HIV。

舆论引爆自人民网深圳频道一篇名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报道,文中称,“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此消息一出,震惊国内外。事实上,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最初的各类消息中,大多数的报道集中着眼于“HIV”“基因编辑”“人造人”等极具噱头和话题性的字眼上,打开报道,具有深度探讨的内容寥寥。相关部门和国内外科学家对此事件反应极其迅速,事发当晚和随后的几天,逾百名科学家联名发声,坚决反对、强烈谴责人体胚胎基因编辑。他们的理由大致可以总结为:一、艾滋病的防范已有多种成熟办法,而这次基因修改使两个孩子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二、这次实验使人类面临风险,因为被修改的基因将通过两个孩子最终融入人类的基因池。三、这次实验粗暴突破了科学应有的伦理程序,在程序上无法被接受。之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三部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国家明令禁止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贺建奎及其团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让平日里不怎么引人注目的科学研究领域吸引了普通大众的目光。 一项研究如果确如反对者所言,是违反科学伦理,不符合科学规范的,那么其深层的真实原因何在?不得不说,媒体在科技领域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仍然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多数媒体人对一些专业领域和特殊领域的学习和探究并不深入,在一片疑问之声中,面对专业性较强的的话题,主流媒体又该如何发声?是在风口浪尖处给热门话题的火焰添一把柴,抑或是扮演好客观、中立的知识传播者角色?在这种时候,主流媒体不应只是发布一篇新闻去夺人眼球,宣扬所谓的“历史性突破”。媒体人更应主动深入地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掌握更为准确的科学道理,让受众知晓科学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根本上制止谣言散播,杜绝以讹传讹的现象,指引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事件五:“80后”白发书记事件

曾几何时,“年轻”“美貌”等标签都似乎成为了人事任免中的“硬伤”,一旦在人事任免中有女性被贴上此类标签,她便极有可能在任职公示期成为全网关注、调侃的热点。

“白发书记”事件中的主角却不是女干部。2018年11月16日,云南楚雄的80后干部李忠凯因为一张拟提拔公示中的照片着实火了一把。照片中的他白发苍苍,尽显老态,而官方简历则显示:李忠凯,男,汉族,1980年8月生。实际年龄与“苍老”的面相和花白的头发形成强烈的反差,迅速引发了网民对“年龄造假”“作秀”等方面的强烈猜疑。随后,楚雄州政府新闻办向主流媒体通报称,经州组织部再次复核,确定公示照片为李忠凯本人。这才免于网络舆论的继续发酵,未造成严重后果。 实际上,《楚雄日报》早在10月26日发布了一篇名为《务实扎实的好书记——记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李忠凯》的报道,对李忠凯的事迹做了详尽的报道。文章称,李忠凯在拆迁工作中尽职尽责,被群众誉为“移民好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李忠凯始终奋战在抢险救灾的最前线,实现了大灾“零伤亡”;自2013年上任以来,李忠凯面对繁重的脱贫工作,迎难而上,在脱贫攻坚战中,他遍访全乡1656户贫困户,精准施策,努力尋求脱贫致富的“良方”;通过乡党委的积极争取,组织实施了总投资2.89 亿元的整乡推进项目,完善了全乡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4年至2017年间,湾碧乡共有993户3941人实现稳定脱贫。湾碧乡的干部群众由衷赞叹:“忠凯书记做事不来虚的,脱贫攻坚更是实打实!”消息一经传开,不少网民都表示“错怪”这位好书记,更多的人表示了对李忠凯的敬佩与心疼。

在这一事件中,传统主流媒体发挥了非常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误解,政府部门及时且有效地与主流媒体及时沟通、澄清误解,之前未引起太多关注的关于“白发书记”的相关报道,被人们重新搜索阅读,成功地将网民的目光引导到基层扶贫工作上来,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应有的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

本文撷取的新闻事件并不能代表“后真相”时代新闻案例的所有情形,但希望能引发主流媒体从业者的思考。互联网最大的便利是将所有人联结在了一起,最大的“罪恶”也是任何人都能被联结。不论你愿意与否,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知情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爆料者”;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加害者”,每一个人也都是潜在的“受害者”。不仅如此,在新闻事件的时效上,由于人人皆为摄影师时代的到来,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发布时效大不如前。突发事件爆出时,记者接到报料,即便以消防车的速度赶到现场,原本在现场的民众已经在朋友圈分享多时。手指轻点,转发就成百上千,“道听途说”瞬间就成为“货真价实”,在一个又一个舆情的反转戏码中,吃瓜群众并不知自己会走向舆论的深渊,抑或是走向真相的殿堂。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深挖后真相,做足新闻背后的新闻,是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必须花大力气去达成的使命。媒体人真正该做的也许就是:多采访、多观察、少评论、不盲从、不跟风、不站边,不一味追求时效、轰动、猎奇、煽情,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有责任敢担当的媒体人。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也许,我们无法轻易改变人的立场和情绪,但可以用公正准确的站位、负责任有温度的报道,去慢慢影响有情绪的人,让他们变得理性、变得包容、变得学会独立思考。

(作者单位:上饶广播电视台)

本文责编:乐 禾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
论批判性思维素养对编辑的重要性
基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设计思辨性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作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研究
批判性思维: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或然性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批判性思维视角解读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将批判性思维融入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与学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