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文化与传媒专业教学的矛盾与反思

2019-01-14白则明任宏良

科技资讯 2019年31期
关键词:新媒体

白则明 任宏良

摘  要: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对于大学文化的影响日益加深,对于现今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新媒体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完全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但是还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新媒体对于教师来说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是教育思想的革命,燃眉之急是如何把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大学生文化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学风、教风、校风,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教育上,利用新媒体这个便利工具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海纳百川的教学内容、把握时代脉搏的教学思想来引导学生培育出单位:更多道德完善、情感健全、专业性强、敢做敢为的新时代青年。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  新媒体  传媒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114-03

1  大学生文化的发展过程

1.1 大师文学时代

民国时期因时代的特殊性涌现出了众多大师级的人物,这其中文学方面可以说是众星云集如胡适、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闻一多等。这些先辈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思想高度都是同时代执牛耳者,当时的大学生群体是第一批受众,这些人毋庸置疑成为了精神导师,大学生文化也深受影响,因当时的科技落后物质的匮乏,导致这些思想只能通过書籍报刊等途径进行传播,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手中,所以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是从金字塔尖缓慢向下扩散,大学生则处于金字塔的中间位置,也可以说社会文化进程由大学生文化为源头,然而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文化以教师为主导。

1.2 流行文化时代

建国后七八十年代,我国为了更好地发展,开始逐步引进新文化,促成大量港台文化、日本文化涌入大学校园,其中高仓健、许冠杰、邓丽君等为代表,国内也涌现了如顾城、海子、崔健等流行文化先驱。在音乐、电影、现代诗文等方面改变了大学生对文化固有认知,在这之前的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单一、速度与内容是比较落后的,然而流行文化的媒介如电视、录像播放机、广播、录音机、收音机等新科技的发展对书籍、刊物、唱片机等传统媒介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改变了以前大学生文化老旧的信息接收结构,不再单单以教师为主导,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媒介,大学生成为新文化的主要受众和传播者,这也代表着信息与文化的传播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大学生文化从被动效仿到主动挖掘的转变,并且在挖掘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与本国文化交融形成了新的大学文化形式,大学生文化中的个性与自主性在觉醒,文化传播上的主动权在向学生群体转移的同时根深蒂固的传统学习思维开始松动。

1.3 网络信息时代

20世纪年代开始计算机逐步普及促使互联网络飞速发展,从鲜为人知到不可或缺,这样的演变速度是前无古人的,它的普及改变众多行业的运行模式及体系结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衍生行业如: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络交友、网络直播、网络新闻、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购物等虚拟产业,其实说的更直接一些这就是网络信息与现实生活需求的一种链接,它的优势非常明显如操作简单方便、大众化、传播速度快、更新换代快、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可选择性强等因素,当今大学生文化也带有明显的互联网短、平、快的属性,这种属性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单一途径不在是自上而下,信息的获得方式更加多元化,其中手机网络的普及更是把原有的固定获取模式进一步瓦解,同时改变了现今大学生获取知识和相关信息的方法,从衣食住行中的衣为例:以前的服装流行方式是由电影、电视、广告杂志等媒介中效仿明星着装,随后大众开始效仿,例如:在日本电影《追捕》中的男主角高仓健身穿风衣随着这部电影的热映,全国上下风衣卖到脱销,人们争先效仿电影中的造型,流行文化带来的明星效应,也就是说流行文化是由少数具备影响人带动多数人响应的过程,然而网络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这一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文化更加主张的是个性与多样,不再是一味地受榜样效应的影响,因信息的获取方式越来越平等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与自身环境相结合创造了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草根文化”,笔者个人觉得网络信息时代就是普泛化时代的开始。

2  现今大学生文化与新媒体思维的碰撞后产生的矛盾

现今社会是由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编制而成,然而这个信息网通过新媒体中的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媒介来传递。它的发展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便利于快节奏的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等,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下面笔者将通过3个部分内容分析新媒体文化对现今大学生文化的影响与改变。

2.1 生活习惯的改变

大学校园生活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住校,它改变依赖式的生活习惯,这与其他教育阶段有着明显的区分,从班级为单位到以寝室为单位的学习群体,从以学习为唯一目的的群体到以爱好与兴趣为主要动机的群体,而我们要分析现今的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有所不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极速扩张造就了媒体软、交友平台、手机游戏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伴随这些新事物的发展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这些事情上,这样一来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也更改了以往的作息规律,现今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猎奇,然而这种想法使得学生迷失在驳杂的信息中,这种行为会促成大学生的经历被无限的消耗在恶性循中,造成6个不良习惯:(1)普遍不吃早餐现象;(2)身体机能严重下滑;(3)生活抗压能力下降;(4)不愿在现实中与人交流;(5)沉迷游戏不能合理分配时间;(6)实虚混淆过于理想化。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把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长此以往就造成了道德缺失,我们要注意大学生文化在不经意间陷入一种虚拟与现实的混淆的境地。

2.2 学习习惯的改变

学习是一种必备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大量精力与时间作为保障,以前的学习方法与途径相对单一,多以教师讲述、书本中查找、广播电视中获取为主,当下大学生获取专业学习信息的方法众多,可以通过视频平台听取讲座、在相关专业学习网站中专研,在通信软件上跟学者交流可以说这些方法方便、快捷又简单。但是带来的隐忧也不可忽视,例如:(1)因为获取信息的方式太过简单使学生不珍惜获得的知识,因而记忆不牢靠并且以偏概全理解程度不够,无法把知识与现实应用相结合学习较为僵化;(2)善恶不明,大学生没有区分与判断知识信息利弊的能力,因新媒体还有着博而杂的特性,信息与知识内容琐碎,并且撰写内容的人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经过严格审核,所以很多知识与观点较为偏颇不够严谨不能作为大学生学习依据;(3)实用利己主义盛行,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理论内容较为枯燥学生会有厌学情绪,所以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并且知识点模糊不清,学生只好应用网络作为学习辅助,但是学生在查缺补漏的过程中只会针对自认为的核心内容进行学习对其他知识点进行主观忽略,这样的学习态度就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经验是虚拟世界里无法找到答案的,这种投机主义会使学生的知识架构出现大量断层。

3  因势利导,让新媒体文化服务于传媒专业教学,把挑战变机遇

3.1 重新树立教师新形象

大学教师不在是高不可攀,不再是唯一掌握真理的人,所谓的师道尊严在强大的信息新媒体时代脆弱不堪,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是书本与教师的讲解,新媒体中的自媒体发展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下面以传媒专业教学为例,一些私人传媒公司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在视频平台上发布大量的专业内容,其教授内容有4个鲜明特点:(1)主题针对性强;(2)案例生动与现实联系紧密;(3)语言生动接地气;(4)内容包装短小精致。这些特点在潜移默化的动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应该做出改变顺应时代的潮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1)发挥理论扎实的特点改进理论课程的教学节奏,可引用网络上的案例进行深度加工;(2)多留心学生现在的沟通方式与交流特点,语言生动拉近师生距离;(3)重点难点多角度分析用包装华美的实例解决问题,做到好看、好吃、有营养的教学目的;(4)增加个人魅力多分享做事做人经验,多长尝试主动与学生沟通走入学生带动学生。通過以上几点让学生知道现实中的含氧量是虚拟网络中无法比拟的。

3.2 课堂不再是教学终点

如果教师停留在老旧的教学模式下,以单一的思路教学而无法应对学生多元化的问题,就会出现学生文化与专业教学脱节分离并且背道而驰的危险境地,现今大学课堂可以把学生按3∶4∶3的比例来划分,三成专注于课堂的学生,四城游离不定的学生,三成不专注于课堂的学生,我们的课堂中心理应放在游离不定与不专注的这一部分学生,如何让他们对课堂感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把问题详尽分析一下,这部分学生上课时常犯以下错误:(1)聊天,因为对课堂有抵触;(2)睡觉,因把大量休息时间浪费在手机游戏、交友软件、视频平台上;(3)玩手机,注意力不在课程内容上,这3种问题就成为现今课堂的三座大山。要有所改变:(1)课堂知识的浓度多少决定了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加大课堂养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认可心理,善于发现学生闪光处哪怕一点也可大做文章,不要轻易否定与批评学生想法;(2)课堂师生气氛好坏决定了学生情绪的高低,主动掌握课堂节奏,掌握学生兴奋点,一节课有45min可以拿出7min左右活跃气氛把学生的目光与思维拉拢到课堂内,用30min讲解知识点,用8min听取学生对课堂意见,重视学生反馈有教无类;(3)课堂发挥新媒体优势,多用实例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可适当运用网络语言进行授课拉近师生关系切忌照本宣科,可以把课程内容与当下热点事件进行结合讲解,适当让学生发表见解让他们有参与感有主动权,尊重学生想法客观分析问题,笔者个人觉得没收手机的方法并不可取,这样会让学生有被侵犯隐私的错觉,课程还没开始就已经产生抵触,个人观点是,利用手机里的一些功能引入教学当中,例如:我们专业摄影课程就可引用手机摄影的一部分内容带动课程深入。

3.3 利用新媒体重新梳理教学

20世纪80年代初多媒体电脑刚刚兴起,计算机中如电脑、网吧、网游等名词成为家长口中的贬义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就和不识字一样等同于文盲。我们不能因为受当下的刻板印象给一个发展中的事物下定义,就像笔者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不能因为思想高度不够导致目光短浅而限制到你未来的发展,堵不如疏,课堂教学只是教育的开始,是学生对专业兴趣的起始点,不能因为我们的局限性把它变成终点。(1)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博而杂有利于专业学习的信息非常之多,有些内容对于教育者都是受益匪浅的,但是这当中有着更多的无用信息,因为有很多人为了博眼球博关注无所不用其极其创作内容假大空居多容易误导学生,这种误导会使学生对老师的正确观点产生质疑甚至反感教学内容,作为教师笔者的终极目的就是传道、授业、排异、解惑。我们作为人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众多信息中找到有利于自身学习的内容:①尽量在正规网站或者软件平台寻找所需信息;②查找到有用信息后要仔细阅读一些误导信息容易出现极端思维,例如百分百、绝对、照着做等字样;③找到信息后如果无法确定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通过老师的经验和检查把学习风险降到最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的做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生的反馈你会得到更多的有效教学素材。(2)教师怎样利用新媒体开展课下课程建设课堂是教学的开始然而教学的过程应该包括课下课余时间里学生自主专研,利用新媒体开展更多有层次有效果的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体的规划很难做到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以解决,所以可以在课余时间帮助主动学习专研的同学解决困惑,比如:应用学生们喜爱的媒体平台(快手APP、抖音APP等)发布个人教学作品,从而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还能拉近师生情感,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有着碎片化、集中化、灵活化这三大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点把专业教学搞活,打散原有知识架构,集中处理重难点,应用新媒体技术把专业教学变得更灵活多变,这样积少成多的做法会让学生在无意间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转换为能量,点燃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默守陈规等同不思进取,想革新先知自身何处力不从心,以更高的视角不强求一时之得失,不拘泥于专业内容的阐述而是用现实生活融会学科内容,做才华横溢之师,教水到渠成之道,方为大道。

参考文献

[1] 王婷.高校传媒教育发展危机与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传媒,2019(7):85-87.

[2] 马兢.影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16-18.

[3] 任宏良,高峰.有故事也得会讲——也谈讲好中国故事[J].中国地市报人,2016(8):21-22.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