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五年制幼儿高职班教授声乐的艺术处理

2019-01-14刘佳

科技资讯 2019年31期
关键词:艺术处理声乐

刘佳

摘  要:在五年制幼儿高职班的课程中,声乐课是核心课程,一首好的歌曲的歌词和音符终归只是停留在纸上,必须通过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听众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因此,学会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就是声乐课的必要环节,基于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从课堂实际的教学角度出发,对《鼓浪屿之波》的艺术处理进行论述,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作品,深入探讨如何加强学生对歌曲艺术内涵的体会和表现,进而教育学生作为一名歌唱者应该从各个方面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

关键词:五年制幼儿高职  声乐  艺术处理  鼓浪屿之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091-02

今年的6月份,笔者参加了市级职业学校的教学大赛,这次比赛着重比的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经过深思熟虑,笔者选择了声乐课《鼓浪屿之波》,并且最终想要通过教授学生如何对这首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使学生能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让学生们能够抒发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忙比赛的这段时间里,通过一轮又一轮的磨课和汇报,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演练和录课,笔者自身不仅得到了成长和锻炼,更让笔者在教授这节声乐课《鼓浪屿之波》的过程中,慢慢地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尤其是如何对这首歌曲进行艺术处理,让笔者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下就是我的几点想法。

首先,笔者选择《鼓浪屿之波》是有几点原因的,第一,在五年制幼儿高职班的教学任务中,该作品是一首初级的声乐歌曲,在气息、咬字、吐字、节奏、情感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第二,作为授课教师,曾经去过厦门的鼓浪屿旅游过,亲身实地地看过那片海,登上过日光岩,坐过游轮望向过海峡对岸,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可以从自己的实践经历出发,带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其次,要想完整地表现一首歌曲,除了五年制幼儿高职班中的学生应该掌握的乐理知识、节奏节拍、歌词咬字等,另外还要学会将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也就是艺术处理。所以在声乐课堂中,学生除了要学好基础,还要能发挥自己的声乐实践经验,进行二度创作,进而在表演时展现出优良的听觉效果。下面笔者就以《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为例,具体谈谈如何从歌曲的基础学到升华。

1  要学会对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从拿到一首歌曲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首歌曲进行创作背景的分析,如果学生只注重声音的学习,而不注重对作品的分析,就无法在实际演唱中准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所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鼓浪屿之波》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内容。

鼓浪屿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其中特色景点还有日光岩、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等,鼓浪屿与对面的台湾岛隔海相望,成为了一道思乡的靓丽的风景线,在1981年的时候,福建省组织了一次音乐采风创作活动,这次活动中,大部分作者都以“海峡两岸情”为主题,创作了大量好的作品,而《鼓浪屿之波》就是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它是由钟立民作曲,张黎、红曙作词,表达的是海峡两岸人民互相思念,期盼祖国统一的感情,在经历了30多年风雨后的今天,这首歌曲仍然广为传唱,现在已成为了厦门市的市歌,甚至在厦门市的大街上都有用五线谱和音符串联起来的这首歌曲的音乐雕塑。

2  要学会对歌词的内涵进行分析

《鼓浪屿之波》的歌词一共有三段,整首歌曲的歌词采用的是讲述的语气,朗朗上口,娓娓道来,如诗一般的诉说,语句非常优美。通过上课时间,我们师生细心的梳理歌词,了解它的内在含义,发现它的音乐形象非常鲜明,整首歌曲讲的是离开家乡的台湾同胞置身于祖国大陆的鼓浪屿,站在鼓浪屿的日光岩上,与家乡隔海相望,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接下来我们再逐段来欣赏,发现每一段歌词的含义都不一样,尤其是第三段歌词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夸张”手法,一个是说骨肉之情“唱不尽”,另一是说思乡之水“舀不干”,通过这两句夸张的歌词就迫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急切心情,更希望祖國团圆统一,因此,在演唱的时候,心情就需要更加激动。是啊,唱着唱着,就不禁使人想到现在的两岸情况,两岸的人民到现在还在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每个华夏同胞都迫切地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在这部分的声乐教学的艺术处理中,我带领着学生去深刻挖掘歌词的内涵,并且引入了《七子之歌》,从而讲到真正的《七子之歌》其实是闻一多先生写的7首诗歌,讲的是中国的7个孩子,也就是7块土地,还在被外敌占领,他们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通过学生探讨,他们发现6个孩子都已经回来了,就还只剩台湾这一个孩子至今未归,由此他们就更能体会这种期盼团圆的思乡之情,更能将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所以说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过歌词的内在含义,才能将情感把握得更准确、演唱得更动情。

3  要学会对歌曲中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

3.1 对旋律和节奏的分析

《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的旋律是比较明朗的,歌曲的前半部分旋律采用的是模进的方式,比较平缓,跨度不是很大,而后半部分是歌曲的高潮部分,当中运用了一个6度的大跳。在节奏上,它与旋律的进行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由于鼓浪屿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它的海浪全国闻名,而这首歌曲在节奏上也恰巧运用了“海浪”式的节奏型:前4句“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节奏比较平稳缓慢,像在诉说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其中只用了几个大附点和大切分的节奏,就像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时而泛过一些涟漪和小浪花,而从“登上日光岩眺望”这一句开始,就体现出了一种高亢激昂的感觉,在节奏上,开始加入了前空半拍,为“登上”的“上”做好了换气准备,并且也为全曲的最高点“岩”的高潮部分储备好了力量,然后“眺望”又呈现渐弱渐慢的趋势,因为要为后一句“只见云海苍苍”做准备,可是最终什么也没看见啊。所以在听觉上,这样推进的节奏的效果就像是海浪摇曳的感觉,在唱到激昂处时又像是海浪汹涌澎湃的击打在岩石上然后又退潮回去的声音,更像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在酝酿。

3.2 对速度与力度的分析

这首歌曲的速度基调是中速,但在实际演唱时,可以根据演唱者的心情和情绪,将某一乐句的速度处理得稍快或稍慢。比如,“只见云海苍苍”这一乐句,可以是因为在登上日光岩以后什么也没看见,只看见了云海,而表现出略有点惆怅,所以可以将速度渐慢一点来表达。在力度变化上,一定要唱出强弱规律的感觉,比如,在拍号中,强拍一定要唱准确,弱拍要带过去,这样才会有歌曲的律动,比如,“登上日光岩眺望”这一句的处理应该是由弱到强再到弱,这样才会更像海浪的形象。由此之外,演唱时的表达还要根据歌唱时的呼吸来进行,如情绪、气口等,所以,在力度变化的时候,气息也要跟着进行调整,腰腹部要更能充足地去供气。

4  要学会对声音进行运用

4.1 气息的运用

《鼓浪屿之波》整体上是大线条明亮的感觉,所以这对学生的气息的运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如呼吸要均匀和绵长。从换气气口来看,基本上是每两小节一换,但是空拍在此曲中就像气口一样,所以要注意空拍位置也要换气。在开始演唱时,歌词第一句中的“鼓”字容易将气提上去,教师在教授时,要提醒学生这个字气息要下沉,可以借助“叹气”的方式。再比如“鼓浪屿四周海茫茫”这句的旋律是下行,所以力度要减弱,气息也要下沉,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去控制自己的气息。

4.2 对咬字、吐字的处理

每一首歌曲的演唱都是音乐和语言文字相结合的艺术,尤其声乐中的咬字、吐字都是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原则。在《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中,歌词当中的尾音大多都是开口音,所以这就要求演唱者要有很好的口腔打开的意识,比如,“鼓浪屿四周海茫茫”的“茫”、“海水鼓起波浪”的“浪”以及“岛”“乡”“望”“苍”“港”等字,都需要注意口腔的竖起和打开。但是像“鼓浪屿四周海茫茫”中“鼓”这个字属于闭口音,但是同样也要用开口音的方式去唱,只是需要将口腔内部打开,口腔里要有空间。

5  要学会对歌曲情感的把握

一首好歌,唱到最后,就是情感的抒发了,因为情感才是歌唱的灵魂。前面我们在初学歌曲时,所讲到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以及音乐的基本要素等分析,都是促使学生掌握歌曲情感的基础,继而再加上教师通过其他方面的渗透和渲染,就能使学生表达出这首歌曲的感情基调是“思乡”。鼓浪屿是厦门的一个小岛,它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它就像一个载体,寄托着我们祖国人民时刻盼望台湾回来的那种思念。所以在演唱时,尤其最后一句“我渴望,我渴望”,这两个“我渴望”要在强弱对比上唱出区别,可以是递进,可以是渐弱,总之要在情感上处理的迫切一点,才能表现出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渴望;还有最后一句中“美丽的基隆港”的“港”这个字,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强做处理的,而笔者卻要求学生用弱进行处理,原因是海浪朝我们扑面而来,但它总有退潮回去的时候,我们希望这个海浪能在退潮的时候将我们的思念带到海峡对岸去,渐行渐远,所以声音处理要渐弱渐慢,由此也可以将歌曲的情感推向一个意味深长的境地,让听者陷入深深的思念和意犹未尽的感觉中。

以上就是笔者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一些艺术处理,虽然比赛结束了,但是留给笔者对声乐课的思考却没有结束,喜欢听歌赏歌的人都知道,一首歌最后有没有唱到人的心里去,是需要依托“二度创作”、艺术处理来表现的。所以这让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整体把握歌曲,还要增加技能技巧,也就是说,笔者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不仅要将词曲的艺术内涵领悟透彻,还要通过他们自己的内心体验,再经过艺术处理之后发挥出来,让他们做到技艺结合、声情并茂,将潜在的音乐美转化为现实可感的音乐美。只有这样,才能唱出好歌,才能真正体会到声乐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徐伟民.割不断的海峡两岸骨肉情——《鼓浪屿之波》歌词赏析[J].职大学报,2013(1):58-61.

[2] 王欣,郭援.从厦门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看《鼓浪屿之波》的传播[J].艺术探索,2007(5):163-164.

[3] 汪宏.《鼓浪屿之波》教案[J].文教资料,2007(15):168-169.

猜你喜欢

艺术处理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舞台语言之我见
论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处理
群文活动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简谈咏叹调《啊!人们都叫我咪咪》的人物形象与艺术处理